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几个重要的词汇解读
第一个词汇:中医
在自己的印象里,中医一词一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简称。可以说这一观点,也不会是只愚愚一人所有。直到看了《生命的终极之门》,才知中医还可以解释成“中介医学”,因为其认为人是一个生命的共生体。中医就是架在人的藏象生命与生理生命或言是架在神与形之间的调节工具。这一解说,开创了对中医的第二种说法。
当然,有第二,就会有第三、第四……种说法出来。这道也是开拓了思路,不过,自己还是不敢苟同这一说法。
愚认为:治疗分上、中、下三策,上策治未病,这就相当于现在正在兴起的预防医学;中策治已病,就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中医,在初现病症时,用针疚、草药或打针、吃药治之等;下策治末病,到病得下病危了,如诊断出癌症,就要用化疗、手术治疗,真正体现了“救死扶伤”的医生使命。可往往又是“亡羊补牢”啊!
《黄帝内经》通篇都在说治疗的上策,一直在强调“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并且还从反面论述若生病才治,就如“临时抱佛脚”,“临阵磨刀”。《黄帝内经》上是这样说的“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以,《黄帝内经》是一本讲治疗上策的书:“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
一个真正的医生应是以上策为主,中策为辅,最好不用下策,因为到下策用时,病人多及及可危了。送进医院是死马当着活马医,尽人事而听天命了。上策诊病观气血,中策诊病候脉相,下策诊病量血压。上策治病治皮毛,中策治病治肌肤经脉,下策治病治六腑五脏。《黄帝内经》云:“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那为什么现在用上策治疗的少之又少,以中策治疗的也渐渐式微,而大行其道的是以下策治疗的方式方法,而且还在不断发展着。这里有一个经济学的问题。有一个统计可能会说明一些问题。一般来说,保健花一元钱,治疗花八元,急救要花一百元。这是一个1:8:100关系。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说,当然在进入急救状态后,医院的效益才更好。但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说,往往是一元钱的保健不做,因为没有病,八元钱的治疗也不想花,因为自己的身体可以挺过去;哈哈,直到变成末病了,才被家人抬进医院,去花那多少个百元可能只是在尽人事的破费。
当然,善用上策治病的医生,我们就称其为上医;善用中策治病的医生,也就称其为中医;自然,那善用下策治病的医生,就称其为下医了。所以,中医,其实是指那些善用中策治病的医生。
《黄帝内经》通篇都在说,保健养生比生病治疗更重要更根本更能让人健康长寿。“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我们不可能把自己的健康交给其他的人,因为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身体里正在发生的变化。生病了,你一定要去看医生,看中医,看下医都是必需的。但自己在没有生病的时候,一定要象常常给自己的汽车做保养一样,对自己的健康身体做做保养,自己要做自己健康身体的上医。所以,一定要好好地研读研读《黄帝内经》。因为,黄帝内经就是一本让每个人都能通过自我学习修练的健康长寿的养生宝典。
一家之言,可以争论,但一定不要舞起大棒一棒打死。因为,很有可能在把一盆脏水倒掉时,也把盆中的新生儿也泼出去了。
第二个词汇:藏象(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