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及中国台湾纯碱业兴衰


1  韩国纯碱业
韩国纯碱生产只有东洋化学公司(ORIENTAL CHEMICAL INDUSTRIES ,简称OCI) 一个厂家。该厂于1967 年建立,1968 年2 月投入生产。厂址在西海岸边的仁川市,靠近港口。采用索尔维法生产工艺,装置产能逐年增加,到1975 年扩大到16. 5 万t/ 年,并副产小苏打(0. 56 万t/ 年) 和氯化钙(1. 32 万t/年) 。以后继续扩大到装置能力40 万t/ 年,开工率为70 %~80 % ,年产纯碱30 万t 左右,其中自用量8 万t 左右。韩国盐的生产主要用海水曝晒蒸发法制得,虽然它对盐生产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但是高质量的盐供应是不足的。因此制碱用盐从1971~1975 年每年进口5~10 万t 不等。一般从澳大利亚
进口,因此生产成本比较高。韩国石灰石储量丰富,故从国内购买。该厂的产品有70 %散装出厂,30 %袋装。
韩国每年需用纯碱量90 年代初在53~58 万t之间,其生产量不足所需,故当时每年尚须进口30万t 左右。在需求量中以玻璃业耗用量为多,约占56 % ,据了解,韩国市场纯碱需求量到1997 年金融危机前达70 多万t ,1998 年只有60 多万t ,1999 年为63 万t 。2000 年左右,由于美国天然碱和我国纯碱的竞争,韩国纯碱价格下降。据统计,美国天然碱每
年进入韩国市场20~25 万t ,市场占有率为30 %~35 %。中国纯碱在韩国市场当时只有3~4 万t ,市场占有率只有5 %。东洋化学公司纯碱生产面临成本高,环保压力等问题,感到经营困难。
1993 年以来,由于韩国政府连续三次提出反倾销,致使中国纯碱在长达9 年难以大量进入该市场。2002 年,中国纯碱工业协会多次与韩国东洋化学公司接触,并两次组团访韩,要求韩方中止对中国纯碱的反倾销。东洋公司提出希望作为中国纯碱在韩国的代理并承诺停掉韩国的纯碱厂。后经我国六大碱厂与东洋化学公司多次谈判,最终达成了协议。后韩国贸易委员会决定提前撤消部分对中国纯碱(税则号283626) 实施的反倾销措施。
据悉韩国东洋化学公司曾投资美国NORTH AMERICAN CHEICAL 公司27 %股份。2000 年3 月底韩国制铁化学又将炭黑产业卖给了韩国东洋化学公司(2350 亿韩元,约折合2 亿美元) 。东洋化学是韩国一家大型化工企业,主要经营碱类等无机化工、有机化工及助剂类化工产品等。


2  中国台湾纯碱业
中国台湾地区的纯碱历来均由外货供应,1947年利源化工厂创建,开始以索尔维法制碱,因该工厂规模过小,周转困难而停工。纯碱作为基本化学品在台湾有相当的市场需求,1956 年,华侨为响应回国投资的号召,邀集岛内外有识之企业界人士筹组,于1957 年建立了台湾省惟一的纯碱厂———东南碱业股份有限公司苏澳厂。该厂经不断扩充,到后期纯碱年生产能力已达14. 5万t ,但尚不能满足省内的需要,仍需进口。
1) 该厂当时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受到美国天然碱的竞争。美国以天然碱为原料生产的纯碱厂,产量大、成本低、质量高。因而使得台湾纯碱产品的产销受到很大的冲击。
2) 其次该厂基本上还是采用氨碱法,众所周知,此法存在原材料(盐等) 利用率低,消耗量大,废液和废渣排放量也大。比如东南碱业原先在北宜高速公路平原线苏澳联络道旁露天堆置的大量废石灰,环保部门以不符合事业废弃物储系消除及设施标准,下令
移送到幸福水泥厂当原料,约移除26 万多t 。以后环保署北区稽查大队和县环保又在原堆置场拢出残留的废石灰,要给惩处。再则,生产中的蒸氨废液需要排放到5 公里远的海边,因为当地环保部门对废液排海实施温度管制,要求排海废液与海水的温差不能超过5 ℃,所以废液排海前需要做冷却降温处理。环保部门还对烟尘实施在线监测,如此等等。
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该公司也曾经做了不少工作,如做过东南碱业苏澳厂扩建的环境影响评估(计划编号82 P061) ;利用废渣制钙镁肥;以石灰废料制取石灰肥料;并于1989~1990 年在吴友平主持下做过纯碱副产石灰对农作物生育的影响调查等。
但必竟废液废渣数量大,处理也需相当的投入,故难以全部处理。加上苏澳是台湾省东北部的港口城市,势必对纯碱的废液废渣有更苛刻的要求。
3) 再则苏澳厂纯碱年生产能力仅15 万t ,只能称为中小型厂。而美国天然碱厂规模大多是年产纯碱超过百万吨。我国三大氨碱厂设计规模为年产纯碱60 万t ,实际上目前均已超过或接近百万吨。纯碱厂生产规模小势必提高生产成本及影响产品质量。早在1993 年东南碱业开始亏损,那年5 月7日,东南碱业总经理室陈荣元经理及管理部张秉安副总经理来我院访问交流时,笔者曾建议若能解决氨的合适来源,可否考虑将生产方法改为联合制碱法,这样可大幅度减少排废,减轻污染,并可望改善经营效果,但当时对方担心氯化铵在台湾的市场销售,另外或许氨的来源也有不便,而未能走改联碱之路。这样一来,继日本、韩国的纯碱制造业相继关闭以后,台湾省东南碱业苏澳厂的纯碱生产装置终于在2002 年停产、关闭。
4) 东南碱业对苏澳地区及苏澳厂本身的优势及不足是早有认识的。多年前就已经着手多角化的经营策略。早在1995 年,东南碱业就成立东南航运全资子公司,购入散装货轮,踏入船舶运输业,走出公司多角化经营的第一步。由于看好全球航运市场,2003 年11 月再向日本订造了2 艘散装货轮,预定在2006、2007 年首季交船(我国大陆碱厂也有靠海边、临江河,有本厂的专用码头,并具备相应的储运条件,这种方式也可供借鉴) 。基于国内,台湾省内硫酸钾的需求旺盛,该公司几次扩大硫酸钾生产。另外,从1998 年起,该公司开始进入高密度快闪记忆体应用IC 设计领域。2000 年投资设立光电科技公司生产光通讯产品,迈入高科技领域。还有由河北省冀州市化肥总厂,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成都公司,河北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衡水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以及台湾东南碱业股份有限公司五家,于1997年合资兴建了冀中农肥料有限公司。
5) 苏澳厂的纯碱装置2002 年停产后,台湾省纯碱全部依赖岛外进口,2002 年台湾纯碱进口量为30万t 。台湾省纯碱的进口关税税率是逐步下降的,由最早的15 %、10 %、8. 5 %再减到5 %。台湾玻璃工业公会提请工总建议台湾财政部,调降纯碱进口税
率为零,并建议取消平板玻璃货物税。
2005 年2 月15 日,台湾经济部发布公告增加开放了2 058 项大陆商品进口,其中包括纯碱。另据台湾公布首批大陆2 126 项农工产品开放清单,其中农产品901 项,工业产品1 225 项。工业商品中有纯碱、石灰、盐酸、硫酸、磷酸等。
我国大陆盛产原盐,另外大陆纯碱的产量、品种、质量、价格均有相当优势,可补台湾省的不足。两岸互通有无,互补双赢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金平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