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
母 亲
——献给07母亲节
刘湘如
一个人不管你长到多大岁数,不管你是溟顽幼童还是娶妻生子的成年人,抑或你自己已经步入了中老年,你的母亲——她或健康地活着或早已离开了人世,她在你心目中的位置都是永恒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得到过什么,你的母亲给你的永远是最多。即便是那些不肖子孙,当母亲永远地离开你时,你总会在梦中感受心灵的愧悔。我自己虽不算不孝子孙,却仍属于这心存愧悔的人中的一员。
母亲一生生了我们六个孩子,她40多岁开始守寡,那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有时把半杯蒸熟的山芋干揣在怀里带回家,她躺在病榻上,眼中闪出嶙峋的光,用枯肿的手指拣出两片送进口中,就再也不忍吃了,她说:“孩子,你的命比我重要,快吃了保命吧。”我在心里说:妈妈,你能活到享福那天的……
许多日子过去了,母亲没有享到福。她只把愿望埋在心底:希望过上好日子那一天;希望我们旧房换上新顶,不再漏雨;希望吃到一顿猪肉;希望她的六个孩子为她养老送终……可惜希望尚在她心头打转,“文革”开始了,记得有次她因为替我保存了几本旧书,被红卫兵揪到烈日下站了半天,头上顶着一盆水,脚下踩着一堆砖,稍有闪失,就会遭打,她咬着牙坚持过来了,后来她常对我说:“我当时心里只想着一桩事,希望我儿子将来成材呀。”
老天不公平。她的希望并未实现:儿子不算成材,六个孩子竟无一人为她送终……
“四人帮”粉碎不久,我结识了现在的妻,她是当年的上海知青,母亲不敢奢望一个穷苦的农家孩子能娶到大都市姑娘,觉得我是让豹子胆撑昏了头,等到梦想成真,她激动得几夜没有合眼,半夜里起来收拾屋子,一直忙到第二天傍晚,等我的“仙女”降临。后又听说妻的母亲从香港来与她会面,她不知如何是好?直愣愣的坐在那老旧的镜框前摆弄衣襟,用清水把自己的头发抹得晶光晶光,从早到晚不停地跑到村口张望……母亲生平极为节俭,她平时炒菜放香油总是用酒盅量量,而我们办喜事那天,她居然把邻居的油罐都借来了。如今,每当我与妻、儿一起相聚享受天伦之乐时,我的心总还是一阵阵发酸。
80年代初,我们搬进城里,生活开始好转,就常想把她接到城里来过几天太平日子,但每回她来没两天就回老家了,她说城里人规矩太多,生活太侈,她不习惯,有一年我们的老屋终于扒了,换了新房,母亲住到自己住的一间仓屋里,安上一张用板凳支撑的破床,上面铺上些稻草和年久的碎絮,夜里她一人在仓屋里住着,自己跟自己唠叨:“等我那小儿子成家了,我就瞑目了。”我曾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她说“傻孩子你哪懂?我一个拖拖拉拉的老太婆,把正屋弄得乱糟糟,哪个丫头还愿上我家来……”
母亲过上了“打游击”式的流荡生活,是在我们六个孩子各自成家之后,记得我病愈时去农村看她,她正被“摊派”在我的一个弟弟家过日子,弟弟夫妇为自己生计都赶集做生意去了,把她一个人锁在屋里,她见到我到来隔着门缝用嘶哑的声音喊着我的名字,我在门缝外见她已相当衰老,拄着棍仍颤颤巍巍,干皱的脸上已失去了一切表情……
这是我见到她最后的一面,且是隔着门缝。
已好些个年头过去了,想起来世上不公平处到底只有无私和自私并存的血缘最为重要,人都说上辈对下辈都是一片甘心,而下辈对上辈总是大相径庭。其实世上本无“不孝”二字,有的只是一代人和另一代人之间的比较。
我自己的孩子也大了,我真怕他走我们自己的老路……
刘湘如
一个人不管你长到多大岁数,不管你是溟顽幼童还是娶妻生子的成年人,抑或你自己已经步入了中老年,你的母亲——她或健康地活着或早已离开了人世,她在你心目中的位置都是永恒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得到过什么,你的母亲给你的永远是最多。即便是那些不肖子孙,当母亲永远地离开你时,你总会在梦中感受心灵的愧悔。我自己虽不算不孝子孙,却仍属于这心存愧悔的人中的一员。
母亲一生生了我们六个孩子,她40多岁开始守寡,那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有时把半杯蒸熟的山芋干揣在怀里带回家,她躺在病榻上,眼中闪出嶙峋的光,用枯肿的手指拣出两片送进口中,就再也不忍吃了,她说:“孩子,你的命比我重要,快吃了保命吧。”我在心里说:妈妈,你能活到享福那天的……
许多日子过去了,母亲没有享到福。她只把愿望埋在心底:希望过上好日子那一天;希望我们旧房换上新顶,不再漏雨;希望吃到一顿猪肉;希望她的六个孩子为她养老送终……可惜希望尚在她心头打转,“文革”开始了,记得有次她因为替我保存了几本旧书,被红卫兵揪到烈日下站了半天,头上顶着一盆水,脚下踩着一堆砖,稍有闪失,就会遭打,她咬着牙坚持过来了,后来她常对我说:“我当时心里只想着一桩事,希望我儿子将来成材呀。”
老天不公平。她的希望并未实现:儿子不算成材,六个孩子竟无一人为她送终……
“四人帮”粉碎不久,我结识了现在的妻,她是当年的上海知青,母亲不敢奢望一个穷苦的农家孩子能娶到大都市姑娘,觉得我是让豹子胆撑昏了头,等到梦想成真,她激动得几夜没有合眼,半夜里起来收拾屋子,一直忙到第二天傍晚,等我的“仙女”降临。后又听说妻的母亲从香港来与她会面,她不知如何是好?直愣愣的坐在那老旧的镜框前摆弄衣襟,用清水把自己的头发抹得晶光晶光,从早到晚不停地跑到村口张望……母亲生平极为节俭,她平时炒菜放香油总是用酒盅量量,而我们办喜事那天,她居然把邻居的油罐都借来了。如今,每当我与妻、儿一起相聚享受天伦之乐时,我的心总还是一阵阵发酸。
80年代初,我们搬进城里,生活开始好转,就常想把她接到城里来过几天太平日子,但每回她来没两天就回老家了,她说城里人规矩太多,生活太侈,她不习惯,有一年我们的老屋终于扒了,换了新房,母亲住到自己住的一间仓屋里,安上一张用板凳支撑的破床,上面铺上些稻草和年久的碎絮,夜里她一人在仓屋里住着,自己跟自己唠叨:“等我那小儿子成家了,我就瞑目了。”我曾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她说“傻孩子你哪懂?我一个拖拖拉拉的老太婆,把正屋弄得乱糟糟,哪个丫头还愿上我家来……”
母亲过上了“打游击”式的流荡生活,是在我们六个孩子各自成家之后,记得我病愈时去农村看她,她正被“摊派”在我的一个弟弟家过日子,弟弟夫妇为自己生计都赶集做生意去了,把她一个人锁在屋里,她见到我到来隔着门缝用嘶哑的声音喊着我的名字,我在门缝外见她已相当衰老,拄着棍仍颤颤巍巍,干皱的脸上已失去了一切表情……
这是我见到她最后的一面,且是隔着门缝。
已好些个年头过去了,想起来世上不公平处到底只有无私和自私并存的血缘最为重要,人都说上辈对下辈都是一片甘心,而下辈对上辈总是大相径庭。其实世上本无“不孝”二字,有的只是一代人和另一代人之间的比较。
我自己的孩子也大了,我真怕他走我们自己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