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论贫富究竟有没有矛盾
上述,笔者自以为已经讲清楚了“贫富和谐”问题,即贫富作为两性事物,是经济社会人长期发展、积累的结果,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贫富不仅不会“对抗”,而且完全可以实现“和谐”——尽管有时贫富差距十分悬殊,悬殊到似乎可以为敌的程度。于是,便有政治经济学家、学者开始骂娘:你这不是有意要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作对?如果说“贫富”是可以“和谐”的两性事物,那么,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为什么要进行斗争?
一、什么是贫富分化、贫富矛盾?有什么本质特征?
贫富如果可以和谐,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奴隶为什么要进行起义?农民为什么要起来暴动?资产阶级为什么要起来革命?无产阶级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上述,不都是贫富不能和谐的表现?或者说不都是由于贫富分化、贫富矛盾造成的?否。笔者以为,之所以发生上述现象,不在于贫富差异的存在,而在于形成贫富分化不合理的经济社会制度。
(一)什么是贫富分化?有什么本质区别?
笔者以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所以会产生矛盾与斗争,并不是由于“贫富差异的积累”或者说并不是由于“贫富分化”造成的而一定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贫富并非是导致阶级斗争的根源。那么,导致阶级斗争的根源是什么?当然是其他原因。
1、什么是贫富分化?是怎样形成的?
显然,当读者看了上述文字后是不能认同的,因为上述与传统经济学、社会学理论存在巨大的矛盾性。然而,笔者却以为,上述论述之间并不矛盾,也不排斥,而是由于还没有把“贫富分化”的概念、范畴搞清楚。换言之,如果读者能够随着作者把“什么是贫富分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搞清楚了,也就自然不再会有以上所谓的矛盾,相反可能会支持笔者的观点。
诚然,“贫富分化”与“贫富差异”是不同的经济学范畴,否则,笔者也就没有在这里赘述的必要。当然,笔者也不否认在两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而笔者下面将要阐述的,正是两者的内在联系。换言之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把“贫富分化”与“贫富差异”的内在联系搞清楚,也就等于把“贫富和谐”的问题搞清楚。那么,什么是贫富分化?是怎样形成的?
笔者以为,贫富分化讲的是“形成贫富分化现象的这种分配制度”,或者说“贫富分化”是“造成贫富分化现象分配制度”的简称,而绝不是“贫富分化现象”本身有什么值得人们憎恨的地方。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们之所以憎恨“贫富分化现象”,是由于在“贫富分化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种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并不是对业已存在的、贫富差异的憎恨。
我不知道,中国的穷人有多少真的是在憎恨比尔盖茨、巴菲特的;相反,有不少的中国人对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赞赏有加!如果说他们与中国穷人的联系不大,还构不成“憎恨”的条件,那么,谁又能告诉我,在中国财富500强中,又有哪个人最令人憎恨?我看,能够说出个道理来的人不多。如果要问为什么?我的回答是:他们的富有,即非偷来,也非抢来。
现如今,人们为什么对腐败分子那么憎恨?如果没有说错的话,那是由于他们的财富是靠不正当的手段,利用职务之便从国家、人民那里侵吞来的。可以肯定,他们的这种做法是无如何也不能与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财富来源、过程相提并论。笔者以为,正是由
2、贫富分化的本质?为何体现一切不合理的分配制度?
笔者以为,在所有的不合理的分配制度里头,我们可以把通过腐败手段聚敛财富的这种形式理解为“最高形式”,因为再也没有任何一种形式比它更不合理的了。笔者甚至有以下认为,那就是,它比通过偷盗、强盗、侵略战争等行为还要卑鄙,因为在这些腐败分子的狗脸上,还摸上了一层厚厚的、足以令偷盗、强盗、侵略战争行为都感到羞耻的“雪花膏”。
诚然,这也不是说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那些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就是合理的,而是说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不合理的分配制度,才体现贫富分化的本质特征。那么,贫富分化的本质又体现了什么呢?笔者以为,就体现为一切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也。换句话说,只要有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就会有贫富分化现象的产生、存在、积累,非“贫”与“富”之间有什么矛盾。
为什么这么说?如上所述,贫、富是性别差异的关系而非是性别矛盾的关系。再换句话说,如果“贫”与“富”是矛盾的关系而不是差异的关系,那么我们这个世界也就不可能发展,更不要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贫、富不仅不是矛盾,而且还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笔者甚至可以把它理解为物理学意义上的“第一推动力”。
大家知道,水之所以会运动,是由于存在着落差;电子之所以会运动,是由于存在着电位差;色彩之所以会运动,是由于存在着反差;而空气之所以会运动,是由于存在着温差;那么,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又来自何方?毫无疑问,是由于存在着经济管理学意义上的价值差异也。价值差异是什么?笔者以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贫富差异呀!
为什么贫富差异就是价值差异?这是因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一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地追求社会财富的历史,就是一部财富由少到多,脱贫致富的历史,当然也就是一部不断地追求价值差异的历史。换言之也就是说,如果不存在价值差异,人们也就没有追求价值、创造价值的可能与必要。如果没有贫富差异存在呢?还有追求的必要吗?
(二)什么是贫富矛盾?有什么本质特征?
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贫富差异,而贫富差异又不能积累与转化的话,试问,人类社会还有从事商品生产与销售活动的可能与必要吗?诚然,没有。而再从这个意义上说,贫富差异不仅不是形成两个阶级对立、矛盾、冲突、对抗的根源,而且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十分有利。
1、什么是贫富矛盾?是怎样产生的?
如此,笔者的上述观点,不仅是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立,还是反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而且从哲学上讲,还有绝对化的嫌疑。大家知道,世界上除了“一切运动都是相对的”这句话是绝对的,其他都是相对的。难道,“贫富和谐”就是绝对的?当然不是。为此,为了充分说明问题,为了把上述问题彻底地讲清楚,笔者还需要再导入一个概念——贫富矛盾。
“贫富矛盾”显然又是一个全新意义上的范畴,至少,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前,哲学、经济、理论界还没有过这个词汇的表述。那么,什么又是贫富矛盾?既然贫富是和谐的,又怎么会有“贫富矛盾”之概念的产生、存在?这是由于,这里讲的“贫富矛盾”是由于违反了“贫富和谐”的原则而产生了矛盾,并不是“贫”、“富”之间产生了矛盾——恰恰相反者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由“贫富差异”积累而成的“贫富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不仅不是导致经济社会矛盾的根源,而且还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所以,如果出现了“贫富差异负积累”的现象,如果“贫富差异的负积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的话,那么,就势必会产生贫富矛盾,表现在“贫贫之间”、“富富之间”的矛盾。
有时候,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也把这种发生在“贫贫之间”、“富富之间”的矛盾,称为“贫贫矛盾”或“富富矛盾”。 如此说明,所谓“贫富矛盾”是指“贫贫矛盾”、“富富矛盾”而非“贫富之间”存在矛盾,或者说由于贫富之间是和谐的,所以是不可能发生矛盾的。如果发生了,那也不是贫、富发生了矛盾,而一定是由于其他的矛盾发生在贫、富人们之间。
这就如同两口子打离婚,绝不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性别差异,而是因为在他们两口子之间,因为别的问题发生了矛盾。比如由于“第三者”的介入,使两者发生了矛盾。如果追究起原因来,那实际上是由于“同性之间”发生了“性排斥”,而不是“异性排斥”。换句话也就是说,异性之间是不排斥的。其实,异性之间不仅不排斥,而且还是相互吸引、互补的呢。
2、贫富矛盾的本质?为何体现两种片面的世界观的对立?
笔者以为,不仅贫富之间不排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学同样不排斥。不可否认,现如今,有不少的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立起来,误以为两者是矛盾的、排斥的。其实,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认识。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关于“资本来源”问题的对立,非科学间的对立。
可以肯定,只要是能够被称为科学东西都不应该是对立的而一定是和谐的、互补的。否则,它们也就没有被称为科学的资格。这是因为,只要是科学都应该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而不应该是专门制造对立、矛盾的。诚然,这也不是说,在科学产生、发展的过程中连争论都不可以,但是,争论的结果必须要趋向一致、趋向同一,而绝不是“为了争论而争论”。
换言之也就是说,争论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同一,取得一致性。这是因为,对于同一研究对象的正确认识只有一个,除非人们的认识角度或者说立场不同,或者说他们研究的本来就不是一个问题。不仅如此,从逻辑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对同一研究对象的认识只有一种是正确的或对同一研究对象的认识只有一种是错误的,不可能出现既错误,又正确的两个结论。
如果出现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就说明他们都是片面的。比如关于价值来源、资本来源问题的争论,就具有上述片面性的特性。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则认为“价值是资本投入的产物”。谁说的对?笔者以为,它们都只说对了一半,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认识,才是比较正确的呢!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离开了劳动、资本投入,价值这种东西压根就不可能产生。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认识到非劳动、非资本等物质业已存在的“原生态价值”的客观存在,即如果客观物质本身不存在价值属性,不要说劳动、资本投入不能产生价值,其自身的价值也不存在。由于上述两种学说均未能搞清楚价值、资本的本原,所以才造成两种价值观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