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优势与质量优势(第三版)
作者:黄金童2
在即将到来的台海战争中,美国有武器的质量优势,中国的武器质量不如美国,不过却有数量优势。以数量优势对质量优势,中国能赢么?
中国人口最多,目前是公认的世界加工厂,钢产量达4亿吨,水泥产量占世界的一半。当今世界上主要产品中,一半多的品种中国的产量都是第一。中美在因台湾产生的武力对抗中,中国大概是不能获得质量优势,但中国在质量上不断追赶,不让对手丢下太远的的同时,一定可以得到数量优势。中国用数量优势来弥补质量的劣势,是台海战争中必然的格局。
表:中美战略物资产量对比:06年数
物资 中国产量 美国产量
钢: 4亿吨 第一 0,9亿吨第三
发电量 世界第二 世界第一
水泥 世界产量45% 第一 第二
汽车 第二 700万量 第一
人口总数 13亿 第一 3亿第三
铝 815万吨 第一 第二
烧碱 1511万吨 第一 第二
粮食 第一 第二
飞机 第四 第一
集成电路 第二 第一
造船 第三 第六
肉蛋奶 第一 第二
石油消耗量 第二 第一
十三种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产量或总量 中国有八种胜过美国,美国有五种胜过中国。
轻工业品生产中国更是全面胜过美国。
从历史上看,用数量优势打败质量优势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
二战中,德国的武器有质量优势。可数量就差得较多。二战末期德国人发明了喷气式飞机,虎式坦克,技术虽先进可数量太少,结果是千多架的喷气飞机被几万架P51淹没,三千多产量的虎王坦克被五万辆产量的谢尔曼埋葬。就是说,即使技术先进,如果数量太少,也无法决定战局。
朝鲜战争中国志愿军在火力上不如美军。坦克。炮兵,空军,海军的差距都很大,美军的火力优势少说也强过中朝方一倍。可中国用比较多的人力抵消了美国联军的武器优势。战局结束时基本是个平手。当时中朝方面一共有150万陆军,对方共有九十多万陆军。就是说中朝方用多出来65%的人力抵消了对方多出来的100%的火力。看来数量优势用得合理是可以抵消质量优势的。当然实战起来伤亡可能就比较大。
美国的研究表明,在当今的空军格斗中,如果导弹技术相同,数量多的落后飞机也可以战胜数量少的先进飞机。
中国武林中也有一句叫做:(尽管你武功高强也)双拳难敌四手。
哲学家还有个命题:量变会导致质变。
所以在台海战争中中方如何发挥好自己的数量优势,来获得总体优势是摆在中国军方面前的重大课题。
可是目前中国许多青年却羞于使用数量优势(这种倾向可能中国军方中也有)。在美国愤青骂中国在朝鲜使用人海战术时,中国愤青却觉得用人海战术不大光彩。在日本愤青骂中国抗日部队拼刺刀时用以多打少时。中国愤青就觉得没有那么理直气壮。当有人主张在台海应采取以多打少时,却被更多的人批评为主张落后战术。其实战争就是战争,不是绅士间的决斗。战争崇尚的是胜利者。而不会去问他是用什么手段取得胜利的。希特勒推崇的一句话是:“历史是不会责怪胜利者的”。毛主席也光明堂皇地宣布。在不具有质量优势的时候,一定要借助于局部数量优势的作用,要“每战集中三到五倍的绝对优势兵力”来以多打少。汉武帝在对付匈奴时就大胆使用了几倍的数量优势。中国的古代军事家孙武也是数量优势的推崇者。他说:“倍则攻之,十则围之”
前面举的虎王坦克和喷气飞机的例子还说明了另外一点是,美国在没有质量优势的时候,也是会毫不犹豫地使用数量优势。在近几次美国参加的如科索沃,伊拉克等战争中,美国空军在有质量优势的同时,还对对手保持了几倍的数量优势。如此得来的胜利,好象美国也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好意思。
所以,中国在台海战争准备时期中,要解放思想,要理直气壮地发挥己方的数量优势。大胆的使用以多打少,在质量紧跟的同时,扩大数量优势,使战争胜利的天平发生有利于我方的质的变化。台海战争可以发挥中方数量优势的地方是很多的:
如果登陆的陆军部队在质量略优的情况下,数量上能达到台湾陆军的三倍,就可以大大缩短陆战胜利所需要的时间,可以在七天内解决台军,使得美军来不及干预。
如果我方对台湾军事设施所作的火力准备中,大量使用导弹,巡航导弹,火箭弹。其数量能达到几万发或几十万发。就会一举让台军失去抵抗力。使我登陆部队的进展十分顺利。
美空军计划从琉球出发干预台海,如果我方为打击对方琉球机场而准备的中程导弹的数量能达到5000以上,就可以在半个月内打得美国最先进的F22根本无法起飞。
如果我们为登陆而准备的高速登陆单位数量上能达到三万以上,两三个小时就能实现登陆。就是让台湾那几百架飞机随便来打,它也打不过来。
如果我攻台部队在有人飞机中,和登陆单位中伴随几万单位的无人机或假目标,就可以将对方的防空导弹和空空导弹消耗殆尽。而我真的登陆单位和有人飞机的损失率就会大大减少。
如果我方为打击美国本土准备的核弹头数量能达到2000以上,而不是目前的几百。我看美国多半就不敢参战台海。
总之,在台海用量变促质变一样是绝对真理。中国正可以发挥我固有优势,率先达到数量优势。可大量生产武器必须要大量花钱。本来中国因没有质量优势更应该多多拨款,多造武器来抵消对手的质量优势,可我们看到的情况却与此相反。中国目前在台海准备时期明显有一种小家子气的倾向。军费不敢大量增加,武器的数量明显不足。搞了几十年的核武器,核武目前能打到美国的弹头被人家说只有几十枚。(前苏联在62年到75年的十几年中,搞了几万枚)目前台海局势这么紧张,中国军费在GDP中所占比例(约为1,5%)只不过是美国的1/3(约4,5%)。我们可以想一想,美国没有一寸土地被外国占领,或被外国阻挠而不能统一的情况下,其军费已经达到GDP的4。5%。那如果美国的一个州被外国阻挠而不能统一的情况下美国会用什么样的比例来搞军备?现在中国公认的国土被外人武力阻挠而不能统一,一方面军费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腐败官员却大吃大喝,乱用公车,其费用已相当于军费的两倍(6000多亿)。这是何道理?现在我国因为军费不足,新武器投产的速度非常慢。各种攻台急用的武器数量严重不足。在台海局势如此紧张的今天,现实的情况是中国军备不但是质量劣势而且是数量不足。这种情况下政府还是慢慢吞吞,舍不得花钱,我们要问政府一句,难道你就不怕战败?中国人民还要问?会不会再一次出现清朝甲午年的情况:“买武器没钱,却赔款有钱。”实际上,甲午用于军事准备的钱只是赔款的1/3。现在中国许多人在军事准备投入上,瞻前顾后,顾虑重重,怕这怕那,只有一样他不怕,就是不怕战败。其实军事准备上投入上表现越是小气,就必然意味着在战争损失或战败陪款上越是要大气。历史的很多情况表明:在战前军事准备中少用一万元,将导至战时或战败多五万元的损失。
现实情况表明:现有的武器生产状况与攻台需要严重不适应。
表: 攻台需要的武器数量 现有的武器数量
坦克:够了
先进飞机: 3000 1000
直升机(垂直登陆用) 4500 1200
打到美国的核弹头: 2000 200
先进核潜艇094 8 2
先进战术核潜艇093 16 4
陆基洲际导弹东风31A 256 刚开始部署60
中程弹道导弹 5000 1000
巡航导弹 10000 2000
可能政府考虑了两个因素,一个是中国威胁论,一个是经济发展优先论
美国整天把军队派到别国去打仗,都没有人说美国威胁论。中国只不过是要统一得到世界公认的自己的领土,威胁谁了?美国搞这个中国威胁论就是要让中国自己约束自己,让中国自己放慢自己的军事发展,我们为什么要上这个当?
至于经济发展优先论。前几年多说说还是对的。现在中国有了四亿吨钢,实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大量的生产能力都处于闲置,得不到发挥的情况下,(美国说中国军工生产能力只利用了15%)为什么要还用经济发展来压军事发展。特别现在处于军备建设的战前冲刺阶段。现在只要用美国同样比例的军事投入,就可以在8年后(2015年)达到不战而胜的状态。为什么军备建设还要慢慢拖。解决了台海问题,经济发展不是会更好更快么? 笔者推崇“亮剑”中李文龙的一句话:“我宁愿让战士们在训练中受伤,也不愿意让他们在战斗中送命。”现在我把这句改一下:“我们愿意在军事准备中多花钱,也不愿意在军事失败中遭受国家耻辱,和战败的损失。”过去我们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现在我要说:“只有平时多花钱,多造武器弹药,战时才能少流血。”可惜的是并不是每个中国人都是这么想的。现在中国GDP06年已经达到20万亿,军费才支出3000亿。才占GDP的1。5%如果按美国的4。5的比例就可以达到军费九千亿人民币。现在生产能力并没有问题,如果按GDP的4。5%拨款军费,有了钱,中国的军备数量优势就很容易就能达到。
军事准备在数量上一定要做到 “足够” 两个字。而不能象阿根廷那样,打起来了,才发现武器数量不够。想临时进口,可人家已经封锁了。那你战前干什么去了?在战前武器生产上一定要象准备请客吃饭一样,宁可多准备点菜也不要临时不够吃。菜不够的后果只是丢人,而武器不够的后果就是战败。
结论:中国现在虽在武器质量上大力追赶,可恐怕台海战争我们还会再次面对质量劣势的局面。这就是说,数量问题成了生死悠关的问题。总不能让中国军队拿着既质量劣势又数量不足的武器去面对强敌吧。好在目前中国生产能力巨大,只要肯投入,舍得花钱,获得武器数量优势并不难。我们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扩充军备。为了胜利,我们在适合情况下,不但要继续使用“人海战术”,还要光明正大地使用“弹海战术”“机海战术”“艇海战术”。在质量优势一时还达不到的情况下,我们就是要大力主张我们的--------“数量优势主义”。在质量优势可以达到的情况下,我们还要大力主张我们的-----“质量优势+数量优势主义”
07.2.4
个人博客:http://dghz1564.blog.china.com/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