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早已有现在的“伟大改革”,我们更应干什么?


 

  

 

(一)

中国现在的改革情况

 

中国的承包经营是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场伟大的改革,随后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粮食保护价政策、机构改革,税费改革、大力发展工商贸易等等。

 

(二)

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早已有现在改革的例证

 

      其实在中国古代早已有过这样的改革举措,有的甚至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1、管仲在齐国推行“相地而衰征”的改革,与当今的承包经营如出一辙

 

公元前645年前的春秋时期的齐国,那时齐桓公为君的年代,是管仲为相国执政,管仲改革的主要一项是“相地而衰征”,这项改革措施有两项纲领性内容:一是均地分力,即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包括公田);二是“与之分货”,即实行按产量分成的实物地租制,多产多得。我认为这与承包经营如出一辙。

 

2、管仲的“通轻重之权”的平准制度与当今实行粮食保护价是一样的

 

管仲提出了“通轻重之权”。“轻重”是指商品价格的贱与贵。“通轻重之权”指国家经营商业,掌握货币,通过商品与贷币的交互收放,平衡物价,调剂供求。以粮食为例,在丰收年份,粮食增产,供过于求,粮价低贱;在荒歉年份,粮食减产,供不应求,价格腾贵。谷贱伤农,谷贵伤民。为解决这一矛盾,管仲所采取的措施是:丰年粮价低贱时,适当提高国家的购粮价格,以鼓励粮食生产,保护农民利益;荒年粮价腾贵时,国家规定低于市场上自发形成的售粮价格,并按国家的平价供应国中不在官、不由国家供给廪食的平民,把过高的粮价平抑下来,以打击私商的囤积居奇,哄抬粮价。以略高的价格购入粮食,又以略低的价格出售粮食,在一买一卖中不仅平抑了粮价,而且国家也获得了相当大的一笔差价,即所谓“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什倍之利”。“操事于其不平(价格变动)之间,故万民无籍,而国家归于君也。”管仲的“通轻重之权”,后世发展为平准制度,成为国家调控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手段。这与当前实行的粮食保护价是一样的。

 

3、管仲的鼓励境外贸易与数次诸侯会盟的一些改革措施其实与当今大力发展贸易、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入世贸组织等措施是一样的

 

管仲鼓励境外贸易(指对诸候国的贸易)的改革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齐国的鱼盐两项主要商品出口免税,其他商品收税也较轻,以鼓励出口。二是通过生活给养上的优惠政策概言之有:外来商人来车一乘(一车四马)者免费供给来商伙食;来三乘者供给马饲料;来五乘者除享受上述优待外并有服役人员照应;三十里设一驿站,积储食物以供应过路者;设女闾(妓女)二百,以安行商。上述吸引外来商来齐贸的环境优化,引来了大批外商,史称“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三是将便利商旅和减轻商税列入诸候会盟的议事日程,并订到盟约中去。如在恒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举行的葵丘盟会所订的五条盟约中,就有两条关于境外贸易的规定,它们分别是“毋忘宾旅”和“无遏籴”。这些规定便利了商旅往来,打破了闭关封锁的局面,有利于齐国发展境外贸易。又如,在较早举行的第三次会盟中(会于甄),则把降低关市之税列为盟约的内容,即相互约定市税收2%,关税1%。在第四次会盟(盟于幽),又规定各诸候国要“修道路,偕(同)度量,一称数”。这又是与现在的大力发展工商贸易差不多。

 

4、管仲大力推广铁铸农具与现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很类似

 

在实行相地衰征,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同时,管仲依靠技术,大力推广铁铸农具,直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早在西周末年,铁已是人们习见之物,不过那时的铁质地较软的原始熟铁。进入春秋以后,铸铁被发明了。铸铁器较坚硬,价格低,又有一定的韧性,很适合于铸造锄、斧、铲、鐝等农具。铸造技术的发明并应用于铸造农具是一件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它“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而春秋时期大力试验、推广铸铁农具的人正是管仲。管仲规定:允许以铁赎罪,赎罪之铁用来铸造锄、夷、斤等农具,并作为一项政策长期坚持。铁器的推广使本来地多斥卤的齐国一变而成”膏壤千里“的农业国。这一大力推广铁器的做法,就与现在的大力推广科学技术的做法差不多。

 

5、管仲的市场经济富民论与现在大搞市场经济是完全相同的

 

管仲还大搞市场经济,提出了市场经济富民论,他说“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万山,无所不上,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焉。故善者势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来,不烦不扰,而民自富。”这与我们现在大搞市场经济是完全相同的。

 

6、管仲实行盐铁专卖的民制、官收、官运、官销与当前的国家控制国计民生的产业是一样

 

管仲在搞国有企业的时候的还是实行市场经济,一切为市场需要而生产。在中国古代,盐、铁是不能随地生产、而又为人民生活和生产所必需,非依赖于市场供给不可的两项特殊商品。自西周末期周厉王专利政策失败以来,一直实行租税制(征收山泽税和关市税),开放私营、官府收入不多。通过盐铁专卖,把两项重要的利源控制起来,使之不再散落于正在发展的私营商业之手,这比利归私商,而另向人民征税要好得多。在齐国主持改革,受命开辟财源,商人出身的管仲,主张把盐铁生产放给私人,由官府控制流通环节,在一买(向生产者)一卖(向消费者)中取得厚利。具体做法是:准允私人煮海水为盐,所产盐由官府以征税(税不重)和收购的方式积存起来。盐的运输、销售环节由官府掌握。食盐专卖政策的实行,既为国家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激发了人们制盐的积极性,促进了盐业生产的发展。铁器专卖的具体做法与食盐大体相同。总之,盐铁专卖所采取的形式可归纳为民制、官收、官运、官销八个字。这与国有企业搞市场经济差不多。

 

7、齐恒公不记仇任命管仲为相国,任命平民宁戚为大夫,充分体现了重思路重于政绩的任命干部的做法,这与我们当前干部制度改革中大力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做法有类似之处

 

齐恒公在富国强兵图谋霸业方面有一整套的科学主张。齐恒公是不重政绩重思路的一个典范,政绩当时是鲍叔牙扶佐他成就王业,但是没有把他摆在第一的位置上。首先他是任命曾射杀他一箭的管仲为相国。

齐恒公以思路重于政绩任命干部的另一例子是任命宁戚为大官。宁戚是一个牧夫。

当齐恒公大军经过时,宁戚依前短褐单衣,破笠赤脚,立于路旁,全不畏避。桓公乘舆将近,宁戚遂叩牛角而歌之日:“康浪之水日石烂,中有鲤鱼长尺半,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才至骭(ɡàn、小腿、肋骨),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

桓公日:“汝牧夫,何得讥刺时政?”

宁戚日:“臣小人,安敢讥刺!”

桓公日:“当今天子在上,寡人率诸候宾服于下,百姓乐业,草木沾春,舜日尧天,不过如此。汝谓‘不逢尧、舜’,又日‘长夜不旦’,非讥刺而何?”

宁戚日:“臣虽村夫,不睹先王之政。然尝闻尧、舜之世、十日一风、五日一雨,百姓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所谓‘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是地。今值纪纲不振、教化不行之世、而日‘舜日尧天’,诚小人所不解也。且又闻尧、舜之世,正百官而诸候服,去四凶而天下安,不言而信,不怒而威。今明公一举而宋背会,再举而而鲁劫盟,用兵不息,民劳财敝,而日‘百姓乐业,草木沾春’,又小人所未解也。小人又闻尧弃其子丹朱,而让天下于舜,舜又避于南河,百姓趋而奉之,不得已即帝位。今君杀兄得国,假天子以令诸候,小人又不知于唐虞揖让何如也!”

桓公大怒,并要斩之。

宁戚颜色不改,了无惧色,仰天而叹日:“桀杀龙逢,纣杀比干,今宁戚与之为三矣!”

后来桓公念头一转,怒气顿平,马上提出给予重用。

那天晚上,桓公赶忙找官服。寺人貂日:“君索衣冠,为爵宁戚乎?”桓公日:“然。”寺人貂日:“卫去齐不远,何不使人访之?其人果贤,爵之未晚。”桓公日:“此人廓达此才,不拘小节,恐其在卫或有细过。访得其过,爵之不光,弃之则可惜,”即以灯烛之下,拜宁戚为大夫,使与管肿同参国政。宁戚改换衣冠,谢恩而出。

这是桓公重思路任命干部的又一个典型例子。这个例子也给我们今天的启示是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也就是说提出思路的人不一定非把思路全讲光。

正是齐恒公用人得当,所以才造就了齐恒公称霸诸候的成就。这与龚自珍提出的“吾劝天公重挫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差不多。

 

8、魏文候年代,相国李悝改革内容的一项是:平籴(dí,买进粮食)法与当前实行粮食保护价与防止谷贱伤农是一样的

 

在公元前403年左右,魏国是魏文候年代,李悝为相国,李悝的改革内容的一项是:平籴(dí,买进粮食)法。平籴法主要是在丰年时候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粮食,遇到荒年再将手中掌握的粮食以低于市场价格粜(tiào,卖出粮食)出。这与当前实行的粮食保护价,防止谷贱伤农一模一样。

 

9、楚悼王时,吴起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损不急之枝官,绝灭百吏之禄秩”,这与当前的机构改革精简人员是一样的

 

      当时的楚国正处于内外交困之时,楚悼王先让他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宛守,后直接任命为令尹(相当于中原各国的相),全面主持楚国的变法运动。吴起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其实这一项就是精简机构人员。

吴起认为楚国“大臣太重”是与“封君太重”并列的导致楚国积贫积弱的两个主要因素之一。大臣太重,冗官充斥,机构庸肿庞大,带来了行政效率低下,互相扯皮,管理混乱等弊端,对振兴贻害无穷。为止,吴起在变法中实施了“损不急之官,以奉选练士”的重大改革。枝官就是可有可无的官吏,只吃俸禄而无事可办,“选练之士”即战斗力强的武士。这一改革将无能无有的官员和不必要的官僚机构一律裁减,将节省下来的开支用来训练能征善战之士,增强楚国的军事力量。

“损不急之枝官”无疑是楚国行政制度的一场革命。改革所到之处,冗官冗吏失业,国家行政机构得以精简,其影响的表现是:

一、使机关职责趋于分明,有助于克服人浮于事,相互敷衍塞责等积弊,达到机构精干化,权责明朗化。

二、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减少了梗阻,减少了官吏的贪污勒索行为。

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多民少、国家耗资巨大的状况,使百姓的赋役负担有所减轻。

总之,“损不急之枝官”,是改革者对国家机构的调整,是改革者对社会统治者的利益调整。行政制度的改革,一扫往昔官场萎靡不振的空气。

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将省下来的“禄秩”用于军队建设。吴起提出,要建立起一支能打硬仗的军队。这支军队的将士必须身体强壮,训练有素,武备精良,英勇善战,如同魏国的武卒。军队应当由楚君统一指挥。作为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吴起不仅带兵治军的丰富实践,而且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吴子兵法》。吴子认为,要富国强兵,必须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政治、军事并重,而以政治为先,更重视政治教化,使民“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军队团结,战斗协调。吴起认为“战胜易,守胜难”。

吴起改革在楚国“行之期年”,即十年后,效果十分明显著,“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蜀之强。

(三)

我们不能对现有改革感到骄傲的理由是什么?

 

当我们老是不停地喊承包经营是如此伟大改革的时候,但是中国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达到这种管理水平。

当我们老是说搞市场经济是伟大改革的时候,而在2000多年前的齐国就已达到了这种水平。

对于我们来说,现在已没有必要对已有的一些改革值得称赞了, 因为这些改革,我们中国早在2000年前就已达到这种水平了,那么我们现在还有什么好骄傲呢?

 

(四)

继续把改革大业向前推进,否则我们怎么向中国的老祖宗交待呢?我们又这能对得起为中华民族改革大业奋不顾身、献身一切在所不惜的仁人志士呢?

 

我们现在唯一要做的事情是:继续把改革大业向前推进,否则我们怎么向中国的老祖宗交待呢?我们这能对得起为中华民族改革大业奋不顾身、献身一切在所不惜的人呢?

 

1、潭嗣同为改革大业的献身精神万古流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楷模

 

潭嗣同的改革大论:“吾自横刀向天笑,留取肝胆两崑崙。”应该成为有志之士为中华民族的利益而不断奋进的座右铭。他为了中华民族的改革大业选择了死,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的这种愿意为改革大业献身的精神应该值得我们今天学习。

 

2、李昌平上书只指时弊,呼唤大改革,我们的强国称雄之路应在何方

 

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在上书中有一条意见是:谎言讲一百遍便像是真理。现在真话无处说。上级领导只听农民增收就高兴,汇报农民减收就批评人。有典型,无论真假,就记录、就推广。基层干部观言察色,投领导所好,到处增产增收,形势大好。所以真话也听不到了。如果有人讲真话、实话,马上就有人给扣上帽子“政治上不成熟,此人靠不住”。我今天给您写信报告基层情况是一名基层党员应做的工作,是讲政治、讲正气的表现,是符合党章规定的。可是我却经历了近三个月的思想斗争,因为我自己也觉得给您写信是“不成熟”的表现,是“靠不住”的表现……现在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干部不出假典型,不报假数字,不违心说话,不违心做事,做实事求是的干部太难,太难啊!

我认为为了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我们应该不停地进行改革。

那么应该如何改革,才能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讯速赶上美国呢?

 

3、我的振兴区域经济通用方法是实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好方法

 

我的振兴区域经济通用方法,有初级、中级、高级的改革方案,这属于不重大改革的方案。而后两套的干部制度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将是属于重大改革的范畴之列。

我为了以前的初级、中级改革方案,曾努力推动此一改革方案实施,但是推不动,原因是我们的领导水平不行,要么是不能理解我的改革思路,要么此人就是不重视改革者。

从实际上来看,我的改革方案比现在温州地区经济发展快的原因之一的一点带面一下子带来很多产值的发展速度还快,结果我的思路不能在本地推行,而我的改革思路是决策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结果与我初级的振兴区域经济通用方法的改革思路一样的某地,在实施第三年后,第四年所取得的产值是前一年的150%以上,比起任何高速发展的地区还来得快。

让我们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的改革大业继续推向纵深地带而努力吧!

作者:余荣星,QQ号为382163029,固定电话:0757——2613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