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金童2
和平时期的军备建设,按其的强度大小,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正常型”军备建设。另一种是“竞赛型”军备建设。第三种是“战前冲刺型军备”建设。三种类型的军备建设的最主要的区分是军费投入的多少(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外部威胁情况。这也好比一个学生按其学习强度的大小,可分为普通型学习强度,竞赛型学习强度和考前冲刺型学习强度。区别这三种军备建设类型,讨论它们各自的特点及适用情况对于理解军备建设中的许多问题有重要意义。
一.正常型军备建设
是指外部威胁较小,全面战争和局部战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不容易打起来。和平与发展两个问题中,和平不是主要问题。发展则居于中心地位。军费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通常在10%以下。在这种以发展为主的经济模式中,国家实力会得到较快提高,这样就能为将来可能的军备发展时期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这段时间容易出的是所谓“忘战必危”的问题。外部威胁不大,国内一片歌舞升平,常会导致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情况。忘记了威胁缓解只是暂时的,相对的,从长期看,严重威胁必然会来则是绝对的,
这段时间军备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1,能应付较小的外部冲突和内部可能爆发的安全问题,所以仍要求保持一定的规模军队。
2。这时期的军备建设应为将来较快扩军提供一个较好的动员基础。所以应在动员体制建设,武器技术研制和标准化,军工生产能力储备,军事理论研究,保持爱国主义和战争文化教育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3.军备因应采取平衡建设的方式。特别要跟踪或发展出先进军事技术。要保证能跟上国际军事技术进步的步伐
几个典型的例子有:
1.汉朝文景之治时期,用和亲方式避免同匈奴有大的战争,然后国家维持较少军备,国民负担较轻,经济发展较快。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增加。为汉武帝时期的战争反击政策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证。
2.冷战结束,美国一超独大的二十年时期(85年~2005)邓公为中国制定了滔光养晦的政策。提出了军队要忍耐,不出头,抓住机会发展自己的战略方针。军队建设处于低水平,国民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增长率世界第一)07年钢产量达到4亿吨。为21世纪初中国解决台湾问题所进行的军备建设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可存在的问题是,96年严重威胁出现时才发现:军备建设欠帐太多,军事实力同应付严重外部威胁相比较已是严重不足。
3.日本战后,因和平宪法规定,军费不超过GDP的1%,结果是经济发展很快,国力按GDP算,达到了世界第二。科技教育水平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GDP基数大大膨胀的情况下,1%的低军费比例也达到了世界第二的高军费总额。
二.军备竞赛型军备建设
指外部威胁比较大,有全面或局部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存在,但战争爆发时间不确定。和平与发展两个问题,二者重要性都比较大,必须要给予适当兼顾。军费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通常在10~25%左右。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军备和国民经济都应得到适度发展。军备总水平比较高。遏制战争爆发的能力比较强。但高水平的军备开支不可避免地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排挤性负面影响。。军备建设搞得太多,就必然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慢了,军备建设就必然难以为继。所以这时期必须要做好军备与发展之间的合理平衡。如果处理不当,或实力不够,都有可能在军备竞赛中被对手拖垮。可军备水平太低也不行,因为可能会被对手击败。而导致国家发展完全中断。军备水平太低还可能在同对手争夺战略要点或保持盟国时失败,从而导致战略地位的恶化。
这段时间军备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1.维持高水平的军备,目的是威慑对手,遏制战争的爆发,也可能要保证能利用有利机会,争取到有利的战略地位。在战争意外爆发时,保证处于优势地位。
2.在动员体制,军工生产能力,武器研制,军事理论研究等方面都要大大强化。
3.基本上应采取平衡军备建设方式。要在军事技术的跟踪和发展上,跟上或能保持优势
几个典型例子是:
1.一次世界大战前十五年左右,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之中。陆地上是德,奥和法,俄两大陆军集团的对峙。海上是德国和英国的的造舰竞赛。结果是军备竞赛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美苏冷战,1945年至1985年期间,美国集团和苏联集团在高军备水平下。进行了争取军事优势的军备竞赛。由于苏集团实力不足,并且内部管理体制和国家构成等方面都有严重缺陷。特别是在军备竞赛中没有很好地兼顾民用经济发展的问题,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三.战前冲刺型军备建设
是指外部威胁严重,或国家有特定必须用战争达成的国家目标。故全面战争和局部战争在不太长的一段时间后肯定会爆发。(可能是主动开战)这时候,和平与发展两个问题中,发展已不是主要问题。战争准备则居于中心地位。这时军费会急剧膨胀,军费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通常在25~50%左右。
这种有预置对手,场景和大致开战时间的军备建设。同前两种军备建设有很大的不同。好比一个学生平时学习功课和考前强化复习的差别。平时学习,要考虑体力能否长期支撑,这样的学习强度能否持久的问题,可考前强化复习却不需要考虑持久问题,只要高强度复习一段时间,考后还可以多休息来恢复体力。同样,和平时期军备建设要特别兼顾国力发展,而不能过分使用军费,造成国力承担困难。难以持久。可战前冲刺型军备建设却可以在短期使用正常军费用几倍的经费,来进行军备建设冲刺。一旦达到军事优势就立即开战,以达到在局部战争中获胜的目的。历史上这类军备建设有很多实例,也有许多经验教训。中国当前这种针对即将到来的台海统一之战所作的战前准备也属于这种战前冲刺型军备建设。
这种战前冲刺型军备建设的任务是:
1.确保在预定开战时间能达到军事优势
2.在明确未来作战方式,制定好作战计划的前提下,实行重点突出型军备建设。
3.军费开支应达到财政收入的25~50%。
4.采用最新技术,在战前十年大量采购武器装备
5.战前5年,强化军事训练。
几个实例:
一.日本在甲午和日俄战争前的军备建设。
日本近代一共进行了三次军备建设,前两次是十分成功的(甲午和日俄战争),后一次就失败了(太平洋战争)前两次都属于典型的战前冲刺型的军备建设。这两次都有共同的特点。
1.对手明确。第一次是清朝。第二次是旧俄国
2.可将战争控制在有限状态。两次战争时间都是两年左右。
3.预先确定主动开战时间。两次开战前准备时间都是十年。
4.。日本国力有限,经费缺乏日本的战前冲刺有两个明显特点。
1)战前十年,加大投入,突击扩充军备
日本在这两次战前准备时期军费突击增加,军费占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增加的军费用来突击扩充军备,主要是用作海军水面舰队的建设。
2)战前军备建设一定要保持军事优势。
没有优势就不能保证胜利。所以一定要确保优势。当时日本投入了国民经济相当大比例的经费。甚至皇室带头,鼓励民间捐献私人财富来确保能比对手多一艘军舰,多一门炮。
3)但也没有争取过剩的优势。
日本这两次军备建设只是刚刚够,能保证胜利,但并没有取得多余的所谓的压倒性绝对优势。这样可以保证节约军费。
5.尽量用可以得到的最新技术装备,在战前几年集中突击购置武器。
日本在甲午和日俄都是在战前几年大量采购武器。保证了军事技术领先对手。日本在甲午时的军舰总吨位同中国相当,但因为军舰舰龄短,技术上大大优于北洋舰队。主要表现在军舰航速平均比北洋舰队快5-6节。并大量装备速射炮。日俄战争时也是同样,同俄国两个舰队相比,舰队吨位并没有特别大的优势,但(因舰龄短)武器有一定技术优势。主要表现在主力战舰单位吨位平均大20%,速度快20%,火炮炮弹威力大20%。速度也要快3~4节。
表一:甲午中日双方主力战舰技术对比表:
北洋参战各舰航速对照表
舰名定远镇远经远来远致远靖远济远广甲超勇扬威
原航速14.514.515.515.518.018.015.014.515.015.0
实航速12.012.010.010.015.014.012.510.56.06.0
原平均航速15.5节,实际航速10.8节
日本第一游击队参战各舰航速对照表
舰名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
原航速22.518.019.018.0
实航速22.515.019.015.0
原平均航速19.4节,实际航速17.9节
表二:日俄战争双方主力战舰技术对比表:
待补充
6.作战方案明确,有针对性的进行军备建设。
日本两次战争的作战方案都十分明确。就是用海军决战争夺制海权,用陆上决战击败敌人并夺取大量领土。在明确作战方案后就可以根据作战需要,做有针对性的军备建设。
有用武器要经费保证,无用的武器不要占用有限军费,免得浪费有限资源。
7作大量训练和演习检验预定作战方案和武器效果。
二.英阿马岛战争准备
阿根廷也是属于准备一段时间后主动开战。但工作做得不好,主要缺点是:
1.作战进程计划不周密:没考虑到英国大张旗鼓劳师远征,夺回马岛。属于料敌不周。
2.作战战术计划不周。实际战事表明用空军对敌舰队攻击是十分有效的,可在经费保证上没有给予足够支持。
3.实战表明大型水面舰队在劣势状态下根本无用,这方面没有做到用演习实验,估计好个种武器的作用。对没有用的武器一定要裁撤,更多的经费应主要用来保证空军需要。
对最新军事技术把握不够。当时空战最有效武器是全向格斗空空导弹。可战前没有采购此种武器。没有购买一种线导鱼雷。飞鱼导弹和超军旗飞机数量也严重不够。相反没有用的大型水面舰队却占用大量经费。
4.战前演习训练严重不足
三.中国甲午战争前的战争准备
中国清朝在甲午战前准备上有严重擦错误。
1,军费投入不足。战前十年中国军费占财政开支的15%左右,对比日本的比例是35%。差距十分明显。开张前特别是海军军费没有能得到的保障,(海军军费被用去建颐和园)战前十年没有建成一艘主力军舰,相反日本主力军舰都是战前十年内建成的。舰队技术落后,没有添置新技术的速射炮。结果是导致舰队稍稍劣势而战败。
2.陆军军队组织没有革新。还是老式的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的建制。相反日本陆军都改革为先进的以陆军师为基本作战单位的组织形式。
3.陆军平时教育训练不足,军官教育落后。
四.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战前军备建设有较多不足之处
1.核武器建设数量不足
台海开战,要不受美国核讹诈,必须要有2000对美国的核弹头。可中国目前核武器建设进度较慢。目前大约只有200对美核弹头。应加大投入,加快核武器建设进度。
2.攻台用不上的大型水面舰队应该停下来。
马岛战争以及其他战争的大量例子说明劣势海军大型水面面舰队在开战时是完全无用的。可是中国在战前时期采取平衡军备政策,什么武器都搞一点。而不是集中力量生产采购开战时用得着的武器。目前还没有将台海开战用不着的大型水面舰的采购停下来。
3.登陆用的小型高速登陆工具数量严重不足
台海快速登陆要想成功,只用用大量快速小型登陆工具一种可能。可大量建设快速小型登陆工具的工作还没有走上正规。
4.军费数量不足,军费比例应增加到GDP的4。5%以上。占财政收入的25%以上。
例如日本成功进行的日俄战争之前的十年战前准备时期。日本军费平均年军费支出额约占日本国家财政支出的50%,可中国同样处于战前准备时期,在台海战事十年左右即将爆发,国家军事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军费只有2300亿元,(06年财政收入3。9万亿元),按25~50%的标准,在这战前冲刺的几年,中国军费应达到一万到两万亿人民币之间,可目前一方面军费开支比例很小,占国家财政支出的10%不到。另一方面。政府官员吃喝和用汽车的费用竟两倍于军费。这是远远不能适应严重的战争形势的。
结论:滔光养晦政策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国际上一段时间战争还打不起来,二是国力严重不足需要有一段休养生息的时间,以发展国力。可目前的情况是不同的。一是战争十年内很可能要打起来,(应当准备好主动开战)二是国力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4亿吨钢)所以目前中国应停止滔光养晦的政策(正常型军备建设),代之以战前冲刺型军备建设。中国在甲午战前已经输了一次战前准备。结果是悲惨的。因为战前舍不得多花几千万而导致战败赔偿两亿多。这一次,在台湾问题上,中国人再也不能重蹈覆辙。笔者在此要大声疾呼:如果因战前舍不的花钱而导致台海战败,那就是对国家民族的前途犯罪。
07.2.26.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