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印边境军事冲突的导火索


未来中印边境军事冲突的导火索

——中、印水资源问题

目录

 

一、       水资源事关中印两国发展建设和未来命运

二、       中印两国水资源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三、       东部边境地区水资源的状况、两国争夺原因及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四、       中印边境地区水问题摩擦、未来两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矛盾焦点

五、       中印两国水资源矛盾难以妥协,成为未来中印边境军事冲突的导火索

 

 

一、      水资源事关中印两国发展建设和未来命运

两国相邻,有利益也有矛盾。利益的争夺从来都是残酷的,人类从古到今,各个利益集团争夺的无非是资源,能源和技术。水做为一种资源,跟土地一样,是孕育生命的资源,没有水生命无以存活。水是难以替代的资源。人类要找到一种理想的水替代品,要比寻找石油和木材等资源的替代品困难得多,尽管许多缺水国家已经开始海水淡化工作,但目前在资金和技术上都还远远无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人口大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自上世纪60年代中印战争爆发以来,两国边境水资源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直接影响了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和边境问题的谈判。随着全球水资源问题的恶化,未来中印两国因争夺水资源而导致战争的危险性正在增加。

水作为一种国家战略资源,与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建设息息相关。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曾说,如果公路通向文明,那么,水就通向和平。反映了缺水地区和平受到的威胁以及水与安全的关系。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两个发展中国家,进入21世纪,两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水资源已经成为影响两国的发展建设和未来命运的重要资源。

追求经济增长加剧了两国的水资源危机。第一,人口的增长使淡水供应紧张。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农业和其他生活用水量不断扩大,但人类的取水量增长缓慢,导致人均用水量的下降。第二,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陆地淡水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森林被毁、土壤退化等因素导致对水的吸收保护能力下降,雨季大水泛滥,而旱季严重缺水,流入海洋的雨水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也是导致水资源减少的一个因素。第三,水资源遭到污染,造成水质量下降。随着现代工业、农业的发展,全球水污染变得日益严重,天然水资源被工业废水、农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所污染。许多大量河流、湖泊的水已不再适于人类生活使用,地下水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污染。中国的长江等世界著名河流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污染。第四,使用管理不当导致水资源的浪费。人们在用水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浪费,一些水利设施在设计管理使用上不合理,是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第五,资金、技术方面的限制。水资源问题是供应问题,这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技术开发、保护和供应淡水,世界上四分之一以上人口缺少清洁、安全的用水,大约有18 亿人口没有卫生设备。

水资源危机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为了取得足够的水资源供给社会,必将加大水资源开采力度,水资源过渡开发,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      中印两国水资源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从世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来看,中、印两国都位于北半球温热带地区,境内河流众多,雨水充沛,属于世界水资源相对集中的两个国家,淡水资源极为丰富,分别达到2.8万亿吨和2.1万亿吨。其中,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印度的恒河、布拉马普德拉河和印度河流域,经济最为发达、人口最为稠密,给农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养育了无数历史名城。

但近年来由于人口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管理不当等原因,使两国水资源都存在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均水资源极度匮乏。据统计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两国工农业和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目前,年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2350立方米2460立方米,远远低于美(9900立方米)、俄(X立方米)等发达国家和世界年人均淡水占有量(8800立方米)的水平。特别是中国,大中小城市和农村普遍缺水,全国600 多座城市中,有300 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0多座,另外,北方还有9 个省市年人均淡水占有量还不到500 立方米,远不到国际规定的最低标准(1000 立方米),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被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

二是水土流失和江河断流问题严重。有关资料表明,由于两国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关系方面处理不当,致使两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情况极为严重,仅八十年代中国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就达56.2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31.2%,给该地区的灌溉和航运带来了很大的不利。此外,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还使两国主要江河的断流问题时有发生,并且断流不仅发生在降雨量少的地区,就连降雨量充沛的地区也时常发生,给工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例如:印度河地处干燥区域,每年都有多处地方发生断流,直接影响了当地的农副业生产。而1995年的黄河断流则出现在中下游地区,导致胜利油田当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0亿元。

三是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两国在一些水利设施的设计管理使用上不合理,致使人们在用水方面存在很大的浪费,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据专家预测,下一世纪两国地下水资源将濒临枯竭。20035月和6月初期,印度部分缺水地方发生干旱,地下水位比正常情况下降了十多米,当地农民只有通过支付昂贵的费用,才能使用电力抽取到地下水,给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在中国地下水资源情况也不容乐观,目前,中国有2/3的城市供水和大量的农业灌溉用水依靠地下水,对地下水的超强度利用,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仅北京市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地下水层就下降了40多米,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四是水资源遭到污染,水质量下降。现代工业、农业的发展,使两国水污染变得日益严重,天然水资源被工业废水、农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所污染,许多河流、湖泊的水已不再适于人类生活使用,地下水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污染。中国的长江、印度的恒河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污染。最近的一份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显示:印度在可用水方面180个国家排名中位列第133,而在122个国家的水质排名中位列第120

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受缺水困绕,水资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缺水量越来越多,缺水地区迅速由点到面,几乎成为全国性问题,并且此问题越来越突出。据统计,目前我国缺水量358亿立方米(P=75%),其中农业缺水300亿立方米,工业及城镇缺水58亿立方米。据预测,2000年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各流域水资源供需分析如下表:从上表可以看出,到2000年,全国需水量为7096.19亿立方米,相应的供水量为66677.97亿立方米,缺水量为418.22亿立方米,缺水遍及各个流域,其中黄淮海辽流域缺水比较严重,占缺水量的63.9%,特别是海河流域缺水量最大,高达123.29亿立方米,形势非常严峻。值得说明的是,这组数据预测年代比较早,在预测时所采用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偏低,如果考虑现在的发展格局,这组数据显然偏低,尽管如此,它足以说明我国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程度。最近,有关专家充分地考虑了国民经济发展"九五"计划目标因素,对全国水资源供需状况进行了概算,结果表明,到2000年,全国总需水量6000亿立方米,相应的供水能力为5222亿立方米,总缺水量778亿立方米,它表明水资源供需前景比以前预料严重得多。

印度同样面临严重的水危机。即使在六月到九月期间,印度会迎来季风性的雨季,但印度境内的水库里,淡水的储量仍然维持在非常贫乏的状态。加之洪水四处泛滥、破坏农田和灌溉系统,这种状况的结果是,超过2100万的农民不得不采取绝望的做法,例如开采地下水以灌溉他们的农田。

 

 

三、      东部边境地区水资源的状况、两国争夺原因及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中印东部边境地区水资源十分丰富,藏南一小部分地区属于十分湿润——丰水带。中国水资源评价报告写道∶“雅鲁藏布江下游靠近中印边界一带可达5000毫米。”对比中国水资源丰富的东南沿海主要山地,那里的年径流深只有16002000毫米,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的水量是东南沿海主要山地的2.53倍,可见这一地区水资源之丰富。

 

1、中国水资源的命脉:

中印边界的东段,正位于孟加拉湾水汽向北输送到我国青藏高原的天然通道上,这个天然水汽通道乃是中国水资源的命脉所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水汽通道,前几年我国有关部门对大峡谷的考察,就特别强调了该水汽通道的作用,没有这个峡谷就没有拉萨和日喀则及其藏南富饶之地。

事实上,正是喜马拉雅大峡谷为青藏高原腹地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水汽,而诸多条南北向的横断山脉大峡谷则源源不断地把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到我国的长江上游和黄河上游,并在自西向东的高层大气环流的带动下转移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黄淮平原,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据此,我们有理由推测,我国水资源的一半以上都是来自印度洋的水汽(丁一江先生指出,在7月份,中国大陆的南方,67%的水汽来自孟加拉湾,30%的水汽来自中国南海。参阅1994年气象出版社《亚洲季风》一书),而其主要通道就是横断山脉大峡谷。而且,孟加拉湾的喇叭口地形的尖角正好对着我国的西部地区,印度洋的水汽经由喇叭口的汇集更有力量深入到我国的西部腹地(其动力主要是赤道与两极的大气环流,以及水汽的扩散效应)。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横断山脉大峡谷是我国水资源的命脉。因此,如果在横断山脉大峡谷地区修建水库,那么这些水库的大坝,势必成为阻挡南来水汽向北输送的新的人造障碍,并严重地减少我国水资源的总量,特别是西北地区以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水资源总量,并进一步加剧上述地区的荒漠化。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水资源最匮乏的13个国家之一,水资源的匮乏已成为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大气环流导向工程,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而中国在21世纪的生存与发展亦系于此――横断山脉大峡谷水汽通道的良性演进;因为横断山脉大峡谷不仅是我国水资源的命脉,也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命脉。

 

2、印度水资源的母亲:

印度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水资源总量居全球第7,大约每年2万亿立方米。但由于人口密度太大,人均水资源量并不多,不到每人2000立方米/年,低于中国,按联合国标准已经属于缺水国家。

如果恒河是印度的母亲河的话,那么布拉马普特拉河则是印度未来的希望,是印度未来的生命线。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是我国西南部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进入印度后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由中国藏南流入布拉马普特拉河干支流的径流超过每年3000亿立方米,约占布拉马普特拉河入海径流的50%,超过全印水资源的15%。由于巨大的落差和高原面上汇集的水量,雅鲁藏布江流域水能蕴藏量高达11348万千瓦,仅雅鲁藏布大峡谷处就可以建装机超过3000万千万的超级水电站,发电量是三峡的两倍以上。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的水力资源已经超出了印度目前发电能力的总合。

由于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印度缺油、少煤、短电,但是由于工农业不发达,电气化、自动化水平太低,以及很多农民和城市贫民用不起电,或者没什么电器用不了多少电,印度人均用电量不多,只有每年300多度,所以"电荒"似乎没有中国严重。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工农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印度对能源、对电力的需求也会成倍增加。

目前恒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已尽极限,西北部印巴边境和印度半岛内部的干旱地区缺水则更为严重。所以印度打算从东北部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向恒河流域调水,调水路线还可能进一步向南延伸,沟通半岛东西岸河流以实现全国水网,印度的地形比较平坦,调水主要是挖渠,规模可以做得很大,几千个流量都没问题。

但是不幸的是,南亚地区也是季风气候,最干旱的季节也是河流少水的时候,如果印度从布拉马普特拉河大规模引水抗旱,就容易和下游的孟加拉国闹纠纷,所以如果能在河流上游修几座大水库,拦蓄一部分洪水,哪怕只有一两百亿,就好了,这样布拉马普特拉河枯水期就可以增加每秒一两千立方米的径流了,印度和孟加拉就不会再为水资源分配顶牛了,孟加拉年年夏天发水,上游水库拦洪对他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但是大喜马拉雅分水岭以南的河段仅仅是雅鲁藏布江的一段尾巴,在大峡谷入口处雅江的径流量已经达到了约每年1200亿立方米,占全河的3/4,也占到了布拉马普特拉河总流量的1/5;更为重要的是雅鲁藏布-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优良的坝址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峡谷中,印度渴望而不可及,印控区只能修一些小坝,这对印度控制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水资源是不利的。所以如果不合中国合作,又不想和孟加拉闹纠纷,印度只能把调水干渠修得大一些再大一些,最好能通一万个水,把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洪水引到恒河或者德干高原河流中的水库中调蓄起来,反正印度有的是人,慢慢挖总能修成的。

因为我国手中拥有雅鲁藏布-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绝大多数优良坝址,因此,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印度未来的水龙头和电闸,离开了中国的合作印度对普拉马普特拉的开发将是蹩脚的。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扼住了印度水利水电资源、印度未来命运的咽喉。

 正因为这样,正因为雅鲁藏布居高临下的地位对印度如此重要,所以印度一直想把西藏从中国分离出去再置于自己的控制中。但这是不可能的。虽然印度已经非法占有中国藏南地区50余年,但一直不能有效控制,除了河谷中少数军事殖民据点外,绝大部分地区还属于化外之地,山地少数民族与孟加拉虎为伴,与猿猴为伍,仍在重复着千百年来不变的生活,正因为这样,喜马拉雅山南坡才保存有北纬30度线附近最大的一块原始森林,是世界最为宝贵的自然遗产之一。

四、      中印边境地区水问题摩擦、未来两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矛盾焦点

1、印度要建世界第三个大的水电站,中国方面反对

  几年以来,印度政府一直计划在雅鲁藏布江(在印度阿鲁纳恰尔邦称SIANG河上游)上建造发电装机量为1100万千瓦的水电站,其规模仅次于中国的三峡工程和巴西的依泰普工程。该工程是印度国家25年建设计划内的重点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勘察和调查正在进行,环境影响报告也将完成。SIANG河的中游和下游也计划各建一座水库大坝,但规模比上游大坝小许多。

  据印度报纸和国际河流网络报导,印度方面从200312月就已经开始进行第一阶段工作,清理施工现场。水坝的高度,将只考虑是否会淹没阿鲁纳恰尔邦内的国家重点文物,包括TUTING僧院和迪汉-迪邦河生物圈保护区。这个工程规划曾经受到拖延,一个原因当地居民和环保组织的反对,另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方面的反对,工程预可行性研究阶段,中方一直没有向印方提供一些基本数据,包括上游西藏境内的具体的水文和气象数据。

2、印度的水库是“斜湖”,三峡水库则是“平湖”
  由于这个大坝工程将来所形成的水库有一部分是在中国境内,中国方面向印度提出要求,降低大坝高度和蓄水高度,将水电站的规模减小一半,装机能力应控制在500万千瓦以内,否则大坝上游的中国地区淹没损失大,洪水灾害的威胁也增大。

  中国政府在三峡工程的移民论证中,用的“水库蓄水是一个平面”的理论,因为毛泽东说过“高峡出平湖”。如果把这个理论用到印度的阿鲁纳恰尔邦水库,那对中国西藏地区就不会有任何影响。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印度要建造的水库,中国方面则认为这是“斜湖”,会淹没中国西藏部分地区,截然不同于三峡水库这个“平湖”。

32000年西藏水库发生溃坝,两国边境部队进入警戒状态

  中国和印度之间没有关于利用国际河流的协议,中印两国在用水方面的矛盾颇多,最严重的是2000年西藏水库发生溃坝,两国边境部队进入警戒状态。

  2000611中国西藏境内的一座水库在洪水过程中发生溃坝,溃坝洪水流入印度实际控制区内,使SIANG和的水位上升30余米,造成严重的洪水损失,印度国内群情激愤,反对中国的呼声高起,两国边境部队为此进入警戒状态。

4、中印水资源之争关系到大南水北调工程的命运
  中国正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分东线、中线和西线从长江向黄河、向华北地区、北京、天津调水。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到2030年整个长江流域也将成为缺水地区,根本没有多余的水可以供北调。中国至今为止所进行的所有水资源预测都证实了这个观点。既然长江无水可调,为什么中国政府还要上南水北调工程呢?因为,南水北调工程只是一个大计划中的第一步,是小南水北调工程;这个计划还有第二步,就是从西南地区诸河,包括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等河流向长江、然后再向北方调水。这就是大南水北调计划,也称大西线或朔天运河计划。而中印水资源之争恰恰关系到大南水北调工程也包括小南水北调工程的命运,大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在印度实际控制区内。

5水争端将是未来中、印边境问题的主要矛盾

中印两国之间围绕水资源的矛盾,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前,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水资源日益短缺和宝贵,已经对两国的安全关系构成了威胁,因此,未来中、印冲突必将是围绕水资源争夺展开的。

印度目前利用雅鲁藏布江的水只养活了1千万人,几十年后,印度大力利用雅鲁藏布江的水养活了2亿人,对水的利用接近饱和。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才开始这项工程,不管截流多少水,都会引起巨大的国际纠纷。

现在,印度正在计划斥巨资引恒河、雅鲁藏布江水修建世界最大的灌溉工程,并在中印边境修建发电量超过三峡的大电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上大西线,别人就会抢在我们前面,我们就会更被动。所以从地缘战略角度看,大西线工程就更有必要了。

更主要的是大西线工程的上马,等于控制了西藏地区这个亚洲的水塔和6000亿立方米优质水源,控制了南亚、东南亚的湄公河、萨尔温江、布拉马普特拉河及恒河下游等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国家可以汲取流经本土的河流年径流量的40-50%的水量,南亚、东南亚都是丰水地区,洪涝严重,我们只汲取流出国境的6000亿立方米水量的1/32000亿立方米,不会引起国际争端,但必要时却是极其重要的战略武器,使下游国家必须慎重考虑对华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只有利益,所谓外交和战略关系都是为了捍卫本国的最大利益。而大西线工程正是捍卫我国利益。可以大大改进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战略关系。

   

五、      中印两国水资源矛盾难以妥协,成为未来中印边境军事冲突的导火索

1、水资源的战略地位

水资源可以作为威胁手段或战争工具。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科威特两国的水坝、海水淡化厂、水利系统等同样成为双方的军事目标,在战争中遭到破坏。有关水资源专家认为,越是在缺乏水资源的国家,水的价值就越大,其被作为军事目标的价值也就越大。以水资源作为军事目标和武器的例子虽然有,但这毕竟是水冲突中最激烈、也最危险也是最少的一种。由于存在这种可能,一些冲突国家在涉及水资源和制水权的问题上非常敏感。1986朝鲜计划在汉江支流上修建水坝,引起韩国的不安,担心一旦发生冲突,水坝被当做战争的工具,汉城有被淹没的危险。因此韩国不得不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印度和中国的生活水平提高可能导致人们对高质量粮食的需求增长,而生产高质量粮食要用更多的水。今后20年,为了满足世界粮食总需求增长50%的现实,世界各地的水价都将上涨。

2、军队作战无水必败

在作战状态下,军人的精神高度紧张,体力消耗较甚,水的消耗量也较之常人多,断水16小时就将失去活动能力。研究表明,一名参战士兵每天所需用水量:正常情况下为10公升,缺水情况下为5公升,最低供水时不得少于3公升,炎热天气时必须达15公升,在沙漠地区作战时需要23公升

实际上,不仅军人作战需要水,武器装备也同样离不开水。据资料显示:每辆汽车每昼夜需用水2030公升,每辆中型坦克昼夜需用水100公升,沐浴车对人体洗消,按每小时72人计算,需用水200公升,而用喷洒车洗消一辆坦克或车辆,约耗水9001400公升,洗消一门火炮约需水150500公升。此外,军队耗水量还随着军队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大,美军1个装甲师的耗水量比1个纯步兵师多17万多公升,而美军12万人的师每天用水量达2000吨,其数量与激烈交战中1个步兵师每天的弹药和油料消耗量基本相同。

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军队的战时供水将成为一大难题,困难不仅在于部队消耗水量之大,也在于获取水之难。近年来,因水资源而引发争端的趋势已在中东及亚、非洲部分地区初见倪端,其中以沙漠气候为主的中东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在过去四五十年里,几乎在中东进行的每一场战争中,双方都将摧毁敌人的供水系统和水源作为首要的战略目标。因此,中东各国一直把水资源作为国家的战略物资看待。

  其实,恶劣的自然水环境还不是最可怕的,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去加以克服,通常情况下,保证正常用水还是可以做到的,可怕的是人为破坏,尤其是作战双方均将作战区域内的有限水资源作为破坏对象,从而削弱对方的战斗力,这就使得水环境更加恶劣,获取水的困难变得更大,付出的代价也更多。作战中,这种通过破坏敌方水资源,剥夺敌方用水权利,削弱敌方战斗力,保护己方水资源,保持己方战斗力的“制水权”争夺战将被广泛使用。破坏手段可以五花八门,如可使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和气象武器等高技术兵器来破坏和污染战场水源地,使水源无法安全使用;运用兵力或火力打击运水车辆、器材和护送水的部队,使水保障出现障碍;利用间谍投毒、特种作战力量渗透袭击和其他手段对储水设施进行破坏,使水无法安全存储,闹水荒,动摇军心,打击士气。在日俄战争期间,日军曾使用化学毒剂污染旅顺地区的水源,使俄军因误用污水而损兵折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向我冀中抗日军民实施化学战的过程中,也将污染我抗日根据地水源作为消灭抗日武装的手段之一,并给我抗日军民带来巨大损失。

综上所述,如果未来中印边境再次发生军事冲突,那么,它的导火索必定会是中、印水资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