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张女士在买鞋时被“鞋托儿”忽悠了。
3月22日,张女士在和朋友逛街时路过一家鞋店,门口打着招牌,声明正在处理棉鞋,价格四折起。张女士和朋友便进店转了转,看到店里有好几名顾客正在挑选,张女士挑了一双半跟的高筒靴子试穿了一下,感觉不错,就是贵了点(280多元)。她便将鞋放到原处打算离开。
正在这时,一名妇女急忙走上前,拿起张女士才试穿完的靴子高声向服务员打听价格,一听报价后,该妇女一惊一乍地大声说:“什么,才280元?便宜了这么多,我在年前买的这款鞋,花了460元呢!”这时,又一名妇女走上前,小声地问该妇女:“你说的是真的吗?这双鞋的差价真有这么大?”该妇女信誓旦旦地说:“可不是嘛!我在去年腊月买的,就是这款鞋,才两个多月,就便宜了近200元!你们现在买最合适不过了!”
听了这话,后来的妇女经过简单的试穿,选好了一双就交了钱。先前的妇女在临出门时还对张女士说:“现在买这些反季节的东西划算呢。再说了每年的款式都差不多,现在买了等到冬天再穿,省得到时多花冤枉钱!”张女士心动了,就稀里糊涂地跟着买了双。
过了几天,张女士顺路进了这家鞋店,她惊讶地发现上次遇到的两位“顾客”正在里面一唱一合地介绍别人买鞋。
张女士立马来到消协说,虽然鞋的质量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商店以这种方式来忽悠消费者,让人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对此,蓬莱消协部门的工作人员认为,商店以这种“鞋托儿”的形式,鼓动顾客购物,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有误导消费者进行错误消费的嫌疑。不过,由于“托儿”的行为很隐蔽,消费者很难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鞋托儿”与鞋店之间的关系,如果鞋的质量没有问题,也无法说明自己确实受到过欺骗,更不能向消费者协会进行申诉。因此提醒消费者们,买东西时最好货比三家,对周围显得过于热心的顾客,也要多留个心眼。
3月22日,张女士在和朋友逛街时路过一家鞋店,门口打着招牌,声明正在处理棉鞋,价格四折起。张女士和朋友便进店转了转,看到店里有好几名顾客正在挑选,张女士挑了一双半跟的高筒靴子试穿了一下,感觉不错,就是贵了点(280多元)。她便将鞋放到原处打算离开。
正在这时,一名妇女急忙走上前,拿起张女士才试穿完的靴子高声向服务员打听价格,一听报价后,该妇女一惊一乍地大声说:“什么,才280元?便宜了这么多,我在年前买的这款鞋,花了460元呢!”这时,又一名妇女走上前,小声地问该妇女:“你说的是真的吗?这双鞋的差价真有这么大?”该妇女信誓旦旦地说:“可不是嘛!我在去年腊月买的,就是这款鞋,才两个多月,就便宜了近200元!你们现在买最合适不过了!”
听了这话,后来的妇女经过简单的试穿,选好了一双就交了钱。先前的妇女在临出门时还对张女士说:“现在买这些反季节的东西划算呢。再说了每年的款式都差不多,现在买了等到冬天再穿,省得到时多花冤枉钱!”张女士心动了,就稀里糊涂地跟着买了双。
过了几天,张女士顺路进了这家鞋店,她惊讶地发现上次遇到的两位“顾客”正在里面一唱一合地介绍别人买鞋。
张女士立马来到消协说,虽然鞋的质量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商店以这种方式来忽悠消费者,让人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对此,蓬莱消协部门的工作人员认为,商店以这种“鞋托儿”的形式,鼓动顾客购物,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有误导消费者进行错误消费的嫌疑。不过,由于“托儿”的行为很隐蔽,消费者很难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鞋托儿”与鞋店之间的关系,如果鞋的质量没有问题,也无法说明自己确实受到过欺骗,更不能向消费者协会进行申诉。因此提醒消费者们,买东西时最好货比三家,对周围显得过于热心的顾客,也要多留个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