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建紫禁城


 
                    黄希明

  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最辉煌的篇章。在古代中国,皇帝制度曾长期延续。宫殿作为皇帝权威的象征,一直是古代社会中最重要的建筑。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殚精竭虑,不惜动用全国的物力财力,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术进行宫殿建造,使之出现一个又一个建筑奇迹。

  西汉初年,丞相萧何为汉高祖刘邦造未央宫。刘邦见宫殿造得异常奢华,便对萧何大为光火,觉得在战乱期间实在没有必要。萧何解释,不把宫殿造得高大壮丽就无法增加天子的威严,刘邦明白了萧何的用意才转怒为喜。未央宫落成后,刘邦赐宴群臣,众人被宫殿的气势所震慑。刘邦也第一次尝到做天子的尊贵,并为此高兴而感叹。

  然而不幸的是,每逢改朝换代、新旧王朝交替之际,新上台的统治者总要毁坏旧王朝的宫殿,而另建新的皇宫。据说这样做可以镇压旧王朝的王气,以防止其死灰复燃、东山再起。这也从反面印证了宫殿建筑在显示和象征皇权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种大规模的破坏,使众多的建筑奇迹毁于一旦,因而我们无以得见明清以前的宫殿建筑。但另一方面,每一次大规模的毁建,都是一次宫殿建筑在走向成熟过程中的脱胎换骨。宫殿建筑的艺术与技术就是在这种不断扬弃的过程中发展进步的。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洪武三年(1370年),分封诸子为藩王,皇四子朱棣封为燕王。朱元璋去世后,因皇太子早逝,皇太孙朱允火文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夺取皇位,改年号永乐,升北平为北京。鉴于北京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又是朱棣发迹之地,故蓄意迁都北京。称帝后的三年间,从政治、军事、经济上大大加强了北京的战略地位。

  永乐四年(1406年),明令次年营建北京宫室,选派大臣宋礼、陈王圭等分赴湖广、四川、浙江、江西、山西以及山东各地,采伐木材、烧造砖瓦,并征调各种工匠和各地军民,限期次年五月赴北京听役。筹工备料,大兴土木,历时十四五年之久,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梦寐以求的帝京建设终于实现。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作为京师,南京则处于陪都地位。清代继续建都于此,经历明清两代的修饰增崇,使北京成驰名宇内的大都会。

  如何处理好宫城与都城的关系,把城市和宫殿结合起来统一规划,使两者相辅相成,以创造出恢宏的气势,突出宫殿的重要性,一直是我国古代城市和宫殿规划的重点。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至明清已日臻成熟。明清北京紫禁城宫殿就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实现了城市与宫殿的完美结合。以一条中轴线作为全城的骨干,宫殿及其他重要建筑沿轴线布置。宫殿以城市为依托,城市以宫殿为高潮。二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达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