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大,民族众多,由此而发展的起来的传统文化异彩纷呈,许多是中华文化里的瑰宝。可眼下有种观点,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丢失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被破坏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的处于濒危地步甚至灭绝了等等论调。现实情况中果真如此吗?当我们换位思考后,发现我国的传统文化该保护继承的都已经得到完美保护和继承,有一些看似丢失或者灭绝了,实际上是在传承中改造发展了。记载、改造和发展,这本身就是保护和传承的形式和手段--
□艾君/文
不知何年何月,中国传统文化已丢失、遭破坏,必须保护传承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许多文化名人、社会名流都投入到这场保护和传承的洪流中。呼吁抢救声、建言保护声、立法倡议声……此起彼伏。
如果我国的传统文化真的已丢失或者遭破坏,对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保护传承也是很有必要的,是一件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好事。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传统文化真的已丢失了吗?我们的传统文化真像有的学者呼吁的那样被破坏的可怕吗?我们的传统文化真像有些申请保护经费里讲得那样处于濒危地步吗?我们的传统文化也真像有的人讲得灭绝了吗?
当我们纵览反思一下,进一步探讨,换位思考后可以发现,我国的传统文化该保护的都已经得到保护,并非处在濒危境地。
中华之大,民族众多,由此而发展的起来的传统文化异彩纷呈,种类众多,许多是中华文化里的瑰宝。建国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事业的继承、发展、保护的还是很有成效的。在保护发展上,坚持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为指针,党和政府成立了许多领导性、指导性组织,把文化工作者的队伍建立起来了;科研教育活动也成果丰硕,许多大学已经设置相关的教学研究内容......这些为传统文化的发展保护起着组织、指导、发展、科研的作用。一些应该保留的内容都记录了下来。只要你留意,就会发现在书店、在旅游点、在互联网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图书、资料、照片比比皆是。这种记载下来的手段本身就是保护和传承。
可为何有人还是在呼吁保护呢?实际这种呼声是一种复兴、复古的保护观念和行为在作怪。对保护传承的理念的理解不一样,所追求的保护方法也就大相径庭。
以笔者之见,作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方式和手段最为科学有效的和切合社会发展实际的就是记载下来。利用文字、影像、缩景、绘画等形式去记载下来,就是科学的最为科学有效和切合实际的记载方法。
我国民族众多,地域之大,各地传统文化形式门类多,如果眉毛胡子都抓,什么都看成宝贝去呐喊去保护,那么我们的地球、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东西可就多了。现代社会人如果抱着传统文化留下的所有东西不放,5000多年了,我们活在世上也许就累死了。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传统文化形式的此消彼长也是发展的一种常态。社会的继承发展历来就是吸收精华、剔除糟粕,优胜劣汰,这样一种自然继承与发展的规律。如果把传统文化与百姓情感联系起来,自然一些人会留恋它、思索它、梦见它,也很正常。人嘛,恋旧是人的本性。
另外,有人呼吁和担心那些灭绝的传统文化门类和形式。实际上,当反思一下,换位思考后,则会发现一些有价值、对社会发展进步有启迪作用的传统文化精品看似灭绝了,恰恰相反,而是被发展传承了。在传承中加以发展了,这本身也是一种最为科学的保护方法。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决定,保护传统文化如果仅仅为保护继承而不去发展,那么把其作为历史记载、整理、存放就足够了。
时代不同了,科技发展了,以与时俱进的观点去看待一种传统文化,则会发现大多数的传统文化被延续和发展了。当我们的“活字印刷术”被计算机胶印所替代的时候,我们的印刷教科书在讲印刷术的发展史时,自然会讲到“活字印刷术”吧?那么“活字印刷术”这门我国传统文化中值得骄傲的“科技文化”是否是灭绝了还是继承并发展了呢?
实际上,当我们以此发展的保护观念去看待我国的许多传统文化的精品时,则发现那些精品大都已得到完美的保护、传承或者发展中保护了。
看看我们的“儒家学说”、“道家道教”、“中国佛教”、“诗歌词曲”、“文章骈赋”、“章回小说”、“书法篆刻”、“中国绘画”、“雕塑造像”、“传统音乐”、“古代舞蹈”、“古典戏曲”、“史官史学”、“书简典籍”、“中华武术”、“棋艺博戏”、“中医中药”、“建筑园林”、“古玩器皿”、“民俗”等等又有多少真正失传了呢?又有多少是灭绝了呢?又有多少是遭到破坏了呢?大多数不是被完美记载继承下来,就是随着科技和文化的需求被改造、完善和发展了。
要说,真正有破坏之说的也就是传统的“建筑园林”,但也不能说是灭绝性破坏。遭到破坏灭绝的也仅仅是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中的凤毛麟角,何况关于建筑园林的技法式样并没有失传,也都能找到记载资料,真正意义上的灭绝的几乎为零。
我国文化本身是多元文化长期融汇而形成为一体。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精华,有科学的,也有愚昧的;有进步的,也有落后的;有对现代化建设有启发指导意义的思想理论,也有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有约束、阻碍作用的。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上,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才会有目标可循、有标准可言,才会不至于走入愚昧、落后的传统文化中那些糟粕束缚之中。
日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文化正处在融合之中,我们做任何事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不能抱着传统观念不放陷入守旧的境地,也不能为了保护老祖宗留下的遗产而关门修炼。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于保护和传承的理解,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坚持与时俱进,正确理解好保护与转型、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树立的正确的传统文化发展保护观,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负责的态度。(艾君/文,2007年5月7日于天为堂)
注:如转载,请给予署名或与笔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