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跟买卖结果有关?


  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有个习俗,就是不与家庭妇女进行大额的生意交易。比如买卖牲畜或者买卖树木时,购买的商贩如果遇到男人不在家的情况下一般是等到男人回来后再谈甚至干脆放弃也不与女主人商谈生意的事情。这是个相当奇怪的现象,为什么不与妇女谈买卖呢?也许商贩的话最简洁也最直接,与妇女就某项比较大的交易在男人不在家的情况下谈成之后,如果男人回家后说不同意,就完全可以撤销交易,双方都没有话说。这好象是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很少有例外的。我不止见过一次,有一个家庭是女人当家,女主人很厉害,平常都是男主人听她的,但是在卖养成的牛和猪时,买主硬是不与她交谈,只与那个平时很腼腆的男主人商量成交意向。

  当我第一次留意到这个现象的时候,感觉到非常有趣,很想探究一下这其中的原因。首先声明的我不是什么男权主义者,绝对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只是就事论事。这个大概跟农村妇女地位低下有关,在封建社会时女性是不被当人看的,有一个经典的笑话说的是有人去邻居家串门敲门问有人没有当时只有女主人在家回答说没有人,就是女人不被当人看的一个最好的例证。农村妇女地位的低下导致她们在市场交易中失去了市场主体地位的权利。平常买个针头线脑的还可以自己做主,一旦进行大宗买卖时就没有参与的权利,其市场参与者身份不被承认。

  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大部分农村妇女的知识水平都不高,而且一般的农村风俗都是"男主外,女主内",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对物价的了解上女人都处于弱势地位。妇女对价格信息的了解是很有限的,在交易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胡乱的漫天要价同样是使交易难成功的一个原因。所以通常情况下大宗商品的成交都需要由俗称"当家的"男主人的决定之后才可以成交。因此不与妇女谈生意虽然是一种世俗的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对家庭财产的保护。在许多行业里,也都是不约而同地不与妇女谈交易,如果谁坏了"行规"的话,是为人不齿的,都会认为是欺骗妇女的无知,而被瞧不起很难继续在这个行业混下去。当然有很多农村妇女并不是本文中的所说的什么都不懂,相反有些确实还很精明,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易很难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和承认。极少数的女强人即使是名声在外,在真正作出关键性决策时还是备受歧视,不被重视,这是因为大多数妇女的弱势地位的信号显示噪音使人们对她们不信任。

  我并不想在这讨论男女平等的问题,可很显然在本文中的情况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已经影响到了市场参与地位。是利是弊很难一下子下结论,但是长期下去如果没有改变的话肯定是有害处的。市场开放的结果也逐渐证实了这一点。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的市场地位得到了承认,开始参与原来很多不被认可的行业交易,可能会带来部分的损失和教训,仍是值得欣慰的,毕竟已经开始了进步。伤痛或许是变革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