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范的资本市场注定是个“是非之地”。
在市场翘首等待了一个多月以后,监管层对于杭萧钢构的处罚终于出来了。上证所对该公司以及包括董事长在内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谴责,证监会亦对上市公司、相关人员进行了行政处罚,其罚单也就是警告和罚款,且罚款的累计金额不过百余万元。
相比于其信息披露违规为“先知先觉”者带来的巨额“黑色收益”,还有其恶劣行为对整个市场造成的影响,证监会“隔靴搔痒”式的处罚简直就是“毛毛雨”。也正因如此,监管层对杭萧钢构的处罚公布之日,该股竟然又以一个涨停板回应,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杭萧钢构能在处罚公布之日涨停,有当前牛市行情火爆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证券市场的违规成本低这一桎梏所导致的。
其实,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类似杭萧钢构的违规行为还有很多,而杭萧钢构也决不会是最后一家出现违规的上市公司。问题在于,在监管层一而再、再而三地出台制度规范市场的同时,为什么类似事件却仍然层出不穷?
追根溯源,答案还得从监管方面来找。杭萧钢构的股价走势,就连一般的普通投资者都能看出来其中所存在的猫腻。但证监会从立案调查到公布处罚结果,时间跨度达一个多月,其监管的效率确实令人存疑。
无独有偶,近期美国证券市场也同样出现了一起因信息披露产生的内幕交易案件。5月1日,道琼斯披露接到新闻集团收购要约的消息,其后股价涨幅超过了50%。5月8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就在曼哈顿联邦地区法院起诉一对涉嫌内幕交易获利800万美元的香港夫妇。5月1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再度公告,摩根士丹利华裔副总裁王雪佳在过去的15个月内,涉嫌三次故意泄漏消息,导致其丈夫非法获利超过60万美元。5月10日,王被拘捕,交送纽约南区联邦法院。
同样的案件,由于市场环境不同,却产生天壤之别的结果。尽管证监会已将相关涉嫌犯罪的材料移交给了司法机关,但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并不知道会有怎样的结局。
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变坏,而好的制度却可以使坏人变好。关键是监管层以何种态度来处置。多年来,监管层一直重视制度建设,但如果总是偏重于行政处罚,以罚款的方式代替违规者的刑事责任,即使是再多的警告、市场禁入等,均不可能起到应有的威慑效果,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若非今年牛市行情火爆,市场投机、内幕交易之风盛行,为了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监管层到底会如何处理杭萧钢构事件还是个未知数。常常是,为了照顾市场的情绪,监管层对于某些违规行为或不闻不问,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干脆来个“事后诸葛亮”。如此监管,其实是对违规行为的纵容。
但中国证券市场更需要的是严管重罚成为一种常态,这不仅是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客观要求。当前的牛市行情来之不易,一方面市场参与者应理性对待,但更重要的,是监管层的呵护与不懈努力。唯如此,大牛市也好,黄金十年也好,才能走得稳妥、长远。否则,这轮牛市又注定是中小投资者的“豪华葬礼”。
不信?走着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