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鹏
(续前文《房地产“支柱产业”不是自封的》)
以下再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人希望取消房地产的支柱产业。
第一:调整过剩性流动的流向。流动性过剩说白话就是闲钱多,钱多了就要投资,于是资产价格上升,房价上升,股价上升。在中国,民间资本和出口盈余、海外热钱等乱七八糟的钱总要有个去处,股市盘子小风险大,所以出现了资金涌向房地产的情况。最近宏观调控比较强硬,资金涌向股市,才有了股市的全线飘红(还有其他原因,这里不提)。
资本是逐利的,一个健全的资本市场的任务就是把资金安全地输送到利润最高的领域。取消了房地产的支柱地位,不过是少了一顶帽子,房地产本身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资本市场本身也没有变化,怎么引导流动性?除非是你发明了一个更安全更暴利的行业或投资渠道,否则不过是给领导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课题罢了。
引导流动性的流向,说来轻松,我就不信那个看得见的手能比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更有效。要真有这只手,经济学的基础都被他动摇了,得个诺贝尔经济学奖都没问题。唯一的一个办法是回到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一手抓投资一手抓消费,根本就没有流动性过剩这一概念,除此之外,不过是臆想狂说梦话罢了。
第二,报告指出:在发展政策上改变“房地产偏好”,还房地产业的本原,即民生性产业。这话听着耳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为使用而进行的生产”应该取代资本主义的“为获利而进行的生产”。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可惜不是伟大的经济学家。很不幸,我们国家30年福利分房的实践,验证了他老人家的错误。说这话的人,不是继承了爱因斯坦的聪明大脑,就是沿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模式。如果是一般的网民,或者想本人这样的半瓶醋,那也见怪不怪,如果是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我们不禁要打上几个问号。奉劝这样的人,《魔鬼经济学》可以不读,《国富论》的课需要补一补。
第三,“房地产长期过度增长带来房价过快增长,引起民怨,而且对产业升级、城市化及收入差距扩大等方面负作用很大。”这话听着别扭,从常识看,房价上升是供给不足、发展缓慢的结果,“房地产长期过度增长”只能带来房价下降。这句话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此外,如果取消房地产业的支柱地位就能解决类似“民怨”、“产业升级”、“城市化”、“收入差距”等难题,本人百分之百赞成。只是,世界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这种思路就像路边的算卦小摊,施主你运气不好,改个名字吧……
其实,话说明白了,不过是看房价高,用这种方法打压一下,即使不能打压房价,至少也可以打压一下开发商的嚣张气焰。如果真这么想,那就不过是意气用事,网民可以这样说,愤青可以这样说,但是发改委的专家就不能这样说。
类似的问题还有不少,可惜看不到报告的全文,无法理解报告中微言大义,甚至因为信息不全,误解的可能性也很大。因此,所做批评也难免引喻失义。不妥之处,愿求教于方家。
2007年4月29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