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三个BOLG,两个是专栏,一个是纯粹性的日记。刚建立起来时,我确实是很用心、很积极地在更新、维护,但只维持了一段时间,基本上已经荒芜了。
实际上,我是很不喜欢写日志的(这里特指日记本和纯个人日志的BOLG)。哪怕是盛为流行在日记本上记日记的中学年代。高中三年的日记充其量也是一本薄薄的本子,当中还被撕了很多页。
我总结了一下,不喜欢的理由有三:
一、文字的杀伤力。
好象是安妮宝贝说过:记日记不过是懦弱者的习惯,孤独者的自慰。这好象说到我的心坎上了。也只有在失意的时候我才会想到动笔,这是我仅能发泄的唯一出口。并且,我不会去再翻阅。只有无意翻看的时候,但感觉似乎是在阅读别人的故事,全然与自己无关,那里面充斥着哀伤、失落、自卑、无助、落寞、彷徨、孤独、凄凉,就象看悲情片一样,不禁让人黯然。回过神来,控制不住的悲伤立马涌现心头。我开始否定自己,这个是我吗?为什么我的生活没有阳光,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丝毫的生机?随之而来的便是质疑过去的生活是否真得那么毫无意义。所有曾经在日记本的情绪交织在一起……
那些不断从我的生命中进来,又出去的身影,无论是指间滑落还是扬长而去的,无论是拼凑的脸庞抑或是模糊破碎的轮廓,都如梦幻般一一浮现,字字句句清彻地在耳边回响。
或许,让一个人去回忆苦痛本身就是一种变相的残杀。残缺的影象片段远远不如完整记录的日记本来得暴戾,而日志似乎随时都会在我毫无意识地情况下突然现身,无情地让你看到了另一个自己是多么地失败和懦弱。
“12岁,不再是骄傲的公主,开始把连衣裙压入箱底,穿起了白色花边衬衫、红色背带裤,远离了父母。13岁起,一头长发在炎热的夏天使劲地纠结缠绕着,酸涩的味道充斥着只听得到蝉鸣和机械的风扇声的房间里。好安静,那些同伴们在干什么呢?他们肯定下河了,说不定是在捉蝉呢。听,父亲的脚步声,隐隐约约,可是又是那么地清晰。片刻的幸福被打断了……烈日下,站在二楼的阳台上,对自己说:跳下去吧。断臂断腿或许都没有像此刻这样痛苦。” 多年后再看到这样的文字怎能不酸楚,少年时光地压抑和孱弱历历在目。
二、日志的言不尽意
通常说来,日志是作者感情的真实流露,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也好,发泄也罢,但事实上往往是言不由衷的。文字并不能真实地表达想要表达的东西,脑子里流动的是这样,敲打出来的字却并非如此。这是由人的心理特质决定的,毕竟,人不能完全裸露自己,卑鄙和丑恶的心态只能放在心里。这在当今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的年代,又在具有强烈而又深厚的戒备心的中国人身上,表现更加明显。
如此,与其是文字的虚伪,倒不如追求内心的真实。
三、未来不关文字的事
不太回忆过去、却喜欢畅想未来。这是我的一个特征。于我来说,似乎美好只能是片刻的享受,不会永久的留住。所以我的过去只有悲伤。为了不想让悲伤成为现在和将来的羁绊和干扰,我拒绝回忆,不愿面对自己和那些人,那些事,让一切都化作一团青烟随风而逝吧。也许这样,才能不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我曾经很快乐!那一切从未发生过。
本来呢,应该用“幻想”这个词。先申明一下,幻想是我的癖好,却从来没有如愿地实现过,常常期待地像山一样高,却失望地如坠入谷底。尽管被摔得粉碎,却还是一往无前地幻想。由此可见,我中“幻想”的毒极深。或许幻想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代名词,才会使我如此的游离和迷失。因此,我要摆脱幻想!在这里,我使用了畅想,很阳光很明亮的的词语。
虽然我详尽的列了不喜欢写日志的理由。但是,我还是写了。首先,我是新时代的青年,我不能连流行时髦的东西都不会,否则太不起国家了。第二,按照上述三个理由所说的,我也只能写些无关痛痒的文字了。尽管我是那么强烈的要逃离整天埋没在苦闷的文字堆里的生活,但始终被文字纠缠着。无奈,不是我选择了文字,而是文字选择了我,从一开始她就不离不弃。基于这点,我就权当是练笔吧!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开通QQ空间?我并不是随波逐流。我是那么迫切地希望能把用心、认真、较真重新找过来。QQ空间或许是我再一次用心和新生的开始。
我的4月彻底地荒废了。我被不满、不屑甚至怀恨的情绪包围着,在灿烂的阳光下虚无的活着。本对现实无畏的勇气和激情终于开始消磨掉了,手、键盘也萎靡不振了。生活总是如此,不曾有丝毫改变。依旧没有价值,依旧没有温暖的话语,只有挥动着的马鞭。那震耳的马鞭声在隆隆作响,由远及近,让人透不过气来直至奄奄一息。
我在奔跑,我多么渴望看到前方有波澜壮阔的大海,让我义无返顾地跳下去。可是我又很清楚地知道:每个地方都是围城,每个人都生活在围城里。所以,无论怎样挣扎,都没有结果。于是,开始沉沦,开始堕落……春风,应该是清新的、惬意的,可为什么它总象晚秋的风那样落寞和凄凉?
我预感到沉沦将会如烽火般蔓延,这种感觉越发强烈,我愈感到害怕。心底里一直有个声音在呐喊:不甘心,不甘心!
5月,我一定要振作起来! 为了做一条可以在大海里自由自在漂游的小鱼!
实际上,我是很不喜欢写日志的(这里特指日记本和纯个人日志的BOLG)。哪怕是盛为流行在日记本上记日记的中学年代。高中三年的日记充其量也是一本薄薄的本子,当中还被撕了很多页。
我总结了一下,不喜欢的理由有三:
一、文字的杀伤力。
好象是安妮宝贝说过:记日记不过是懦弱者的习惯,孤独者的自慰。这好象说到我的心坎上了。也只有在失意的时候我才会想到动笔,这是我仅能发泄的唯一出口。并且,我不会去再翻阅。只有无意翻看的时候,但感觉似乎是在阅读别人的故事,全然与自己无关,那里面充斥着哀伤、失落、自卑、无助、落寞、彷徨、孤独、凄凉,就象看悲情片一样,不禁让人黯然。回过神来,控制不住的悲伤立马涌现心头。我开始否定自己,这个是我吗?为什么我的生活没有阳光,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丝毫的生机?随之而来的便是质疑过去的生活是否真得那么毫无意义。所有曾经在日记本的情绪交织在一起……
那些不断从我的生命中进来,又出去的身影,无论是指间滑落还是扬长而去的,无论是拼凑的脸庞抑或是模糊破碎的轮廓,都如梦幻般一一浮现,字字句句清彻地在耳边回响。
或许,让一个人去回忆苦痛本身就是一种变相的残杀。残缺的影象片段远远不如完整记录的日记本来得暴戾,而日志似乎随时都会在我毫无意识地情况下突然现身,无情地让你看到了另一个自己是多么地失败和懦弱。
“12岁,不再是骄傲的公主,开始把连衣裙压入箱底,穿起了白色花边衬衫、红色背带裤,远离了父母。13岁起,一头长发在炎热的夏天使劲地纠结缠绕着,酸涩的味道充斥着只听得到蝉鸣和机械的风扇声的房间里。好安静,那些同伴们在干什么呢?他们肯定下河了,说不定是在捉蝉呢。听,父亲的脚步声,隐隐约约,可是又是那么地清晰。片刻的幸福被打断了……烈日下,站在二楼的阳台上,对自己说:跳下去吧。断臂断腿或许都没有像此刻这样痛苦。” 多年后再看到这样的文字怎能不酸楚,少年时光地压抑和孱弱历历在目。
二、日志的言不尽意
通常说来,日志是作者感情的真实流露,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也好,发泄也罢,但事实上往往是言不由衷的。文字并不能真实地表达想要表达的东西,脑子里流动的是这样,敲打出来的字却并非如此。这是由人的心理特质决定的,毕竟,人不能完全裸露自己,卑鄙和丑恶的心态只能放在心里。这在当今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的年代,又在具有强烈而又深厚的戒备心的中国人身上,表现更加明显。
如此,与其是文字的虚伪,倒不如追求内心的真实。
三、未来不关文字的事
不太回忆过去、却喜欢畅想未来。这是我的一个特征。于我来说,似乎美好只能是片刻的享受,不会永久的留住。所以我的过去只有悲伤。为了不想让悲伤成为现在和将来的羁绊和干扰,我拒绝回忆,不愿面对自己和那些人,那些事,让一切都化作一团青烟随风而逝吧。也许这样,才能不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我曾经很快乐!那一切从未发生过。
本来呢,应该用“幻想”这个词。先申明一下,幻想是我的癖好,却从来没有如愿地实现过,常常期待地像山一样高,却失望地如坠入谷底。尽管被摔得粉碎,却还是一往无前地幻想。由此可见,我中“幻想”的毒极深。或许幻想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代名词,才会使我如此的游离和迷失。因此,我要摆脱幻想!在这里,我使用了畅想,很阳光很明亮的的词语。
虽然我详尽的列了不喜欢写日志的理由。但是,我还是写了。首先,我是新时代的青年,我不能连流行时髦的东西都不会,否则太不起国家了。第二,按照上述三个理由所说的,我也只能写些无关痛痒的文字了。尽管我是那么强烈的要逃离整天埋没在苦闷的文字堆里的生活,但始终被文字纠缠着。无奈,不是我选择了文字,而是文字选择了我,从一开始她就不离不弃。基于这点,我就权当是练笔吧!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开通QQ空间?我并不是随波逐流。我是那么迫切地希望能把用心、认真、较真重新找过来。QQ空间或许是我再一次用心和新生的开始。
我的4月彻底地荒废了。我被不满、不屑甚至怀恨的情绪包围着,在灿烂的阳光下虚无的活着。本对现实无畏的勇气和激情终于开始消磨掉了,手、键盘也萎靡不振了。生活总是如此,不曾有丝毫改变。依旧没有价值,依旧没有温暖的话语,只有挥动着的马鞭。那震耳的马鞭声在隆隆作响,由远及近,让人透不过气来直至奄奄一息。
我在奔跑,我多么渴望看到前方有波澜壮阔的大海,让我义无返顾地跳下去。可是我又很清楚地知道:每个地方都是围城,每个人都生活在围城里。所以,无论怎样挣扎,都没有结果。于是,开始沉沦,开始堕落……春风,应该是清新的、惬意的,可为什么它总象晚秋的风那样落寞和凄凉?
我预感到沉沦将会如烽火般蔓延,这种感觉越发强烈,我愈感到害怕。心底里一直有个声音在呐喊:不甘心,不甘心!
5月,我一定要振作起来! 为了做一条可以在大海里自由自在漂游的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