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份和12月份都是令中国经济学界颇为兴奋而又无奈的两个月,因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要分别在这两个月揭晓和颁奖。中国经济学界之所以兴奋,是因为又可以引进一些西方先进经济学理论,无奈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基本上与中国无关。无论你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和态度,都不会使瑞典皇家科学院那班子评委有什么过多地对中国的经济学理论有过多关注或者高度评价。当然国内的经济学界是完全不理会这些的,在自己的窝里早就炸开了锅进行自娱自乐。有关一些并非原理性有争议的问题或者答案本就直白的东西吵吵闹闹,大有创建新世界的气势。有关中国经济学的问题也许早就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然而争执了那么多年却并没有看到有一丝一毫的改进或者什么研究成就,无论是教科书还是经济理论该怎么抄人家还是怎么抄人家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来的那些理论还是那些理论,在与与时俱进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相比逐渐势微却还不知道去实际做点事,还在高喊无用的口号。
笔者接触经济学比较晚,且生性愚钝,虽然是经济学科班出身但自认为并未接受过真正的经济学教育训练,所以无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理论都是一知半解未得其精髓。然而半睁着眼看了一出出闹剧后还是忍不住想说上两句,中国的经济学界,不要再争论什么无意义的问题了。中国的经济学的发展不仅仅是问题与主义之争那么简单的事情,主要是把本就有限的资源却给不合理地给浪费了,或者在目前制度的约束下美其名曰的给合理地浪费了。顺便也不妨借用西方经济学家之口说明一下经济学是什么东西,萨缪尔森给的答案是"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呢?罗宾逊说"我学经济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不受经济学家们的骗。"
从模糊认识经济学那天起,我就是坚持建立中国经济学的,主张用市场化手段来解决现实无效率问题。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我都坚持认为建立中国经济学势在必行。首先注意一点,这儿所说的中国经济学并非某些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种区域性经济学,诸如列举什么没有美国经济学欧洲经济学之类的话。其实这儿所说的中国经济学决不是区域性概念,而是与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和具体国情相适应的经济学理论。在我的理解中,就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未必也就是东方经济学跟西方经济学也没有什么原始意义的区别,但令人很不解的总有人以此为凭借来抨击西方经济学理论,我更愿意接受两种经济学的融合创新的发展。当然我也不同意有人认为的西方经济学单纯就是工具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是理论的看法。可能是因为对两种经济学的学习和接受我是同步的,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劳动价值论的学习一直也在借鉴着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我更愿意称呼西方经济学为现代经济科学,但是为了按照通常称呼,我还是沿用西方经济学这一称呼。
无论支持也好反对也好中国经济学到目前还是没有一点头绪的,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改革也给弄成了四不像,什么也不是,至今已经引进的那些经济理论与实践和大学经济学教育还是没有结合起来,教研仍是严重脱节。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十分奇怪的现象,置中国的现实而不顾,把中国的经济发展硬是不放在眼里,却在给学生的经济学启蒙课上大力讲解黄油大炮的交替关系供需分析理论。我很想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对黄油有个很清晰的理解或者概念,毕竟黄油在中餐的使用频率有限,比不上西方人的熟悉程度,那么我们再学习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就不能改成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呢?这也会避免一大批只知夸夸其谈的所谓经济学家的存在。如果也有人认为这是与国际接轨的话,我倒真觉得无奈了,毕竟学成出国的只是少数,大部分还是要在国内为国家为人们服务 的,那些经济理论知识与现实严重脱节,思考问题模式不符合中国处理思维,那么学习这些东西又有什么用途呢。因此无论从哪个层面或意义上讲,都必须构建中国经济学。
诺贝尔经济学奖所引发的中国的躁动和中国经济学界的狂欢以及中国经济学的衰微都是一幅幅不争的现实画面。关于中国的科学学术制度鼓励原创理论不足的缺陷我想没有必要再强调了,不过还是有必要从西方经济学理论上来补充说明一下。无可否认,我国许多经济学家重点关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出谋划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到现在主张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多搞一些实证研究的声音仍占主流地位,甚至到处"走穴",对社会问题胡乱发表意见。而在对诺贝尔经济学奖顶礼膜拜的同时却对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针对当代对经济学理论和经济研究方法作出原创性贡献并取得重大突破的经济学家的奖励这一基本概念常识性知识漠然视之。这是中国经济学界浮躁的表现,哈耶克曾说过"在经济学方面有了一点特殊贡献的人,没有理由就成为全能者,而可以处理所有的社会问题。可是新闻界却如此看待他,而他自己也终于自信是如此。甚至于有人被捧昏了头,居然对一些他素未专研的问题发表意见,而认为这是他的社会责任。"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看,必须有人要坚持从事与基础理论有关的纯经济学研究,不能只重应用而轻理论。当然这也有经济学基础理论自身的原因使人们敬而远之不愿意去研究它。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属于一般性知识范畴,是一种公共物品。与可以申请专利特殊的技术知识能使知识的创造者能得到好处相比,基础性理论则不能得到补偿,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就是因为它的公共物品非排他性使用的特性,决定了目前在中国的现状的黯淡。由于基础理论是公共物品,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就可以免费使用别人创造的理论,结果用于理论创造的资源就减少了。搭便车现象十分普遍。这时候就要求政府必须出手,然而目前无论是科研项目申报还是学术资格的考核认定都倾向于实践,而非理论,这种制度的局限性就决定了人们的态度和方式。于是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却没有相应理论的支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中国的发展成绩是世界上有目共睹的,弗里德曼就高度评价"这个世界目前发生的最重大的改变就是中国的变化。",他还有一句话说的是"谁能正确解释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谁就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经济学的出现是中国现实的需要,如果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则是意外的惊喜,因为中国经济学本身的收获要远大于诺奖的激励。与其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狂热不如冷静下来思考一下中国经济学的问题,这也是中国人们的福利提高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