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分析
有了总供给曲线,我们现在结合总需求曲线来探讨均衡的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这种分析的意义在于,我们相知道,当总供给不是水平的时候,均衡的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引申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均衡的国民收入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的国民收入。我们把这两条曲线的方程联立在一起,这时就会解出均衡时的价格和均衡时的国民收入。我们前面已经解出了总需求曲线,也推导了总供给曲线。这里,我们直接把两条曲线放在一起:
解这个联立方程组。因为过于繁琐,这里我就将其省略了。但是,毫无疑问,我们可以将其解出。
结果显示,有很多因素影响均衡的国民收入。同时,这些因素还会影响价格。其含义是,在实施增加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价格和国民收入同时上升的情形。这就引出了新的问题,价格上升是不是一件好事?这种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叫做通货膨胀。我们的问题也就相当于是问:通货膨胀是一件好事吗?
通货膨胀一直被认为是经济难题,但是笼统来问,通货膨胀是不是好事多少还是有点模糊。因为,前面研究总供给曲线的时候,我们知道,基于预期,经济中总会有一定的通货膨胀。而且菲利普斯曲线的逻辑显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着一种反向关系,那么有点通货膨胀就相当于较高的就业率,这不是一件好事情吗?!相反,如果要消除通货膨胀,则要以牺牲就业为代价,这是消除通货膨胀的成本。但是我们说笼统来问是一个模糊的问题,是因为,如果经济中发生了超速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时候,通货膨胀可能就要有问题了。
在深入研究通货膨胀的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问,为什么会有通货膨胀?
研究总供给曲线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接触了通货膨胀的原因,比如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但是,这两种通货膨胀虽然可以作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却不能作为影响经济生活的通货膨胀的全部原因。因为这两种事件在很大程度是随机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其期望值是零。那么什么是通货膨胀或者说,是超速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根本上去思考。
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价格现象,是价格水平上升的现象。价格是什么呢?是货币和商品或者劳务交换的比率。比如10元货币买一个苹果,那么苹果的价格是10元。于是我们要来考虑价格的这两个影响因素。考虑商品,如果苹果现在特别稀缺,那么,苹果的价格就会上升。这种稀缺可能是由两个原因导致的,一是需求过多,二是供给过少,供给过少可能因为生产成本过大。如果经济中所有的物品都发生了这种情况,那么经济中的物价水平就要上升。这就是我们讨论的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影响价格的第二个因素就是货币的数量。如果经济中有太多的货币,那么这些过多的货币来追求过少的商品,也会导致商品价格上升。比如还是上面的例子,假设经济中原来有20元,这样经济中可以买两个苹果。现在,因为货币供给增加了,经济中有40元,那么这时每个苹果就要达到20元,价格上升了。我们已经说明,前面两种原因因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随机性,不是经济中有通货膨胀的很好解释。那么货币的发行数量是否就很好地解释了通货膨胀?是的。,正如很多经济学家笃信的那样,通货膨胀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解释的逻辑之一,可以用我们在IS—LM模型中讨论的古典的货币数量论的思路:,在货币数量论的逻辑里,这个式子是成立的。那么如果M增加,在k和Y稳定的条件下,P增加,经济就会发生通货膨胀。
现在我们想知道,货币供给增加会导致经济中的通货膨胀,那么为什么政府要发行过多的货币呢(注意这里用了“过多的”这个词,是因为我们后面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想将其与政府为实行货币政策而增发货币的情况作一区别)?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我们确实发现,历史上几次较有影响的超速通货膨胀的事件都和政府有关。我们想知道,政府为什么要发行过多的货币,它会在什么时候会发行过多的货币?有理由认为,政府发行过多的货币会给政府带来收益。我们要看会给政府带来什么样的收益?
政府在其自身的运行中要发生一定的成本。包括付给公务员工资,包括政府购买。这些钱从哪里来呢?有几种方法,比如收税,发放政府债券,再有就是直接发行货币来进行购买和支付公务员工资。当它这么做的时候,实际上就增加了经济中货币供给,会诱发通货膨胀。但是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是获得了好处的,它直接支付了工资和进行了政府购买。这种情况在经济学中,叫金银币的铸造税。也就是说,这种直接发行货币的方法相当于是通过税收征集上来了货币,进行政府购买和支付工资。至于这些税收最后摊到了谁的头上,是我们后面要研究的问题。
政府有动力去发行货币的其他原因也和其利益相关。比如政府在筹集资金的时候,最可能的情况是发行国债。而国债这种债券是要写明利率水平和偿还期限的。国债的利率水平在其期限内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是固定的,也就是一种固定的名义利率。我们前面研究投资的时候已经接触过,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关系,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那么当政府在还款的时候,如果遇到了困难,那么它就有动力去弄通货膨胀,名义利率固定的时候,通货膨胀率愈高,实际利率越低。这样,政府就是有利可图的。因为是实际利率决定了收益和成本。这样,买国债的老百姓就在这个通货膨胀的过程中相当于向政府交纳了税收。我们发现,政府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有动力去搞通货膨胀。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有的国家已经实行了一定的措施,对这种因通货膨胀而损失的利率进行补偿。
但是,政府在什么时候会以通货膨胀这种形式满足自己的利益呢?在平时,政府不会策动通货膨胀,因为这种方式实际上是以普通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自己利益的,这是一种机会主义的行为。这样的政府将不得民心。所以,除非在极其特殊的情况,比如政府实在是资金紧张,或者是马上就要倒台了,相当于最后一次搏奕,这样的政府就有动力去搞通货膨胀来增加政府的财富。现在,我们就可以认识历史上那些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发生的背景了。但是一个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政府在这个方面就会很小心。
我们知道,政府在引发通货膨胀上要负主要责任。如果政府不能控制货币发行,那么即使在很坏的情况下,它也不能采取通货膨胀的手段来敛财,这是为什么要中央银行独立的原因之一。
我们再看,如果经济中有了通货膨胀会发生什么。我们不喜欢通货膨胀是因为通货膨胀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成本。除了不负责任的政府强加给我们的通货膨胀税之外,还有什么不利之处呢?我们要看看通货膨胀的成本是什么,然后再决定是否付出某些成本来消除通货膨胀。在研究通货膨胀的成本的时候,经济学家和普通人的观点就有了分歧。在曼昆的《宏观经济学》中有一个小栏目,是Robert J. Shiller做的关于通货膨胀的民意调查:在下面这样的几个问题上, 经济学家和普通民众有着完全不同的回答:
关于“通货膨胀伤害了我的购买力,使我变穷。”这一问题上,有77%的人同意这种看法,但是只有12%的经济学家同意这种看法。
关于“当我看到关于在未来几十年中大学教育收费要高出许多倍,或者生活费要高出许多倍的预言时,我感到不舒服;这些通货膨胀的预言真使我担心我自己收入的增加不会像这些花费那么快。”这一问题上,一般公众中有66%的人同意这种看法,而只有5%的经济学家同意。
关于“你认为防止高的通货膨胀是一个国家的重点,与防止吸毒和防止我们学校质量恶化同样重要吗?”这一问题上,有52%的普通人完全同意这种看法,但是只有18%的经济学家同意。
那么经济学家是如何考虑通货膨胀这个问题的?因为经济中的货币,很像一把尺,来衡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不是说,货币有价值尺度的职能吗!我们改变了货币的供给后,就改变了商品的价格。这就相当于改变了商品最初的度量结果。比如某种东西原来是以毫米记,现在呢,以米来记。这种对衡量标准的改变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
这种不方便是一种成本。比如因为价格的不断改变,饭店要经常更新它的菜单,这样就会发生成本,叫做“菜单成本”。比如消费者原来每周去银行取钱,现在因为价格不断上涨,他要去银行的次数就会增加,磨损了他的皮鞋,经济学中叫做“皮鞋成本”。当然这些成本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实际上是说,这种衡量单位的改变给我们带来了不方便。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似乎通货膨胀的成本不是很大。的确,一般的通货膨胀造成的这类成本不是很大,但是要使发生了超速的通货膨胀,那么这个成本就很大了,试想一下,一会度量的最小单位是米,一会变成了千米,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处于严重的混乱之中。因此,超速的通货膨胀是任何人都不喜欢的。
通货膨胀的影响还会在下面这个方面对经济产生影响:比如说,经济中有很多经济活动要签订合同,这些合同本质上是一种收益和成本的规定。比如贷款合同,比如税收合同等等。如果这些合同在签订之前能够正确预期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从而对实际收益和成本作出相应规定,那么在经济生活中就不会发生什么问题。但是,要是没有正确预期到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那么这种合同规定的成本和收益就会发生转移。这叫作没有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财富转移效应。
举例来说,比如你是贷款买房,在考虑了通货膨胀的预期后,规定了名义利率是6%,假设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是3%,那么实际利率是3%。在签订合同之后适逢经济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比如是5%。这样,因为合同的刚性,你要付6%的利率,但是实际上实际利率仅为1%。你相当于从银行赚到了财富。
我们可以归纳一下,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会改变财富的分配。如何改变的?如果实际的通货膨胀率高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那么债务人就会赚到便宜;如果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低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那么债权人就会赚到便宜。相当于财富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进行了转移。这种转移是会引起情绪的。
还有就是那些担心通货膨胀会侵蚀其购买力的人,他们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如老年人,他们把钱或者存入银行或者放在基金里,某种程度上,我们也是一样。不管把钱放在哪里,我们都是相当于签订了合约,我们和合约方就成了债权和债务关系。通货膨胀对我们利益的影响就取决于我们是否正确地预期到了通货膨胀或者在我们的合约里是否考虑了通货膨胀的影响。
经济学家不太认为通货膨胀的是个重要的问题,是因为他们考虑的多了一点,因为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财富转移并不影响总量。但是,他们也讨厌超速的通货膨胀,因为这种通货膨胀会改变人们预期,扰乱生产秩序,从而使得社会财富下降。
考虑了通货膨胀的问题,我们就知道,政府在实行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就必须在更多的均衡的国民收入和通货膨胀之间进行衡量。因为政府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终可能成为通货膨胀的原因。这也是很多经济学家呼吁央行以固定数量发行货币的原因之一。在总供给曲线不是水平的时候,我们不能够仅仅考虑有尽可能多的均衡的国民收入,我们要采取一定措施,抑制经济过热。但是,通常认为,经济中有点通货膨胀不是什么大事,只要不发生那种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就好。
这就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分析含义之一。但是,分析还没有结束。如果总供给发生了变化,同样也会影响经济产出。比如有利或者不利的供给冲击的影响。这实际上是经济周期的问题。当然,绝对不排除经济周期也是由总需求引起的。比如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简单的传导机制:比如某个时期,投资者很悲观,那么减少了投资,投资减少就减少了总需求,就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内移动,使得均衡的国民收入下降。国民收入出现波动。
历史上,曾经存在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现象,那怎么解释?可能是总供给和总需求同时移动了,比如都向不利的方向移动。我们理论的预测是这样的,但是是什么因素让他们都朝着不利的方向移动,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假如不考虑经济增长,我们可以说已经结束了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这个体系的特点打上了凯恩斯主义的印记,也可以说是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原理的体现。在凯恩斯的伟大著作《通论》中,凯恩斯提出了如下观点:经济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会有失业。政府要为实现充分就业做出努力,要使得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政府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通过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增加总需求,通过税收来改变投资;通过货币政策,利用利息率的升降来间接影响私人投资和消费。这些都是我们前面分析的涵义。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都学了什么?我们关心均衡的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均衡的国民收入是由总供给和总需求决定的。总需求曲线是由IS—LM模型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共同推导的。总供给曲线是由四个模型推导的。联立总供给和总需求,我们得到均衡的国民收入和价格。这个价格背后隐含着通货膨胀的问题。国民收入背后隐含着和失业(通过奥肯定律)的问题。在正常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增加会导致价格上升,就是说,通货膨胀和失业是一种反向的关系,也就是菲利普斯曲线。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下,比如“滞胀”,菲利普斯曲线就失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