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公司的造假现象——虚虚实实,兵不厌诈


好象当年伟大领袖最亲密的战友、革命副统帅林彪说过一句名言:“不说谎就办不了大事。”这估计是他在多年的对敌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兵法讲:“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目前,在海外的中国企业“林氏兵法”可谓应用的炉火纯青、技高一筹,无所不包,无所不假。这里笔者不想谈国内那些出口型公司的造假,只想说说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造假。

中资跨国公司的海外公司造假活动按照内外有别划分有对外造假与对内造假两大类,按动机划分可以分有主动造假和被动造假之别,按照巧拙划分有照猫画虎与东施效颦,不一而足。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只从内外有别的角度谈海外经营如何做到兵不厌诈。

一、对外造假。

为了能够顺利通过各种关口,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在造假方面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既得到了好处,也给自己埋下了隐患。

签字造假。首当其冲的是签字造假。造假原因有很多种,例如:[情景一]在签署文件的时候,真正有资格的人不在场(可能是在国内、途中、生病、不便于出面等),而文件又必须当时签,而征求授权又来不及。[情景二]有的时候中国人签署文件的签字是汉字,外国人无法模仿,但中国人却毫无困难。这给中方人员蒙外方人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经常出现代替别人签字的现象(当然,有些情况都是领导允许的)。潜规则(非明文规定)是:上级可以造假下级的,下级不能造假上级的。中国人可以造假外国人的,外国人不能造假中国人的。

法人资格造假。在海外注册公司,由于一开始的时候往往仅仅一两个人在运作,公司的法人资格文件、法人代表均不在所在国,如果让其人来不论从时间上还是从成本上都不现实,于是只能由办理人员编造文件、模仿签字。很多股东会议决议、董事会决议几乎都是在当地根据需要“编制”的。

人员身份造假。一种是高职低就。本来国内的职位很高,可由于外语不过关,无法直接指挥,甚至连日常生活都无法自理,只能在一些场合作为“普通”员工的面目出现,“垂帘听政”。另一种就是低职高就。原来职位就是老百姓,可由于工作需要,需要在第一线与鬼佬谈判、协调甚至是“阻击”外方行为,只好以高职务的名义出现,可实际上又不能乱说乱动,俨然由曹孟德捉刀护卫的“魏王”。结果是鬼佬不知道到底要和谁谈判、和谁说话。在外国人面前连话都说不出来的领导,关起门来后立即谈笑风生、威风凛凛。

收入水平的造假,即工资标准、福利待遇的造假。中国人在海外人员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大多不符。主要是因为我们实行的是以人为“本”战略,即由于我们人力资源成本低,要发挥 “人员成本低成本战略”的强大优势。中国企业说到“本”往往是指“成本”,比如说“保本点”、“本钱”等。尽管从名义工资方面看中外双方几乎没有差距,但中国人的实际工资水平与当地的外国人相比简直就是天上地下的差距。中国的海外企业有两种,一种是出卖产品的,人力成本在国内,低得不能再低。一种是技术服务(实际就是劳务输出),其效益来源主要是人力成本的节余,即工资收入的再分配。

冒名顶替。外国人看亚洲人几乎长相都差不多,他们根本分不清你是中国人还是韩国人,或者是日本人,新加坡人的。因此鬼佬即使是当面审查你的护照或者ID什么的,也无法辨认出来你不是照片上的人。有的中国人小节不减点,有时喝酒喝多了乱吐一气,然后就说“私は残念である。”“さようなら”。日本人如果这样干也不会客气,他们会用汉语说“我地,对不起。喝多了”,然后扬长而去。由于长相难以辨别,有时候中国人就冒名顶替参加一些会议(反正也听不懂)。

合同文件造假。造假范围包括技术支持合同、人员聘用合同、房屋租赁合同、MEMO、传真件、投标商等。当然,还有其他造假,不再赘述。

 

二、对内造假。

安全问题造假,以骗取领导同情。由于世界不是太平的,尤其是在一些国家依然存在战争、恐怖活动、暴乱、动乱、地震、饥饿等等状况,海外公司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但是,世界没有任何国家一年365天都是不安全的。一些单位为了掩盖自己的工作疏忽大意,把出现的安全问题往往归咎于外部环境及形势,以博得上级领导的谅解和同情。其实,很多海外公司的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于自身不注意造成的,是由于忽视安全管理造成的。

评估报告造假,以骗取项目投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干部出国考察已经蔚然成风。考察必然需要项目或者意向作为支持,否则事出无因、师出无名。一些所谓的项目考察团出国以后,按照原来计划进行考察调研,但实际情况并非象原来想象的那样理想,或者说根本就是糟糕透顶。但是,项目是某某领导定的,如果项目考察没有圆满的结论,领导肯定不满意。于是,项目考察团就会炮制出一个精彩的“可行性”报告。很行,很可行!回国一汇报,立即得到了领导的嘉奖,甚至是提拔重用。第二批考察团来了后,尽管发现问题,但同时也发现如果揭露真相必将得罪某某领导,甚至无功而返。与其逆势而动不如顺势而为,甚至是借题发挥,推波助澜。于是第二次的可行性报告更加具有诱人的前景。如此反复循环,出国考察的人越来越多,花费越来越大,“取经”人都取得了圆满。结果是,当海外公司成立后进行实质运行的时候,各种矛盾不断暴露,举步维艰、四面楚歌。由于很多“可行性报告”主要是为了论证领导的决策“可行”,实际效益当然不会很好。当然,这样的例子在境内也是比比皆是。

装置投产造假,以骗取上级表彰。投产意味着项目、工厂或者公司开始进入实质性生产,要出产品了!但有的时候条件并不具备,可某某领导突然从天而降来看望大家来了。怎么办?组织誓师大会、组织运行投产典礼、组织电视台采访、报纸上写点东西(反正是外语的,领导也不会认真去看,有照片为证即可)……鬼佬糊涂了。好奇地问:

 What are you doing?

너는 무엇을 하고 있는가?

何をしているか。

Вы делаете?

¿Qué ustedes están haciendo?

Was tun Sie?

……

这时候,中国人往往脸上会洋溢出一种十分诡异的笑容。沉默是金。

 

三、危害性及后果

假的终究成真不了,总有一天要水落石出、真相大白。造假之人也许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有了问题也可以一走了之,但后企业不能。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所有的个人行为最后终将成为组织行为被记录下来。

造假尽管也许是权宜之计,但不能总是造假。否则,后果是显然的:

一是毁了中国人的名誉、毁了中国海外企业的将来。造假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旦被发现,中国企业的信誉将受到极大的损害,无论如何弥补都将无济于事。

二是给海外公司自己的工作带来了麻烦。例如,签字造假容易给后来的人埋下隐患。如果当时编造的人不在,再编的时候你不知道编出来的签字和原来到底有多大差距。所提供的文件资料是否与原来相符……外国人虽然脑子反应有点慢,但他们一旦发现了问题,一般是不原谅别人的。

中国人让人看不起,造假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