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是散文的第一生命——序散文集《漂泊的女人》


                    
                      真诚是散文的第一生命
                 ——序散文集《飘泊的女人》

                    刘湘如

   袁平送来了她的一摞作品,她要出版集子了。这不禁使我的记忆回到了多年前。那时我在某个地区的机关里任创作组长,有一天,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从遥远的乡村里走来,她显得质朴,纯厚,还有些腼腆,却在轻灵中透露出一种烂漫和灵气。言谈中我感到她具有不同于一般女孩子的智慧和聪颖。果然,她把包裹打开时,我才发现那里面珍藏着的是她在默默中写出的大量作品,主要的门类是散文。鲁迅说“悔其少作”,我当时感觉那些东西还显得稚嫩,准确说是她的习作吧。那些散文、诗歌还有故事之类还不能算成熟的作品,但具备着文学作品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真诚,真实,和真情。我历来认为,文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真”字,要写得自然,平易,亲切,深入浅出,中心就是离不开一个真字。只有是真情,真感,真实,真诚,真文,才能感染人,特别是对于散文而言,有了这些特点才能称为好的散文。我曾经在一次散文讨论会议上阐述四个字,叫“意真词朴”,“意真”是要有真实感人的意境,包括情境、语境,这不是虚情假意能够作到的。“词朴”当然需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所谓抱朴怀玉,大巧若拙,是十分难以做到的,靠一些花里胡哨的语言,一些华丽的辞藻,一些艳丽的描写,是永远不会写出好的散文的。我们常说这个人是大手笔,往往就是说他的语言功底,“朴”实际上就是一种“真”,从广义上讲,任何形式的文学都要求“真”,尤其是对于散文来说,它往往直接表达作者的所感所思所爱所憎所歌所骂,就特别需要真,不敢直书胸臆,有所顾忌,有所私心,故作矫饰的人,不可能写出好的散文来。当年公刘先生曾在一篇《月牙泉和伪散文》的文章中提出:“没有真情实感的,矫揉造作的,闭门造车的,与群众的心事背道而驰的所谓散文,不正该叫做伪散文么?”

   此外她的文笔也颇为清新,自然,笔端上流露着作者自己的语言特色,这些也是我对于文学作品一贯的认识,没有语言功底或语言特色的作品不能算是好的作品。袁平当时的文章显然在结构上还显得有些粗糙,但她具备着文章所应该具备的重要的因素,这是十分难得的。这就像一个虽然有缺陷的婴孩并没有智障一样,她不料那一天会长大成人的,甚至在客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能够改变自己的缺陷,让自己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不料生活改变一切也改变着人的一切命运。在以后的日子里,袁平写的越来越少了,不是因为袁平的懒惰,而是因为生活对于她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袁平先是从学校毕业后去一家建筑企业,接着结婚生子,如果说这些并不能影响她对于文学的热爱,那么接着的打击对于她就太大了些,她遭遇了一些生活变故,最大的变故是遭遇了爱情和婚姻的彻底的失败,这种失败对于一般人也许并没有什么,但对于袁平太重要了,因为我知道她是个视爱情如同生命的人,别人背离了她,是她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在我的印象中,袁平从那以后好像萎靡了好一阵子。她不仅没有心思再搞创作,有一阵子甚至有悲观厌世的情绪。

   后来联系少了。我听说她下海经商了。这大概是她从婚姻的阴影里跳出来的最好的办法。据说她经商也颇为成功,有时候我的一些学生来看我,常常会不经意提到了她,说到她现在“混”的还不错,我也会为她而感到高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着的爱好和追求。袁平也是这样,她在《漂泊的女人》自序中写道:“人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都有自己心中喜欢的归宿。也许,这种灵魂的漂泊就是我心中喜欢的归宿。”她的漂泊其实是心灵的漂泊,有时候感慨颇多,并不孤独,她在一首叫《雨中》的诗里表白了这种心迹:“雨中/一个撑伞的人/迎面走来/为我遮挡了瞬间的大雨/雨小了/撑伞的人从我面前渐行渐远/留下的伞也被风吹走/无影无踪/风雨中孤独的女人仍在远行……”其实,袁平即便是在自己当老板时也是低调的,她并没有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没有忘记文学,这本《漂泊的女人》就是见证。她在《人生的路轻松走过》中这样说:“人生一辈子,一切在人生的路上,你拥有的越多,旅途中包袱就越重。都只能顺其自然,能拥有什么,是强求不来的,真是命中有的终究有,命中无的莫强求。不要为失去的而苦恼,要知足常乐。也不要为得到的兴奋,你拥有的也是你命中该有的。”袁平虽然称自己为漂泊的女人,她的内心世界显然是丰富多彩的,她有自己的信心,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希望,有自己的爱好,更多的是有自己的一颗平常的心。她说:“现在的人都很浮躁,都喜欢做一些表面的东西,喜欢花天酒地,喜欢让人奉承,喜欢众星捧月……总之大家都喜欢表面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可是我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我喜欢静静的读一些书,晚上在电脑上倾诉自己的心里话,和夏工、孙工这样的朋友聊聊天,也觉得很快乐。”(《苦中取乐》)袁平这种感情是真实的,她在多年的独自奋斗和挣扎中,界定了自己的对于生活的态度,这态度是乐观的,是可以利己利他的,是可以对于生活的一切说出真正感受的,它们有时侯甚至是十分美好的,她描摹了这样的生活:“……逮鱼的工人陆续都凯旋而归。人们在宿舍门口忙碌着,有的杀鱼,有的烧鱼。清蒸鱼,红烧鱼、清炖鱼、油炸小鱼、鱼烧豆腐,中午个个班组都是鱼宴,整个宿舍区飘着鱼香。我们小食堂吃的是红烧鱼块。下雨不干活,大家少不了要喝酒。有嘴谗的管理人员,到各个班组去“化缘”,将各种烧法的鱼搞来满满一桌。大家喝着酒,吃着鱼,那快乐的情景和节日一样。我不喝酒,出门到各班组看了看,工人们都光着脖子在吃着、吆喝着,喝着,大家都很开心,也很兴奋。看着大伙高兴的样子,我想,也许花钱从市场买来的鱼大家吃的都可能没有这样香。只有自己欢乐中逮来的鱼,在这样人多的氛围中就着酒吃,才这样开心,这样快乐。”这是充满情趣的生活啊!袁平虽然经历了很多,但是她没有让自己懈怠和松垮下来,她活出了自己的生活韵味,这样的方式是堪为难得的。

    袁平把这本书的内容分为散文,小品,随笔,心得,札记,但我认为这些都是散文,而且是些有真情实感的散文。实际上除小说诗歌戏剧之外的东西都应该叫散文。散文是最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怀的。中国是散文传统深厚的国度,现在很多人都在写散文,都以为写散文很容易,其实散文很难写,没有真情真感不可能写出好散文,我一直反对那些无病呻吟、言空无物、矫揉造作、装腔作势的所谓散文,那其实是一些伪散文,那些毫无真情实感,靠卖弄一些小聪明、小感受、小情调、小花招、小趣味、小经验等的东西,可以称为散文中的糟粕,现在各种小报上这种东西几乎泛滥成灾,它的出现与我们时代的文化心态浮躁的毛病有关,由于各种各样的小报小刊不断的需要,于是就有铺天盖地的人写起了铺天盖地的散文,有人以为散文人人可以写上一点,当经理当名人都好容易,当作家就更容易了,很多人都在写,写的似是而非。曾经有评论家说这是女作者的过,称之为“小女子散文”也叫“小散文”,诸如《我的猫咪》、《我家阳台的花开了》、《初为人妻的感觉》、《老公今天不在家》……等等,读起来酸不溜秋,虚虚滂滂,让人腻的慌,还有人把这类散文比喻为小女人嗑瓜子,一路上边走边嗑去,把瓜子壳儿扔了一地,未给人带来任何好处,只留下了对于环境文明的污染,具体来说是对于社会和文学的污染。当然如果说“小散文”就是女作者写的也有失公允,男作者写出的“小散文”也很多。应该说只是少数女作者喜欢写“小散文”。其实女作家超过男作家的大有人在。女作者比男作者有才气的也大有人在。

    总之“小散文”是让人讨厌的。酸和假是这类“小散文”的共同特点!

    我曾经说过:没有经历的人最好不要去搞创作,所谓坎坷出文学愤怒出诗人都是这个道理。无病呻吟的东西这几年我见的多了,鱼龙混杂的文坛现象更是让人们眼花缭乱,一些玩小聪明的人瞥见了当今浮躁社会的奥妙,写了一点东西或者卖了几本畅销书就到处颐指气使不可一世,甚至到处做广告到处作报告出入各种媒体,把自己打扮成了不起的人物,我以为这很无聊!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像袁平这样的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自己的爱好,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自己可以聊以自慰而写作的人。写作的目的是对于生活的纪录,耕耘的目的让自己得到欣慰,于别人可以分享喜怒哀乐,于自己可以赏心悦目。袁平并没有什么重要的文学头衔,但她写的是自己的东西,不故弄玄虚也不装腔作势,记事生动而富有情趣,文字中流露的是自己的情感和自己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认识,她笔下纪录的生活气息也很浓厚,且行文流畅,别具一格,这是十分难得的。我希望任何人不要对于她的作品有所诟病。她的这本《漂泊的女人》,是值得我们一读并为她庆贺的!

   是为序。-

                         2007年2月28日于上海十步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