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场“之惑”




  过去,无论在大会小会上,人们动辄就要谈“立场”;现在,可以说已不是那个再谈“立场”的时代。而笔者之所以要重提,是由于又到了非谈立场不成的程度。

  不过,在这里谈的,不是个人“立场”,而是政府的“立场”。

  政府也有“立场”?是的,因为在政府的政策中到处都体现。

  简单地说,政府的立场就是代表谁的利益。

  或许有读者会说,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当然是代表人民的利益了。

  真的是那么回事吗?现在笔者十分困惑,有点怀疑。

  比如医改,改来改去改得人民看不起病,吃不起药;

  比如教改,改来改去改得人民上不起学,成为学奴;

  比如房改,搞来改去改得人民住不起房,成为房奴:

  或许有读者会问,即便上述改革都失败了,这与政府的立场有关系否?

  当然有。不仅有关系,而且还有很大关系。

  大家知道,作为人民的政府,是否应该时刻为人民着想?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可是,我们的政府上述“三改”,是否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显然不是,否则就不会出现上述之“三不”——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住不其房。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新的“三座大山”。

  或许又有读者会问,即便有上述“三不”或“三山”现象的存在,也不能就说政府的立场有问题。至少,人们应该承认,中国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是没有问题的。

  是的,谁也没有说改革开放有问题,而是说改革开放有个立场问题。用过去的话说,就是“路线问题”。好啦,下面我们一起讨论一下上述问题,看看政府是否有“立场”问题。

  一说医改。医改的前提是,政府在保证了公务员等“特殊公民”医疗基本免费的前提下。至于说老百姓的收入究竟是否能够承担得起医药费,可以说制定政策的人未必没有想到。尽管在以后的这些年,政府努力在搞所谓“大病统筹”,在搞“医疗保险”,但也属于补救。

  二说教改。即便是在“文革”期间,经济那么拮据,工农兵上大学也不用自己摇腰包,虽然工农兵上大学非正常现象,但至少不存在立场问题。后来,教育实行了改革,改革的结果是只有公务员的家庭才能交得起学费,而老百姓有几个是公务员家庭?更不要说农民。

  三说房改。大家知道,我国所谓的房改是在“单位分房”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何谓“单位分房”?就是说是一些单位根据效益的好坏、职务的高低、工龄的长短等折合成一定的分数,然后再把这个“分数”折合成一定“币值”,不足部分以现金支付。结果是经济效益越好的单位房价就越低,职务越高的自己掏得钱就越少。而既没有一个好单位、又没有职务的人也就自然变成最缺房和最没有钱买房的人。最不能容忍的是,一个人当了若干个“好单位”的官,其家人若同在“好单位”的话,他们家则能分到若干套大面积的住房,有的竟然拥有十几套“房改房”。这样的人当然不需要买房,而且还需要卖房,一卖房他们马上就变成为百万富翁。结果是,房改其实就是针对咱们既没权又没钱的老百姓们的。

  试问,政府之上述“三改”,是否存在一个立场问题?否则,笔者真的有立场“之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