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看一本自制电子书,作者史冷金的"进退博弈",再一次看到明末抗清将领袁崇焕被杀这件事。袁崇焕,明万历、天启、崇祯年代人,祖籍广东东莞,为明朝辽东守将。
明朝中后期,一直受到后金(清国)侵扰,并最终被其所灭,袁崇焕作为与清军在前线作战的将领,对于巩固明朝的边防,延缓明朝的灭亡居功至伟。现在,历史已经还其本来面目,昭雪陈冤,但袁崇焕作为一个忠于明王朝的大臣,其死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触目惊心的一例。
袁崇焕的忠勇事例有据可查,清太租努尔哈赤以六万之众驰骋白山黑水之间,打败明朝四十万辽东守军,但就是打不过驻守宁远的袁崇焕。气急之下,亲自带兵征讨,在宁远之役被袁崇焕军的红衣大炮所伤,不久,一代枭雄告别人世。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第二年即亲率两黄两白旗精兵围攻宁远,最后丢师弃甲,大败而归。数年后清军再次出动十几万大军进攻辽西走廊,仍然输给了袁崇焕。从此,清军与明朝进入相持阶段,可以说,袁崇焕犹如大明的第二道长城,牢牢地拱卫着明朝首都。
崇祯二年,清军绕过袁军防线,从遵化一带越过长城进袭北京。袁崇焕知悉后,率九千精骑兵“士不传餐,马不再秣”星夜兼程弛援,在北京城外击退清兵。当时将士饥饿,缺粮少饷,有士兵偷了老百姓一块饼充饥,被袁崇焕以严肃军纪斩首示众。
但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在袁崇焕入城求要兵饷时,被崇祯以通敌罪名捉拿入狱,险些激起兵变,袁崇焕在狱中写信给下属,要求他们召集军兵,护卫好北京城。当时,北京街头巷议,都说袁崇焕是奸细,是叛徒,是他把清兵引到了北京。事实真相记录于清宫廷记录“太宗实录”里,证实袁崇焕通敌确实子虚乌有,是清人特意传播的谣言。
袁崇焕被崇祯判处凌迟处死,侩子手在其身上共割了3600刀,行刑时,老百姓数万人围观,很多人往刑场扔钱,争食从其身上割下的肉。这种酷刑的规矩是,在割肉时不能让犯人咽气,有史记载“时百姓怨恨,争啖其肉,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可见其场面之血腥残忍。
这段记录在今天看来,都令人恶心反胃。而众多民众居然愚昧到万众围巷、争食其肉的野蛮地步,在人类文明史上,特别是15世纪后也是绝无仅有。大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中国数千年文明发展的顶点,在这样的时代,中国老百姓还能干出这样缺少人性的事,我一直在纳闷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根在哪里?
深思之后,其实,中国的老百姓是善良的,质朴的,只是太愚昧而容易上当受骗,受人驱使而不自知。而中国传统做法就是由上而下地灌输信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维持的社会政治秩序。而在极端专制之下,众多人口可能造成的破坏力是惊人的,崇祯皇帝说袁崇焕是坏人,几乎可以做到板上钉钉,让他百口难辨,冤死九泉。中国老百姓一人一口吐沫,也足以灭掉任何一个人。
袁崇焕的死,我们无法评价,因为他是为封建皇朝尽忠而死,另外,我们也无法追认其为民族英雄。只是从他的死,反射出中国百姓身上的某种千百年来仍根深蒂固的可怕特征,值得我们深思并引以为戒。联想到这个网络信息时代,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的网络对骂和诽谤,某些居心叵测的人散布谣言,甚至登高一呼而众人蜂拥而上,不问青红皂白地乱批乱轰,凡此种种,又和争食袁崇焕之肉有何区别?
又联想到经济学家张五常对中国出不了思想家的议论,我以为,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民众,确实难以孕育有独立思想的人,更何谈思想家呢?所谓思想家,必须要有为一定数量民众认可的思想,并得到传播和发扬广大,没有善于思考的群众,又何谈思想的传播?
我们需要知识、思想和独立思考,这不是精英的责任,而是每个中国人的最后一条出路。
写这么多,与价值中国诸友共勉。
更多专栏文章,请阅:
http://www.chinavalue.net/authorindex.aspx?id=11507&item=article&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