晋商密码与中企困局


钟朋荣先生的"晋商的密码"写得好.

晋商值得研究,我认为至少从以下问题的解决上,也值得借鉴:

而晋商的经营特点,恰恰是两权分离,东家出钱不出力,掌柜和伙计出力不出钱。东家将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两的资产交给掌柜的之后,一般不再过问号事。掌柜不仅拥有经营权和人事权,还拥有投资权。而对东家,则进行了一系列限制。

说明晋商基本上是成功地解决了委托代理问题. 而今天,我们很多的企业还在为这个问题发愁.


是晋商的信用体系和信用水平决定了可以采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这种现代治理结构.晋商完全解决了委托代理问题吗?其约束条件是什么?

信用无疑是最根本的约束条件. 但还是太表面化,我们应该深究一下晋商中的信用建立的条件有哪些?

我认为,文中给出了一些线索:

注重选人。晋商在选人上,有两“本”战略。即从本地选人,从本企业选人。

  所谓从本地选人,即晋商选人一般都是从本乡本土选择。从本乡本土十四、五岁的少年中,选择优秀者入号做学徒。一般情况下,入号者还需要有名望、有实力的人士担保。所谓从本企业选人,即学徒入号后,派往条件最艰苦的分号锻炼,学习店规、学习技术、学习做人的道理,并用各种方式对学徒进行测试。

晋商选择经营者不仅要考察本人,还要考察家族及上代,有的甚至要考察三代以上,要求家族和上几代人都没有污点。

这就是说,一定要有个地理界限,而且人的流动性必须很低. 如果流动性高,那么建立全国性的信用体系也可以克服这个问题; 有名望和实力的士绅担保,这是一种罪错连带设计,有头面的人的信用较高,因此在选人上还是讲究初始信用状况的;长期考察和测试,以筛选和确认候选人的信用值.

这最后一条,又和激励的收益和失信成本有很大关联:

学徒短则三、五年,长则七、八年,有的甚至长达九年。对学徒的艰辛,有这样的描述:“十年寒窗考状元,十年学商信加难”。一个人从十几岁进店做学徒,有了四五年甚至八九年学徒经历才安排到正式业务岗位,独档一面的工作,甚至安排到一个比较重要的工作岗位。特别是做到分号的经理,没有十多年的功夫是不可能的。要做到总号的大掌柜,那就更难,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就更高。如果行为不轨,被大掌柜或东家逐出商号,则前功尽弃。因此,不讲信用的成本就比较高。

自己如果行为不轨而被开除,不仅会断送自己的前途,还会殃及整个家族和后代。自己如果贪图小利而被开除,许多直系亲属的前程都会受到影响,子孙后代也要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代价。自己的儿子、孙子、甚至孙子的孙子,都会因自己过错而无人录用。

这就意味着,放弃的成本是巨大的,如果是因为罪错而放弃,就不仅是不经济的,而且是毁灭性的损失,其损失之巨,让任何理性人都无法轻易地破坏游戏规则.

另外,

身股制是晋商的一项重要制度,所谓身股制,即对大掌柜、二掌柜等重要经营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给予股份。因此,企业的股份就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银股,另一部分是身股。起初,银股的比重较大,身股的比重较小。到后期,许多企业身股超过了银股。

  在商号,也不是所有员工都有身股。一般情况下,学徒期结束,工作数年才有顶身股的资格。开始顶身股一厘或两厘,然后根据工作能力、业绩以及表现,逐步增加。增加到十厘,即一股为顶点。

  身股与银股虽然同股同利,但性质不同。银股的股东是真正的东家。银股对商号承担无限责任。身股只是东家对职工的一种奖励,只不过,这种奖励采取股份的形式,使掌柜和伙计们有了股东的感觉。身股负盈不负亏。身股也不能继承和转让,只是在死后还可以享受若干年的分红。

  在利益上,身股与银股并无差别。好的商号,一个账期每股可以分到上万两的银子。

  因为身股与劳动者人身相随,人在股在,人走股亡。无论掌柜还是伙计,如果行为不轨,假公济私,违反号规,被开除出号,身股就自动消失。这样,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奋斗好不容易获得的身股,就会永远消失。因此,许多人就是为了身股,也不敢胡作非为。这样,身股对每个人都成了重要的约束机制。身股越多的人,其约束力就越大。

可以看出,物质激励是丰厚的,这也促使"经济人"必然选择维护游戏体系的策略.

再有一点, 文化和伦理以及社会网络的维护作用,比如,

晋商离乡背井,特别重视乡情。晋商所到之处,都组织同乡会、建造会馆。同乡会定期或不定期聚会,交流信息,增进友谊,商量会事,处理商务纠纷。

  晋商将关公作为神灵敬奉。在各地的会馆中,为关公修殿盖宇,其目的一是请关公这位武财神帮助保护,寻求心灵上的安全感;二是借助于关圣的威慑力量,每个人都感到,关圣每时每刻都在看着自己,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关圣的眼皮底下,这就会增加每个人的自我约束力,警告每个在外地的家乡同仁不要见利忘义。

  这样,每个参加同乡会和进入会馆的老乡,既能从这种聚会中找到家的感觉,也会自觉不自觉的感受到一种来自同乡,来自会馆,来自关公的强大的约束力。自己如果“不仁不义”、“损人利已”,就会被所有的同乡唾弃,就会遭到关公的惩罚,就没有资格和脸面再进入会馆这个“家”。这种伦理的约束,比制度的约束更加有力。

在当今中国,个人信用体系正在建立之中,即使完全建设好,也只能是满足了晋商成功的一个因素而已. 信用文化的建设更是任重道远,非一日之功. 而人员的流动性加大,很难给予企业以五年以上的员工培养和考察时间.也许,企业现阶段,还是应该在激励机制上多下功夫,让物质利益能够充分大,同时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严格的监督约束制度. 如果因为信用问题,企业囿于只敢使用自己亲戚老乡,而没有在其他方面进行不要的改进,企业必然无法做大做强.

企业的发展问题,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演进过程中,还是可以从晋商这样传统的商业文化成功案例中汲取有益的经验的.

参见“民无信不立”与制度约束 http://www.chinavalue.net/showarticle.aspx?id=48393

穷人的信用密码 http://www.chinavalue.net/showarticle.aspx?id=47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