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新论系列目录:
共和新说(1):社会观依据、历史先例
共和新说(2):权力互动、群体自治
共和新说(3):多元精神文化、经济、政治大三权分立制衡
共和新说(4):全民参政、宪法保障
共和新说(5):阶级斗争的理想形式
层级递进式选举制(1):认识论依据
层级递进式选举制(2):选举人制度
兼利主义: 民主应有之灵魂
笔者在《共和新说(4)》一文中谈到“全民参政是共和成功的基础和保证。如果没有全民参政的基础,共和就不是不同阶级/阶层/群体之间的共和,而可能是各群体内凌驾于群众之上的、以所在群体之名谋一己私利之实的少数头面人物之间的寡头“共和”,即没有民主内容的假“共和”。”另一方面,由于公民“在实际的德才水平、即参政能力方面是高下不平的;而且客观上也不可能人人都时时刻刻、自始至终、同等程度地直接参与一切具体的政治事务,在大多数时刻和场合,具体的国家治理只能通过少数民意代表及其委任的公仆来执行。”因此,通过什么样的选任制度来保证这少数代表和公仆的可信性、可靠性,就成了共和民主能否成功有效的一个关键问题。笔者不赞同时下很流行的、大范围内一人一票、全民直选的民粹主义形式,而主张全民与精英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的、自下而上层级递进式的代表推举制。关于群体与个体两类主体性的新社会观,已在 《共和新说(1):社会观依据、历史先例》一文阐述过,不再重复。为了说明“层级递进”的必要性,首先要说明人的认识结构的层次递进性。
认识结构的层次递进性
笔者在另一篇文章中曾经从心物一元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高度阐释过人的认识结构的层次递进性。〔1〕大意如下(本文又有新的发挥):
人的意识结构的层次性,源自人的意识能力的有限性和演进性。
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与对于社会事物的认识,都具有层次递进性。前者的层次性更显得分明,对于认识后者的层次性具有参照、借鉴作用。所以先要说一下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意识结构层次:
本初层次:人类在尚未使用语言和抽象概念之前,仅凭感官得到对于眼前一个非常狭隘世界的直观图像(或带有声音、气味等)。
第二层次:人们开始利用语言、概念,对感官不能直接感觉到的方外世界进行描述、想象和交流。“描述”和“交流”都离不开“想象”,而“想象”仍是需要通过感觉器官才能进行的。同时,在“想像”过程中,本初层次上的种种直观图象,仍起着某种“蓝图”般的比照作用。感官想像中的图像已经不是直观图像,但仍有可能以直观加以验证。
第三层次:再进一步,人们开始使用各种越来越多样、复杂的观测仪器,它们实际上是人类感官的延伸。认识的结果是更加远离直观、难以完全依靠直观来验证的抽象结论或想像图景。关于这些结论、想像的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推理、归纳等抽象方法来加以证明、否定、或存疑。但是(1)延伸工具虽以其本身的结构制约着人们意识结构的延伸方式和认识延伸的结果,但工具结构的设计又归根结底受着人类自身本初意识结构和本初层次上的认识结果的制约。(2)所有的推理、归纳等抽象过程都离不开本初层次上的直观结果作为其初始认识前提,因此最终离不开人的本初意识结构。如,所谓“四维时空”仍然离不开人们在本初层次上关于空间和时间的直观意象和概念。所谓“十维空间”、“二十六维空间”也离不开关于空间的本初意象和概念。所谓逻辑推理的“因果律”也是源自本初层次上的直观感觉,如:太阳的有无、或离人们的远近(夏天或冬天),让人感觉到冷暖有别。总之,这个第三层次的认识结构和结果最终都离不开人的本初意识结构。
见下表:
层 次 |
认 识 结 构 |
认 识 结 果 |
本初层次 |
感官直觉 |
直观图像 |
第二层次 |
感觉器官 + 语言概念 + 本初直观图象 |
想像中的图像, 可以直观验证 |
第三层次 |
感觉器官 + 语言概念 + 本初直观图象 + 观测工具 + 第二层次上的世界图象。 |
难以完全直观验证,但离不开本初直观 |
由上所述,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一、认识结构和结果都具有层次递进性;
二、高层次上的认识结构和结果最终都以本初层次上五官的直观感知为基础和出发点。
这两个结论也适用于对社会人事的认知,但表现形式有其特殊性。现结合选
举问题说明如下:
层次性:民意代表的选举涉及的是人,但对于人的识别离不开人所做的事(政
治主张和作为)。无论是对事的判断还是对人的识别,被判断识别者离开判断识别者越远,可靠性就越低。例如,对自己工作单位或自己居住区域内的人事、与对于大地区范围内的人事、与对于国人国事、与对于别国的人事、与对于世界和联合国的人事的认知结构中,所包含的直观感性因素相对于推理想像因素的比例是不同的。距离越远,直观感性的因素就越少,推理想像的成分就越多。而且社会事物比物质世界要抽象得多、更难以捉摸、难以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因此,对社会人事的认知更易于受到人们(自己或他人)主观上有意无意的曲解,更易于轻信道听途说、轻信媒体舆论。而媒体舆论常常是受社会强势利益集团所左右,常常是误导人的。(如在美国,经常有不同的媒体公布民众对于总统的看法。一件事情发生,大半民众对总统的看法可以突然转变。过不多时,又一个消息传来,大半民众的态度又可以马上转回去。就像根基松浮的树枝永远随风左右摇摆。因此,一般民众受强势意识形态主导的媒体舆论所左右,这是必然的。甚至民调本身就可能是一种对于社会舆论的操控、诱导)。在大社会的空间中,人们如果没有主心骨,是很容易迷失的。这就是社会认知结构和结果的层次性,但不是层次递进。相反,按效果的可靠性来说,是层次递减。要实现层次递进,就必须用恰当的制度来弥补这个缺陷。
直观层次的本初重要性:直观范围内的认知对于识别“人”和“事”尤其显
得重要,这是因为:识别社会人事涉及更多的利益、感情因素。人的社会存在(社会地位和境遇)、利益、感情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的社会意识,利益、感情的互补或对立影响着对他人的好恶判断。而小范围内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互动,尤其是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的单位或小区域内直接的接触和利益互动、感情交流,最能促使人们自觉制约和纠正过分膨胀的自我利益诉求、和由此出发的片面的人事认知,也最能暴露、因此最有利于人们真切地识别那些头面人物、精英人物、代表人物的人品和才能,任何欺骗性的言行、舆论、宣传最容易被识穿。〔2〕总之,日常工作、生活范围内的直观认知经验对于如实地认识鉴别人与事具有不可取代的基本重要性
基于上述两个结论,选举制度的设计,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公民熟知基层或其它直观范围内的人事这一长处,同时设法弥补他们对大社会人事认知由于鞭长莫及而难免出现的判断迷误,以保障公民在选举中真正能选出符合他们意愿和利益的代表。(待续)
【未经事先通知作者,不得擅自抄袭、转引本文特有的观点、文字。违者必究。】
联系地址:[email protected]
注:
〔1〕《心物一元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兼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论》。
〔2〕还可参见笔者《基层企业全员民主的合理性依据》,六、认识论依据;或《试论西方民主(一):政治抽象平等与经济实际不平等(下)》,(五)民主实践应以企业为本初基地和理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