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毛泽东进京“赶考”与胡锦涛出京“上学”


  有感于毛泽东进京“赶考”与胡锦涛出京“上学”

  58年前,一个春天的日子,毛泽东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回首凝望,语重心长,“我们这次进京是去‘赶考’啊”!
  赶考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赶考更是一次变革,一次转折。一句“进京赶考”,体现在一句话上:“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利益,毛泽东与人民同甘共苦。遭受自然灾害,毛泽东三年不吃肉;人民遭受痛苦,毛泽东挥泪自责;干部搞特殊腐败,毛泽东毫不留情;人民生活不富裕,毛泽东临终仍然穿着带补丁的内衣裤;人民给预的权利,毛泽东让人民说了算......
  历史证明,进城以后的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执政的考验。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为建设社会主义制度,为谋求人民的幸福,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向人民、向历史交了一份来之不易的答卷。
        54年后,胡锦涛担任新一届党的总书记,总书记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棉服来到西柏坡,把自己的西柏坡之行比喻为重温“两个务必”的“上学”。
  上学是一种姿态、一种虔诚;上学更是一次宣言,一次立志。一句“出城学习”,向党、向祖国、向人民确立了行动方向:我们必须牢记“两个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当年对全党同志的谆谆告诫,如今成为新一代中国领导团队的执政之基。胡总书记以亲民务实作风,留下一个又一个感人瞬间,写下党的领导集体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盛世佳话。
  从进京“赶考”到出京“上学”,明白无误地显示出我们党立志执政为民的思想核心: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牢不可破。“这最后一碗饭,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缝军装;最后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亲骨肉,送儿上战场……”正是这样的人民群众与党的骨肉亲情,我们的党才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家王朝,战胜了我们新中国建设中的各种困难。
  相形之下,我们现在的一些官员奢靡之风连年滋长,铺张浪费卷土重来,“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民怨载道。少数人醉生梦死,一掷千金。这是我们党不得不面对的挑战。“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如果不能真正引以为戒,则“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只有戒贪、戒骄、戒盈、戒盘游、戒懈怠、戒壅蔽、戒谗邪、戒谬赏、戒滥刑和戒大兴土木,我们这个民族才能自立自强,我们这个国家才能发展进步,我们这个政党才能兴旺发达。
  一个没有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的政党,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不把人民利益作为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愿我们的各级干部们,在执政过程中牢记毛泽东主席的“赶考”意识和胡总书记的“上学”情怀,当好人民群众的儿子,始终做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小学生”,如履薄冰,慎权为民。
  牢记啊,是人民的乳汁养育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