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我的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工程思路(连载之三)


作者:余荣星

第一章

驰向何方

——现代经济学学术体系的不足之处及我的研究方向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学术体系的不足之处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在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建立三百周年时由当时的行长艾斯伯林克倡议,并经瑞典皇家科学院批准而设立的,全称应该是“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这项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组成的“经济科学委员会”评定,该委员会由五名经济学家组成。严格来说,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同于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学以及和平奖,但由于它与其他奖同样在每年10月中旬公布,而且奖金相同,所以,也被认为与其他奖相同,简称诺贝尔经济学奖。

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在1969年颁发的,从那时到1997年,共有欧美的42位经济学家荣获这项世界经济学界最高的荣誉。现在我就诺贝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经济学体系的有关问题谈点看法。

 

(一)

重视教授理论,忽视“平民”独创,不知矮人如站在高人肩上比高人更高的观点

——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兵法娴熟文韬武略的教授应是不如一条火枪能打天下的“平民”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奖委员会评人先看学历和职称,而不是先看创造的方法和贡献,这实为大忌之一

 

1、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奖委员会只重视教授理论而不关注“平民”振兴经济理论

 

几乎所有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都是教授,而重来没有过不是教授的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学是一门安邦济世的科学,它的实用性一般都要由政府官员实施才行。那么政府官员通过实施的成功的发展或振兴经济的新方法也并非一定是教授才能搞出来的。所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奖委员会只重视教授理论而不关注“平民”振兴经济理论是诺贝尔评奖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2、“平民”振兴经济理论的实例分析

 

       不是教授的人也能搞出发展经济新方法,这完全是事实现象。在这一点上最有说服力的是“平民”振兴经济理论,中国很多区域成功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温州模式是温州人民大有作为的结果,假如“平民”总结出了能在全世界贫困区域推广的“温州模式”的经验,那么是否可以授予他诺贝尔经济学奖呢?

       温州地区当时的情况是:人均耕地不足,只有0.52亩;人均收入差,农民的人均收入为56.0元,与叫化子的水准相接近;而且是交通不便,经济资源不丰富,旁边也无大城市的经济幅射。但是它却在中国改革开放后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这个快速发展既不是教授用高等数学计算指导的结果,也并不是领导积极有为之治的成果,而是一种无为之治导引下的人民大有作为的效果,是人民有序的发展经济的能力导致了整个地区经济的振兴。

       当时温州农村出现了商品生产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出现一批年收入超万元的专业户,年产值超百万元的专业村,年产值超千万元的的乡,年产值超亿元的区。温州农村没有大工厂,也没有大烟囱,但家家户户是车间,一个村庄、一个集镇是个大工厂,各种产品、各道工序,环环扣紧,配套成龙;各种能人,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谓生机勃勃。若有问,这是哪个领导在指挥的?温州对世人的回答是人民群众自己的创造。这种以人民的力量发挥而形成的这种大联合的创造,这也是全国各地区很少见的,这是中国人民值得骄傲的地方。英国等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是通过非法非道义的残暴的手段进行圈地运动和残无人道灭绝人性的殖民侵略来完成工业化原始积累的,而温州人民却不靠抢不靠惊夺走出了一条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小区域群众各自小投入而形成大联合的创业态势来进行工业化,从而走出了全民工业化原始积累的新路子。当然这里也充分说明了一点是一个地区人民的智力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温州模式是人民大有作为的模式。温州市委领导回答记者的提问时坦率地说,温州出现商品经济局面,是群众自己创造出来的,市里并没有意识地组织,只是注意保护了农民群众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因此“温州模式是人民大有作为的模式”的这个结论是被温州领导所认定的。

       如果一个文化层次不高的“平民”总结出了“温州模式”的经验,而这种经验如果也适合于全世界贫困地区的应用和发展,那么这种“平民”所创造的理论是否应该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呢?毫无疑问,只要他的贡献大,我认为应该授予他诺贝尔经济学奖。

2、短短几年里,在一个破烂烂的乡村里建起了一个现代化城市而闻名中外的龙港模式,这个模式的理论是“平民”振兴经济理论,即没有教授职称的镇委书记想到了用农民的资金来把农村建设成一个现代化城市的一个方法,请问这个“平民”振兴经济的龙港模式理论能否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呢?

在短短几年里,在一个破烂烂的乡村里建起了一个现代化城市的龙港模式,而这个建现代城市的思路很简单,只不过是镇委书记陈定模想到了用农民资金建城市的思路,而这个思路贯彻的结果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按照贡献值来说,我认为这个“平民”振兴经济理论完全可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3、设定得奖理论公式,如“平民”理论贡献值高于教授理论贡献值的话,那么“平民”就应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如果搞一个得奖理论的公式,设定Q为因变量“价值”,d为自变量“理论”,那么贡献价值的函数是:Qfd)。教授的理论的贡献值是Q1 fd1),“平民”的理论的贡献值是Q2 fd2),那么我认为获奖的人应该是看得奖理论公式求出来的贡献值Q1Q2的大小,如果Q2的值大于Q1的话,即“平民”理论值高于教授理论值的话,那么“平民”就应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定委员会重视教授理论,忽视“平民”独创,没有树立起不知矮人如站在高人肩上比高人更高的观点。因此我认为只要他(她)有贡献,有创造,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且这种“平民”理论能够在世界贫困地区实施,或者它有重大的价值,那么创造者理应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

打一个比方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兵法娴熟文韬武略的教授应是不如一条火枪能打天下的“平民”。正是由于如此,所以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奖委员会评人先看学历和职称,而不是先看创造的方法和贡献,这实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定中的大忌之一。

 

4、为什么“平民”可以获奖呢?

 

       1)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上看,很多“平民”专家,贡献意义重大,千古流芳,按照今天的话说这些“平民专家”应该获奖

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上来看,在创造重大发明的人中,的确有很多是“平民”专家,他们千古流芳,其贡献意义很大。

1、开天辟地的蒸汽机工业化时代的发动者是一个发明了蒸汽机工匠的瓦特,按照今天的话来说,瓦特应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8世纪后半期,在离中国遥远的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里,修理工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像一根魔杖,推动了工业部门的腾飞,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从蒸汽时代掀起来的工业革命像海浪一样从西欧、向北美、向亚州、向全世界讯速扩散,推动了一个新的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按照今天的话来说,由于瓦特贡献巨大,他应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纸是由东汉和帝刘肇至安帝时代的一位宦官蔡伦发明的,按照今天的话说,他也应该获得诺贝尔的什么奖

蔡伦字敬仲,是东汉和帝刘肇至安帝刘祜时候的一位宦官,在文化水准上不是很高,地位也不高,只是一位太监,但是他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研究后发明了可以书写的纸,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一大贡献。

按照今天的话说,他可以获得诺贝尔的什么奖。

3、李时珍三年举人考试都名落孙山,但是他写下了举世著名的《本草纲目》,按今天的话说,他应该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李时珍在14岁时就中了秀才,这是很了不起的,然而在以后的考试中,他接连三次举人考试都名落孙山。

李时珍经过27年的努力,写成了《本草纲目》,这部巨著共收集药材1892种,药方1.1万多个,字数达190万之多,李时珍为这部书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书写成不久就去世了。李时珍的儿子将这部书献给了朝廷,当时主持朝政的张居正发现了它的重要价值,立刻下令刊行全国,这部巨著现在还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全世界流传,直到今天这部书还在医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那么象李时珍这样的人,举人考试都没考中,按今天的话说,只要他对人类发展有重大贡献,那么他完全可以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总而言之,文化程度不高而获得重大发明的人还是很多的。

如果中国也搞一个类似诺贝尔奖的话,鲁讯当然可以获奖,他是大学的老师。那么写出千古流传《聊斋志异》的蒲松龄,这位在中壮年时不能获得任何学位的专家,也应该要获奖。

       由此认为获奖不能论教授和博士,只要有重大贡献的“平民”也应获奖。

       2)很多区域政府,请教授指导经济发展,但这个区域的经济还是不能振兴

从中国一些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看,区域领导都很重视教授的意见,搞技术开发请教授指导,搞县的发展规划请教授指导,好象什么都要请教授。但是一些地方也许是太注重“教授”的缘故,这个区域在很多发展或振兴经济的方法都使用了的情况下,可是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还是举步不前,所以教授并不一定能完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Ⅰ、经济教授不能对振兴区域经济起到很好指导作用的实例分析

1、云南富源县富山村停止挖小煤窖后,又返贫,云南电视台请云南大学的何明博士(现为教授)在“今日话题”栏目中谈富山村如何脱贫致富的指导意见,他只谈两点意见:一找新经济增长点;二要靠政府。我向记者追踪调查,记者又讲到采访时,他还谈到了培植一个产业需要二三年;他又举例说某村原来开石头,后来石头采光了,该村发展了搬家业。我认为他这种指导意见有说等于没说一样

20011020晚看到云南电视台在“今日话题”栏目中播放了云南富源县富山村一个地方停止挖小煤窖后,老百姓除了一点种田的收入外,并无任何行业的收入,结果导致这一村的人又返贫了。

云南大学的何明博士,现为教授,他在“今日话题”节目中接受电视采访时只是稍微谈了自己对富源县富山村如何解决返贫问题的两点看法:一是想方设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在人民群众不能找到很好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上,那么只有依靠政府了。

何明教授与我的观点是一样的。但是何明教授谈得很简单,这似乎对于执政者不能起着很好的决策指导作用。说不定政府现在已经在考虑这个问题了,但是政府对贫困村如何进一步发展还是无能为力。

为了了解何明教授对区域经济的研究水平,我特地挂电话给该节目的制作者余乐贝,余乐贝小姐很客气,由于我们是在通长途电话,所以她说得很快,她说:“主要是这个节目的时间短,所以何明教授不可能谈的很多”。

我问:“那么你们采访时,他对如何振兴区域经济有何高见呢,比如关于富山村这样子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她说:“我们采访时他讲得很多,他说培植一个产业需要二至三年时间,比如关于如何转移劳动力问题,有的区域以前的劳力是专们砍树的,但由于禁止滥砍滥伐,所以那个村不能以砍树为生,怎么办呢?后来该村开辟了旅游行业;又有一个地方是炸石头为业的,后来石头炸光了,他们村开辟了搬家行业。”

       我认为就这样子的区域经济决策意见来说显然对这些区域的发展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更谈不上要指导全国和全世界贫困地区的发展了。

    2在专家教授级人员组成的一班人所写的《中国农村区域经济比较模式研究》一书里认为苏南模式的成因是农民具有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所以要求摆脱自然经济模式和单一经济结构的束缚。该书认为农民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的最佳选择,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道路,就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我认为这种结论实在是没有看到苏南模式发展集体工业的根本点是什么的问题。

在专家教授级人员组成的一班人所写的《中国农村区域经济比较模式研究》一书里认为苏南模式的成因是农民具有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所以要求摆脱自然经济模式和单一经济结构的束缚。该书认为农民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的最佳选择,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道路,就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这种说法似乎是农民在大办集体工业,我认为这种对农民拨苗助长的做法是不行的。温州农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也是从最简单的手工业开始才进入家庭工业,而不可能大力发展集体工业。所谓象苏南模式的集体工业,技术含量高,生产经营管理复杂,非是一般农民所能承担的。每个地区的农民都有脱贫致富的愿望,致富的地区是这样;那些还没致富的地区其农民脱贫致富的愿望更迫切;小农经济思想严重的地区的农民也想致富发财,只还过他们不敢选择一种类似于赌博的创业。所以说农民脱贫致富的愿望并不是大力发展集体工业的主要因素。

苏南集体工业的产生、发展对农民来说是没有任何决策权的。既然农民没有决策权那么集体工业的发展就与农民的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无关。打一个比方说:温州发展家庭工业与政府的决策权无关,因为是否投资创办家庭工业,创办什么类型的工业,政府不能参与任何决策,因此我们不能说本地政府的原因所以造成了家庭工业的发展。正是如此,把集体工业说成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愿望和把温州大力发展家庭工业说成是温州政府起了很大作用的看法都是不对的。

从这里我们看出了这么一点:专家教授对分析问题并不一定就是正确,因此也可以认为找出振兴区域经济的通用思路的人并不一定是传家。

Ⅱ、有些经济方面的教授没有对振兴区域经济起到很好的决策指导作用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有些教授没有起到很好的决策指导作用,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有些人思想保守,不敢对政治圈定的经济问题提出疑议,由于在这些问题上不敢独闯禁区,致使有些问题始终不能获得重大突破。有些课题可能需要上级领导和部门批准,如果他要闯禁区,那么这些课题也难获批准。

二、可能是教授由于经常呆在校园里,所以与基层人士相比较少接触基层现实之故。

三、有些问题也并非教授的见解就一定是对的。

 

俗话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所以整个社会不要形成一种不良的气氛,什么意见都要听教授的,如果不是教授所讲的,那么就把他的话当耳边风而不重视。这种不重视合理化建议的做法是错的。中国有句话是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胜一浪,这是历史昭示我们更应注重平民的意见。

Ⅲ、何新认为经济学博士与实际了解国民经济,以至于操作现实经济并且保证其可以根据他的理论指导而成功,绝非同一回事

 

让我引用“全国政协的一位经济学家何新”在《思考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书中的一段原话吧!

……人们极容易产生一个错觉,就是以为经济学家必然真的懂经济。以为经济学家可以指导经济。

……所有些被追捧的包括被“诺贝尔奖”钦定的权威仍然只是一种伪权威。别让他们吓住。

……

此外,还要看到,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比如你本身也是一位经济博士。而作为一个经济学博士的涵义仅仅是,您了解有关经济学某些理论文献、并且就此写过博士论文。但这与实际了解国民经济,以至于操作现实经济并且保证其可以根据你的理论指导而成功,绝非同一回事。

我认为,我国经济学理论一直处在一种幼稚的阶段。经济学者只注重于玩弄抽象的数理经济模型和资本主义市场抽象化的理想模式,却毫不注重于研究现实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和具体发展阶段,不注重于研究存在于现实中的真实的资本主义制度及国家经济政策。许多人把幻想性市场模型拟设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未来方向,却忽略了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发展中,吸取对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有用的政策和措施。

 

他所写的这段话的意思是权威不一定就是对的,从我所举的温州模式和龙港模式的发展理论来说,也就是说从现实上来看,有可能是“平民”(包括大学生等)的理论却是对的,甚至其理论在实施后还有可能是有重大效果的。

 

综上所述,我们既要重视教授所创造的理论,更要重视“平民”所创的理论。

 

(二)

重视经济学数学化,忽视经济学数学化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这一现实

 

1、经世济民的做法有时无法用公式来计算

——把数理公式用到经济学中而获奖的美国大量经济学家却计算不出2001年是美国经济因遭恐怖袭击而严重衰退的年份的这一事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结论

 

       从第一届到1997年为止的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的人都是西方的经济学家,其中美国有29位,占了三分之二以上。

诺贝尔获奖者在他们的著作中都大量用到经济学计算公式,但这些济学家却计算不出来2001年是美国经济严重衰退的年份,更无从推导出2001年美国经济严重衰退的原因是恐怖袭击,那么这也就说明了以前的经济学计算公式是否缺少了恐怖主义这一项自变量,我认为这不是以前一些经济学公式计算不准,那就是经世济民的做法有时无法用公式来计算。

 

2、现实中并非是很会算的人能发财,而恰恰是不会算的人却发了大财的实例分析

——温州南堡凶杀案中的被害者是一位老板,他很会算,却算不到自己一命呜呼从此不再赚钱了

——经天纬地很会算的姜子牙却算不出自己做生意都要亏本,这说明经济发展中有很多的变量关系,这些变量既不能在事先考虑到,甚至于这些变量无法用公式推导出什么结论

 

       发展经济有很多的变量关系,从个人来说,也并非是计算准的人能发财,现实中恰恰相反的是那些不大会计算的人却发了大财,而那些很会计算很会设想的人却发不了财。这说明经济公式中有很多的自变量关系,我们常常认为导致因变量的是价格问题,结果有时却是政治,社会问题导致价格下跌功亏一篑,造成企业倒闭。

温州发生了南保凶杀案,一个老板是从事承包工作的,他很会计算,结果却命丧歹徒的凶杀中。一命呜呼!算来算去结果却算不出自己一命呜呼的时间是他赚钱永远停止的起始时间。

从中国的历史上看,那些经天纬地之才的人尽管他们很会算但是却做不好自己的生意,如辅助周文王立天下的姜子牙就是典型一例,他做面粉生意、做酒的生意都亏本了,但是它却能治国理财。这些经天纬地之人自己做生意不是不会算,而是这算的很好的当中是出来一个非变量的因素,结果导致严重亏本。由此可见那些采用理性的计算经济的公式和方法并非是万能的。

 

3、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中国很多地区不是事先用公式计算指导的结果

——举龙港镇的发展来说明

 

从为官执政发展经济的角度说,几乎大多数地区也不是用什么公式计算指导下而发展起来的,中国几乎所有区域的的发展的很多实例就可说明了这一点。

如温州的龙港镇在短短的几年内在一个破破烂烂的乡里建起了现代化的城市,这是自古以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

龙港是温州市苍南县的一个城镇,龙港模式是用农民资金在短短几年里建起一座现代化城市的模式。1984年,这个时候的龙港,只有3家小而乱的杂货铺。有旺季下地耕耘,淡季打渔摸虾的6000农民。在短短的几年内,一座称为龙港的现代化新城拨地而起。请让下列数字说明龙港镇的变化吧!

总投资800万元,建造沿江5公里防护林一条,大小码头22座,港口年吞吐量30万吨,不同功能的汽车客运、货运中心4个,每个占地2030亩,以港兴镇的战略基本实现。

总投资750万元,建造龙港邮电通讯大楼,1991年开通城控电话5000门。

总投资250万元,建造日供水12500吨自来水厂,可满足10万人居民生活用水。

总投资500万元,建造3.5万千瓦输变电工程,龙港供电并入华东电网。

总投资180万元,建造县级医院一所。

总投资85万元,建造龙港消防大楼。

总投资150万元,建造龙港江边公园。

总投资850万元,建造市内水泥道路总长30公里;总投资400万元,建造市内大小桥梁26座。

这是一座没有国家投资而建起来的新城,它完全由民间资金在短短几年内而叠起来的,奇迹!是难以让世人预料到的奇迹!它是温州人的骄傲,也是中国农民的骄傲。

尽管上述这些数字好算,但是在龙港镇建现代化城市前算不到这一点,当时的党委书记和镇长就是想到了这么一点,尽量吸引农民的资金来建城市,吸一个算一个,根本是事先不知道有几个,也无法用公式来计算出它到底有几个农民会来投资。

 

4、经济学家对经济学数学化模型的质疑

 

经济学的数学化可以使经济理论的表述与证明更为准确、简洁,也有助于用经济学来解决问题。但是,经济学并不是数学。经济问题的复杂性并不能仅仅用数学来表述,任何复杂的数学模型也未必能反映经济问题的真实情况。正是如此,许多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数学化提出了质疑。以投入——产出分析而获奖的美国经济学家里昴惕夫把“专业经济学杂志中数学公式连篇累牍”,“经济理论家不停地建立大量的数学模型”以及“经济计量学把大体上相同的一套的数据和具有一切可能形式的代数函数相结合”称为“一场沉闷的演出”。这种对经济学数学化的批评是值得注意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奖委员会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让我引用“全国政协的一位经济学家何新”在《思考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书中的一段原话吧!

我尤其不欣赏某些经济学人。最简单的经济现象,拿他们那套所谓宏观或微观的术语以至某种数学模型一编排,就变成谁也搞不懂了。以术语美文装饰学术,这不过是用以掩盖思想和内容空洞的小伎俩。还有人乐于用数学冒充经济学。但如果真使用他们建立的那一套数学模型作实际操作,特别是预测,几乎总是必败无疑。

 

5、重视经济学数学化中量的计算,但是更应注重无法用数学化计算的经济理论方面质的突破

 

我认为重视量的计算,也应重视质的突破,质的突破的是很重要的,一个振兴经济的新方法的出台,虽然无法用公式来计算,但是在它实施后却能给区域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这种虽然没用公式来表述的质的变化的振兴经济新方法、新理论就应该给予诺贝尔经济学奖。让我们记住经济学奖不是数学奖这句话吧!

 

综上所述,经济学数学化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这一现实。

 

(三)

深奥的公式化理论很难为经世济民的区域领导提供明了的现实思路

 

从总体上看,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学术体系的理论很深奥,运用的知识很高深,可以说是一套公式化的理论。我们知道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有的人不仅是经济专业的大学毕业的而且还读了博士,最后到了教授的级别,那么这种一辈子研究后而写出来的经济理论,其专业性很强,如果不写得通俗易懂的话,它就很难让人明白,再加上民族不同,其他国家的一般人要搞懂用英语写成的经济理论更难,几乎是难于上青天。

我们应该知道这一点,经济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其他学科是让专家自己的理论自己去应用于实践或各方面工作,如某人搞出了医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他无需指导我们都成为医生。而经济学与一般学科不同,经济学至少是为领导提供指导服务的一门经邦治世的学问,也许由于东西方的差别,东方国家各区域的政府领导人,不可能都是经济学专业毕业的,所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方面的研究成果必须要写得通俗易懂才行,如果不达到这种程度,这些区域领导看这方面专业性很强的经济理论文章,就如雾里吐水一样的不明白,那么这门经世济民的经济学问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这是让人们很怀疑的事。因为每一个区域的领导人不可能请诺贝尔经济奖者来作现场指导,只能是看他们所写的书,但由于很多人看不懂,所以他们可能干脆就不看这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著作,从而使人类的知识结晶束之高阁而不能很好地得到开发和利用。

    由此认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必须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意思写清楚,这样子才能为世界各国各区域的领导人提供明了的思路,从而使经济学理论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现在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理论写得很深奥,经济学公式化理论更难让各区域领导人理解,因而使诺贝尔经济学奖为类造福大打折扣。

    作者:余荣星  QQ号:382163029 固定电话:0757——26135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