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财经界》,标题为博主所加,个别段落有调整
中国企业500强与实力雄厚的世界企业500强相比,在经营规模、营利性和劳动生产率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现实差距。从衡量劳动生产率的人均营业收入和人均利润指标看,2006中国企业500强的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指标,分别相当于世界企业500强的20.5%与16.7%。从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看,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企业500强的差距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前不久,中国企业联合会按照惯例向社会发布了2006中国企业500强。这是中国企业联合会自2002年以来连续第五年推出中国企业500强。统计数据显示,在宏观经济良好基本面的支持与国家大企业战略的促进下,我国大企业获得了跨跃式发展,跨入世界500强之列的企业与年俱增。1995年我国企业第一次参评时,中国企业仅有中国石化、中粮公司和中国银行三家企业跻身世界500强,随后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数目稳步增加。2006年,中国企业共有19家公司入围世界企业500强。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占世界500强营业收入的比例,从2002年的5.26%,提高到2006年的9.32%,上升4.06%,平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从另一方面看,中国企业500强与实力雄厚的世界500强相比,在经营规模、营利性和劳动生产率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现实差距。从衡量劳动生产率的人均营业收入和人均利润指标看,2006中国企业500强的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指标,分别相当于世界企业500强的20.5%与16.7%。埃克森美孚一家公司实现的利润就相当于中国企业500强总利润的45.1%。从深层次分析,这种经营指标上的差距只是外在的,我们还应当更多地关注两者综合竞争力的差距。从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看,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500强的差距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差距较大
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业已上升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经济增长凭借的仅仅是市场的广阔和劳动力要素的廉价,而不是因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世界经济论坛连续两年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以反映企业生产率和有效利用资源的商业竞争力指数衡量,中国在2004、2005年的排名分别为47、57,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我国的整体竞争力名次。多方面证据表明,影响我国现阶段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而造成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研发投入不足。多年以来,我国在自主创新领域的研发投入,一直未能达到需要的水平。从国家层面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投入还有很大差距。如2003年,我国科技投入只有186亿美元,而美国和日本分别达到2846亿美元和1353亿美元。2005年我国科技投入仅占GDP的1.32%,而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都在2.5%以上。目前,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用于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比例仅为10%,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0%以上。从企业层面看,我国企业研发经费人均支出仅为美国的1.2%、日本的1.1%。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不到1%,2004年仅为0.71%,而主要发达国家企业目前已达3%左右。即使以实力最强的中国企业500强的水平看,统计中2004年的373家及2005年的411家500强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分别为1.20%、1.45%。中央企业2005年的平均值为1.5%。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中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5%的仅有28家,达到2%也只有109家,而发达国家大企业的研发投入比值,一般都超过5%。投入不足首先造成了企业专门研发机构的缺乏。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5%的大中型企业拥有研发机构,75%的企业没有一个专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显然,研发投入不足是制约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提升的首要因素。
二是企业尚未成为创新主体。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因此,只有企业担当主体的自主创新,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多年来,我国创新体系一直不能适应这种状况的需求。现行创新体系重视的是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而把企业置于一个次要位置。我国科研投入结构充分反映了这一点。资料显示,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科技投入的30%以上用于扶持企业。如,2006年美国政府的研发预算为1320亿美元,其中直接给企业的预算超过1/3。而我国科技投入的90%以上都给了科研单位和大学,真正用于企业所占的比例很少。另外,企业的看法也同样反映了这一现实。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于去年第四季度对2005中国企业500强的调查结果,超过一半的企业认为,目前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还不突出,而认为“非常突出”的企业仅占5.79%。有65.67%的被调查者还认为阻碍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外部因素,是缺乏鼓励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这表明,我国企业目前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如此的格局直接造成了许多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匮乏。根据最新公布的《全国经济普查公报》提供的数据,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有11.9%开展科技活动,在大中型企业中开展科技研发活动的企业也只占38.4%。另据对中国企业500强的调查,在500强企业中只有10.45%的企业进行过“原始创新”。
全面考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缺乏不单是一个纯技术问题,它给企业经营绩效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它的外在表现及后果,体现在下面几点:
第一,申请专利层次太低,专利申请是反映企业自主创新的风向标。我国企业这些年的专利申请数量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且专利申请的分布极不平衡。据统计,目前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有几千家,占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70%~80%的大型企业从来没有申请过专利。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管理知识产权的机构,拥有自己商标的企业仅占40%。2005年秋季广交会抽样统计表明,我国出口产品50%为贴牌生产,29%无商标。
事实上,虽然我国专利申请总量已超过300万件,但来自国内的专利申请多以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居多,发明专利数量仅占19.9%,有核心竞争力的发明专利数量则更少,且主要集中在中药、软饮料、食品和汉字输入法等领域。而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占86.6%。统计数据还显示,中国高科技领域中的发明专利,绝大多数来自国外。其中无线电传输、移动通讯、半导体、西药、计算机领域,来自外国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明专利,分别占93%、91%、85%、69%、60%。国内企业专利申请的层次亟待提高。
第二,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虽然我国企业近年来成长很快,但企业规模扩张与技术进步基本上是靠技术引进实现的。根据国资委提供的资料,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仅为5%左右;我国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60%以上依靠进口,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绝大部分只能依赖进口。再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的高端医疗设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光纤制造设备等基本从国外进口。其中中国石化装备的80%,轿车制造装备、数控机床、先进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都依赖进口。
第三,“国际民工”的地位,对现代产业价值链的研究表明,产业链利润呈现一个“V”字形,即所谓的“微笑曲线”。在这个曲线中,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生产。一般而言,处在两头的产业利润率在20%至25%之间,而处在中间的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只有5%。令人叹息的是,中国企业目前就处在“微笑曲线”的底部。比如,温州生产的打火机,卖到欧洲只要两欧元一只。同样的打火机外国人买回去贴上牌子再拿到欧洲去卖,价格都在20欧元以上。
有人这样概括在中国的外国投资商:他们拿出30%的资本,拥有50%的股份,拿走了70%的利润,中国的资本只能拿30%的利润。而对于OEM这种“贴牌生产”,有专家估计,外国人拿走了92%的利润,中国最多拿到8%。正是由于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已经有舆论将中国企业比做“国际民工”。他们的地位确实像民工,只是一个打工者,赚一点辛苦钱,利润的大头,则被前面的研发和后面的销售拿走了。
二以建设创新型企业铸造核心竞争优势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向企业发出了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的号召。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对于企业的成长同样如此。中国是目前世界产品的“制造大国”,制造业总规模已名列世界第三,但我国还远不是世界“制造强国”,我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分工体系中大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的缺失。随着生产要素成本优势的逐渐减弱,中国企业的低要素成本优势也将不复存在。因此,技术创新已成为当前企业急需弥补的“短板”,也是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资格证”。中国企业应当以自主创新为先导,以建设创新型企业铸造核心竞争优势,以期提升目前在“微笑曲线”的底部位置。
创新型企业,就是以提高创新能力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创新产品或服务对企业发展有较大贡献,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基本特征:一是R&D投入水平、人力资源水平在行业内居于领先地位;二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自有知名品牌;三是创新产品或服务收入占销售或营业收入的比重较大,且具有持续创新能力。
1.企业要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企业要紧紧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和行业特点,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形式中,寻求科技自主创新的突破点,做出全面科学的规划和部署,走符合自身特点的创新图强之路。为此,企业首先要充分发挥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作用,要通过进入资本市场、加快折旧、直接将研发投入摊入成本、争取政府资金支持等多种途径,千方百计地筹措研发资金,尽快提高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企业要达到3%的水平,有条件的企业要达到5%、8%乃至更高的水平。其次,要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企业内部广泛开展小改小革和创造发明活动;要积极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密切“产学研”之间的战略合作,努力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实施全球化研发战略,充分利用扩大开放的机遇和条件,积极主动地与世界最优秀的研发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大胆地运用全球的人才资源和智慧,抢占当今科技的制高点。
2.以市场需求引领自主创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不能闭门从事自主创新,要高度重视市场在创新中的导向作用。市场是企业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把市场意识融入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每个环节,将客户价值最大化地放在首位,千方百计满足市场需求。
为了打通自主创新通向市场之路,企业要协调好研发、生产与市场的关系。要坚持走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的道路,实现企业创新成果和产业链的有机结合。要关注当前市场需求,更要着眼于未来市场需求,注重长远规划与整体布局,合理投入研发力量,保持研发项目的适度超前。要合理整合企业内部创新资源,强化产品中试机构建设,改变研发产品直接向市场释放的局面。
3.建立健全研发体系和管理体制。企业应当从建立研发体系与管理机制入手,推动自主创新。大型企业要建立健全技术研发中心,构建多层次的科研技术开发体系;领先企业要率先与国际接轨,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中小企业也要设置精干的研发机构,尚不具备条件的小企业,也要有专人负责创新工作。研发体系要因时、因势而变,要把生产、采购、销售纳入研发体系,依托财务、质量和技术支援组成研发团队,改进研发流程,强化研发全过程管理。
从科技管理体制上看,企业要重视基础技术研究,推行公用技术平台化,实现研发过程规范化。要改革和强化研发经费管理,加强对科研课题及经费的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和结果的监管。要制定与执行严格规范的制度,优化企业内部创新资源的配置,大幅度地提高创新效率与效益。
4.加强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从更高意义上看,自主创新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所以,企业要加强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建设,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创新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引导企业员工树立创新光荣的价值观,培育相互友爱的人际关系,营造“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新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的创新文化环境,形成人人景仰创新、理解创新、投身创新的良好氛围,开创自由发表新见解、新主张、新思想的活跃局面。为了在企业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首先要树立“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良好创新风尚。要尊重创新愿望,鼓励创新精神,激发创新热情,发挥创新才能,肯定创新成果,使员工在创新中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和意义,心无旁骛地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积极自觉地献身于创新型企业的建设。
5.政府要发挥积极和科学的作用。我国要在2020年跻身于创新型国家行列,也必须从培育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坚持不懈地培育和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企业。为此,各级政府要以长远的战略眼光,积极推动创新型企业建设,要大力弘扬自主创新的民族精神,在全社会培育诚实守信的道德行为规范;要切实落实有关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方针政策,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规范科技人员的合理流动;要切实维护企业家的各项合法权益,营造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热爱企业家的社会氛围,使企业家真正能够集中精力领导企业开展科技自主创新活动。
鉴于大企业对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这与《“十五”计划纲要》提出要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具有一致性,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则是大企业成长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我国当前的综合经济实力,也已经具备了造就更多世界500强企业的条件。因此,只要我们借鉴世界500强企业的成长经验,制订符合企业成长客观规律的对策,走自主创新之路并持之以恒地走下去,在不远的将来必将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跨入世界500强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