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优秀品质究竟在哪儿?


 

中华民族,尊重客观

 

研究客观、尊重客观而不是神化客观,是中华民族、文明、国学的品质。为此,伟大的中华始祖,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对包括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在内的各种客观规律的揭示。揭示客观规律而非限于对客观现象的解释,乃中华文化的精粹,更是国学与西学的本质区别。其中,有本“天书”叫《易经》的,笔者不能不提。相传我们祖先伏羲画八卦而文王演周易。“乾三连”代表天;“坤六断”代表地;“离中虚”代表火;“坎中满”代表为水;“巽下虚”代表为风;“艮上满”代表为山;“震下满”代表为雷;“兑上虚”代表为泽。

《易经》究竟是一本什么书?笔者为何把它称谓“天书”?第一,它只有图形而没有文字说明;第二,其研究对象系宇宙、阴阳五行关系,意在揭示其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即规律而非为了解释而解释;第三,通过“象、数、理、占”四个步骤,达到揭示客观规律,科学判断未来的目的;第四,根据对事物存在与运动状态和发展与转化趋势而“行”。

所谓“象”,可理解为“现象”;所谓“数”,可理解为“数学关系”或“逻辑关系”;所谓“理”,可理解为“客观规律”或“事物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即“规律的存在与运动原理”;所谓“占”,用数学上的话说,就是“通过已知来求未知”。杨振宁教授把“占”,概括为“推理”。当然,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而判断未来等。

换言之,我们的祖先在做事之前先确定目标,或者说始终是把目标放在“第一位”。再换言之,祖先们从来就不做暂时无法把目标确定下来的事情。而有了规律、目标之后,人们行动起来才有方向感、动力源,而且又不至于由于迷失了方向而犯错误,并且一定能够获得最大的“原价值(事物本身固有的价值属性)”。目标、价值何者也?难道非管理之本质追求?

 

中华文化,崇拜规律

 

春秋战国时期,先哲们为揭示规律,产生了“诸子百家”和他们的各种学说。其中,有两位哲学家、思想家不能不提,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孔子认为,万物之所以会存在并发展,根本原因,是由于它们始终处于“中庸状态”——不偏不易。后人概括为“中庸之道”。

老子与孔子学说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仅讲“中庸”——体现为存在、和谐,而且也讲“对立”、“统一”、“转化”。而从这一点上看,老子哲学更加全面,可以说已富有现代哲学意义上的“对立统一”之辩证法思想了。不过,有一点还可以肯定,那就是,不管是孔子还是老子,他们都不信鬼神,否则也就不会有“中庸”、“对立”、“统一”、“转化”之范畴了。

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祖先或者说我们的国学,普遍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本质特征。然而,西方哲学却与之相反,当他们解释不了客观现象的存在时,便纷纷去求教于上帝、耶酥、基督去了。甚至包括伟大的物理学家,“万有引力场”的发现者牛顿,当他解释不了来自宇宙、天体、巨大的“切线力”的时候,不是从研究对象出发,而去求教于上帝了。

就是到了晚年,他还固执地认为:“只有上帝才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而我们的祖先老子又是怎样认识世界的呢?他认为“有物混澄,先天地生”。意思是说,“有一种混沌不澄的气状物质,在天和地还没有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请问,这是什么思想?难道不是现代“天体物理学”关于“宇宙大爆炸”的雏形?难道不是中华民族尊重客观,自强不息的品质?

笔者以为,正是由于我中华民族具有上述优良品质,所以在中国古代,才有那么多的发现、发明与创造,并使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主之林,经久不衰,而且还是唯一能够把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文明传承至今,发扬广大的、伟大的民族!另外,中华民族还有一个优秀的品质,那就是能够坚持真理,反对错误;并且终不排斥外来文明,即能“西学中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