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截至2006年7月31日,全国的联通寻呼用户已经只剩409户,其中纯寻呼用户只有376户,而信息机用户也就是股票机用户有33户。信息产业部3月2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公示文件,称已接到中国联通的申请,联通申请在全国全面停止包括北京在内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98/199、126/127、128/129无线寻呼服务,并开始做好用户的退费工作。不出意外,2007年3月22日将成为中国寻呼业退出舞台的历史纪念日。
分析人士认为,寻呼业萎缩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手机用户数量的突飞猛进和资费的持续走低;二是寻呼机功能未能及时开发,从而造成市场大幅下滑,最终导致市场和业务萎缩。其实,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用户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加速终结了中国寻呼业的生命周期。从单向“呼”你到直接语音连线沟通是真正从信息不对称到对称的巨大跨越,渴望交流,随时沟通,这种现代人沟通需求的变化将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而向更深更广领域拓展,由此带来的电信、通讯革命浪潮必将是一浪高过一浪。
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目前中国近5亿户的2.5G手机市场也将随着3G、4G技术的推进与成熟而最终失去生命力。虽然有分析机构和人士称,当前构筑3G产业生态链的时机仍不成熟,导致信息产业部迟迟不能发放3G牌照,而国家有关部门却承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确保提供3G服务。但我们肯定,这种矛与盾的争执最终是因技术而变,因市场而变,因未来需求的变化而变。
从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手摇虚拟电话机到后来的数字程控交换机,从寻呼机到2G“大哥大”时代到目前的2.5G数字手机的过跨越,我们始终发现是科技在推动着市场与资本的一次次“变脸”,是用户的需求在促使着技术的一轮轮创新。寻呼机退出历史舞台正是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使然,我们除了怀念那个时代,更应该着眼于未来。
而对于时下各地开展的小灵通业务,我们增添了诸多担忧。
遗憾的是,投入巨资开发3G的华为在2003年当UT斯达康和中兴通讯的小灵通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的时候,无法忍受3G牌照的发放一再推迟而显得异常焦虑与迫不急待。任正非于当年毅然宣布进军小灵通,而那时小灵通已经是一个严重饱和的市场。
同样,曾经以小灵通业务取得巨大成功的UT斯达康,如今也不得不把新的业务重点放在IPTV(网络电视)领域,到目前为止其转型之路上的亏损既伴随着期待更伴随着无数怀疑的声音。2006年2月在投入十几个亿的资金支持欧洲版的WCDMA之后,UT斯达康终于沉不住气,宣布彻底放弃WCDMA技术。3G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导致UT斯达康十几亿的投资打了水漂,小灵通等业务也彻底大伤元气。
笔者并不看好目前仍在各地挣扎与扩张中的小灵通业务,并预测随着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电信资费的进一步走低、3G手机的逐渐规模上市及互联网技术的纵深发展,在两三年之后小灵通业务也将重新上演中国寻呼业无奈退市的悲剧。
早在2004年摩根士丹利就曾发出小灵通增速放缓的警告,到目前的市场实际情况也证实际了小灵通业务的确在走入低谷。来自专门的市场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随着3G手机发牌的临近、小灵通价格优势的丧失、小灵通通话质量的不稳定及运营商停止投资等因素的并发作用,小灵通逐渐成为阻碍中国固网运营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今,小灵通低资费法宝已经失灵,短信、上网、彩铃甚至移动定位等增值业务总量还抵不上话音业务的零头,短信虽已互通,机卡虽然分离,但与移动、联通的用户基数相比其竞争根本不在一个层级,而且其发送流程并不顺畅,直接影响了用户互联互通操作的积极性和便捷性。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两个不同层面的技术,小灵通和已经测试上市的3G之间无法实现平滑过渡。此前就连UT斯达康也不得不承认,两者最多在核心网有重合的可能。而3G技术的发展对小灵通业务发展的抑制和逐渐替代不可阻挡。有专家说,在3G手机的发展初期,小灵通的部分增值业务可以作为对3G中低速数据业务的有益补充。但这种所谓的有益补充又能坚持多久呢?
应该说,是3G牌照发放时间的一再推迟延长了小灵通的生命存活周期,也为其增值业务的发展赢得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尤其是在中国的二三级城市和乡镇尚有生存空间,即便是今年3月有些省市进行了小灵通的区域业务漫游。但毫无疑问的是,全国各地陆续已开展的手机单向收费运动和资费的继续走低以及3G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发放牌照、规模上市,这些都将对最后仍坚持在小灵通产品生产一线的制造商形成巨大的投资压力与市场信心的冲击,他们放弃乃至转型早已在意料和安排之中。而且小灵通的每一步试图扩展或者资费动作,都会立即遭遇到来自移动和联通的竞争打压。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则更加冷峻地定论:上马小灵通是一个巨大的错误,这是我国电信业盲目追求“高速度”的结果,是市话垄断延伸的产物,是国资委对国有企业行政式管理的恶果,是电信监管面对国有企业的失职,也是中国联通走“高端”错误路线的后果,它的消亡是对国有资产的巨大浪费。
但无论如何,我们该相信一点,那就是没有什么能阻挡住科技潮流的涌动,“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小灵通也不能例外。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寻呼机的谢幕和3G手机的大规模上市将是小灵通开始告别演出的日子。
小灵通终有“不灵”的那一天,这一天迟早会来临。因此,寻找生存与成长的新路径和探索到新的经营策略是时下中国网通决策者们迫切需要解决的燃眉之急。
来源:《招商周刊》杂志2007年第6期
重点推荐阅读
于清教:把脉中国3G命运
中国企业报:3G带来产业冲击波
中国商贸杂志:“押宝”手机浏览器
人民网IT:争食3G手机浏览器奶酪
经济观察报:中国移动150亿砸向3G
中国企业报:涨价绝非拯救空调业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