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中的媒体关系


危机管理中的媒体关系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也是一样,任何危机事件都有可能发生。

企业危机的种类危机很多,记者为了追求新闻的轰动性会对企业进行曝光;监督部门的检查会让企业陷入危机;对消费者的投诉没有妥善处置,企业会面临危机;对一些不利的谣传不去处理,企业也会陷入危机;市场上出现自己品牌的假货又是一种危机;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也潜伏着种种危机……可以说“企业时刻面临危机”。

企业的危机处理是一种应急性的公共关系,当意外事件发生的时候,作为组织的企业一方陷入困境,其所面临的压力也就处于极限状态,于是,企业的公共关系也就处于应急状态。作为公共关系的危机,它的主要特征是形象危机、信誉危机,这两种危机的合力也就表现为舆论危机。

企业与媒体的关系应是密切、长期和稳定的合作关系,一定要注重日常沟通、关系维护。出现危机时才临急抱佛脚,想到去找媒体是不可取的。但在企业正常运行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由于危机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严重的危害性与新闻价值的新鲜性、突发性及公益性相吻合,危机受到舆论的普遍关注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夸张一点说,一旦危机发生,最兴奋的恐怕就是媒体与记者了。关注危机、报道危机是媒体与记者的天职。国内新闻舆论尤喜欢对企业进行曝光,而国内的消费者对曝光信息又相当敏感,对产品特别是对国货质量呈现相当脆弱的信心。所以在企业面临危机时,媒体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特殊。

对于危机管理,任何企业都不能掉以轻心。

现实中,许多著名企业都曾面对“为什么会有负面报道”的烦恼;

而新锐企业的烦恼却常是“为什么只有负面报道”。

如果你是一家知名企业,你更要随时要提高警惕。知名度是把双轫剑,知名度越高,企业形象商业信誉等无形资产遭遇挑战和质疑的风险就越大,一旦出麻烦,便是坏事传千里。越知名,企业形象商业信誉等无形资产越脆弱,就越应注意制定应急措施,以在危机真正出现时能够以较小的代价度过难关;即使你是一家不知名的小企业,你也要认识到,在新的媒体环境中,不管公司的规模有多小,都无处可藏。一家主流媒体刊登了不利的消息,会在一夜之间,让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公司变得举国上下恶名远扬。

 

国内企业处理危机时的误区

       

中国的许多企业往往把与大众传媒的关系简单化,对于由于大众传媒曝光而带来的危机。

首先想到的是以势压人,妄图操控媒体

继而便想到与媒体打官司,孰不知媒体是最不怕打官司的。而且在打官司的过程中,不利于企业的信息元素会得到进一步的扩散。即使企业赢了官司,也得不偿失。

还有很多企业面对危机时,采取鸵鸟政策,回避媒体。

当危机发生时,许多企业及其领导由于平常不善于同媒体打交道或是以前吃过媒体的亏,危机来临时手足无措,对媒体躲还来不及,那里还愿意与媒体沟通。往往是企业领导层纷纷放,企业员工对记者的电话问讯统统是无可奉告,而老总的去向则是——“去国外考察了。这种一问三不知的回答更引起了媒体的兴趣。

无可奉告是最愚蠢的处理方式

面对记者的追问,企业如果以无可奉告来搪塞,使媒体无法从企业获得信息,媒体便会从目击者或受害者那里获得信息,这样的信息必然是负面的。

企业不用自己的故事来填满这个真空,记者们就会拿他们的版本来填充。而且如果事实真相不得而知的话,真空中就充斥着各种猜想,这就使公司处于不利的被动防御地位。沟通的一条主要原则便是让报道者们第一次就得到正确消息,而不是出错后再修改——那时候成千上万的人已根据误导作出了反应。

危机是躲不过的,信息世界不可能有信息真空,越躲危机越大。对外封闭不但会失去公众支持,而且容易引起公众争论。企业不出来发布正确的消息,那么人们就会用想像来填满所有的疑问,流言蜚语很快就会填满企业留下的信息真空。本来危机爆发后,各种传闻不胫而走,各种猜疑顿时产生,舆论哗然。大部分的“知情者”往往只知道事件的某一个侧面,或是某一阶段,或是从某一个角度来推断事件的经过,或是只了解事件的某一个细节,他们的传闻不可能全面,也决非真正的“真实”,而且在传播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信息的扭曲失真,造成舆论的混乱。不知情者听到一点传闻,必然就产生一些不正当的猜疑。"三人成虎"。谣言听多了也就成了真理。这样势必给危机事件雪上加霜,处理起来困难重重。,

当危机发生时,如果当事人或者企业什么都不说,那么记者们会用猜测来完成他的报道,因为这是他的生计。而公众对事件的看法主要依赖于媒体,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公关传播工作,不正确的报道只会让事情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下去。

   

 

危机管理中如何处理运用好与媒体的关系

 

 

一、做好与媒体的日常沟通。

 

虽然对企业而言,危机每时每刻都有发生的可能,但除去不可抗力的因素,危机往往是有征兆的。故此企业要设立危机预警系统,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制订好应变的计划。

 

1注意消费者信息的反馈。

 

要善待消费者的投诉,哪怕是轻微不满之类微弱的市场信号机制,也要注意收集处理、反馈,迅速隔离危机,查明事件原因,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把危机的起源与市场、大众隔离,在企业内部把问题消化掉。避免传媒曝光,将危机化解于萌芽中。

 

2、注意媒体上与企业有关的信息,认真收集分析。

 

企业对媒体要实行日常监测,不光要随时监测自身企业的负面报道,更要善于从业界动态中了解到我们客户的需求变化,以及客户们对整体行业的态度,也要了解竞争对手的动向,从中洞悉其中的蛛丝马迹,做到防患于未然。

例如国外的反倾销指控给一些中国企业带来了危机,实际上这种危机往往经历了一个酝酿的过程。国外一般情况下如对某国某一产品进行倾销指控,往往会先在媒体上大造舆论,如公布倾销产品对企业的危害,发表“受害”企业的声明,展示“受害”企业的困境等等。如果行业协会、企业的驻外机构能够保持灵敏的嗅觉,就可以察觉出蛛丝马迹,及时通知国内企业采取防范措施。这时企业可以通过放慢出口速度、提高出口价格等手段打下“预防针”,因为一般反倾销认定的出口价格是以前三个月为准,这样就可以尽可能降低被指控的风险。

 

3、注意及时发布企业信息,避免媒体的误解与猜测而引发不必要的危机。

 

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处理企业危机的机构及人员,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高层离职、诉讼、媒体负面报道都做出应急计划和准备,一旦出现问题,迅速向传媒发布企业的正面信息,掌握危机处理的主动权。

 

4、建立与媒体沟通的日常通路,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积累友情。

 

当今各类信息海量增加,光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收集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媒体处在信息接触的第一线,记者对于各类信息的反应自有其特殊的敏感性,如果许多媒体及记者是你的朋友,他们会将许多你不知道或忽视的信息及时通报。

另一方面,企业的高层领导经常陪同媒体记者参观研发中心、生产中心,而且在一个大的营销举措出台前,邀请并倾听部分媒体记者意见,诚恳问计。会加强企业在媒体心目中的公信力,一旦有不利消息或谣言产生,媒体会事先向你核实消息。

对于不可避免的危机,媒体往往能最先了解,如消费者投诉到媒体或匿名揭发到媒体的内幕消息。中国人最讲人情,与媒体的良好关系会使你在危机来临之前,提前得到第一手信息,赢得准备应对危机的宝贵时间;媒体事先对企业良好的印象,会使媒体即使在严重的危机中,潜意识里对你的信心与信任尤存。曾是朋友的记者,或多或少的会笔下留情,大喊小帮忙。另一方面,通过及时沟通,让一些记者为企业做一些正面报道,在媒体中形成一个探讨性质的环境,冲淡危机形成的深重压力。在一片对你的讨伐声,这种声音,显得尤为可贵

对于国内企业而言,一是可设立专门的新闻中心,或委托咨询公司公关部门,与媒体和行业以及政府有关部门保护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危机来临之前,能够预先得知;二是可以设立专门的企业发言人,与外界尤其是媒体与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

 

二、如何面对大众传媒带来的危机:

 

首先,反应必须迅速敏捷,及时通过媒体表明企业对危机的正面态度。

 

在第一时间里介入危机,表明企业认真对待危机的态度,确保企业对危机事件的立场在第一次媒体报道中得到正确描述,同时尽可能地争取媒体甚至是政府部门的声音,帮助自己说话。如事态严重(如出现损害消费者生命财产,甚至出现命案等毁灭性危机时),企业在誓言“将一定查明事实真相,追究责任,不惜一切代价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大众负责的基础上”,抓住中国大众传媒不敢太过份地刊登负面新闻的心理与知情传媒进行公关,希望传媒站在保护民族品牌、民族企业的角度考虑事情,弄清来龙去脉后再把真相公诸于世。如要报道,也请本着事实求事的原则,不要在媒体上措词激烈、煽动,过份渲染,避免事态的无谓扩大。

要及时主动地弥补顾客的实际利益和心理利益,并建立起关心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积极形象,重塑消费者对企业的信心。

应向有关部门说明原委,争取理解和同情,注意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如企业最高领导人、行业协会、政府等,利用他们所具有的权威性消除影响。还要从正面阐述真相,并在必要的情况下适时对公众作出必要的承诺。

与新闻媒体部门取得联系,积极做好工作,不能让事态再扩大和蔓延,并争取新闻媒体部门同公司将事件圆满解决,就这一事件的原委向消费者作一诠释。最好的方式是公司的高层领导应主动邀请各媒体的记者举行恳谈会,再次诚恳地通过媒体向社会大众解释、致歉,保证以后不会再发生类似事件。事先,针对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分析其中所有记者可能提出的问题,提炼成题库,事先演练好,在恳谈会上有理有据的应答。对于以前媒体的不实甚至是夸张的报道,一律不予以严词驳斥,只是解释。

与此同时,应通过广告、新闻报道强势出击全力重塑公司的形象。在市场空档期间应迅速推出新包装产品,借机大作宣传,重整旗鼓,也避免了市场的萎缩和被竞争对手乘虚而入,一举两得。

 

其次,保持冷静,判明情况,内部统一协调

 

当危机发生后,负责人首先要保持冷静,尽快全面了解事件的经过,判明有关情况。如果负责人员没有冷静的头脑,不能镇定自若,企业职工定会产生更大的心理动荡和情绪波动,他们便会茫然失措。军心涣散,大局不定,将会给危机的处理带来更大的障碍,使事态进一步复杂化。同时成立由企业主管直接领导,危机公关专家参与的危机处理小组,调查情况、对危机的影响作评估,以制定相应计划控制事态的发展,集中收集、控制、发布信息。危机处理小组是危机管理的最高决策及执行机构,要制定危机处理的原则,明确企业所有员工对待危机的态度,危机面前,所有人当前都须以企业利益为重,同时也要让员工知道企业也会为员工负责。在保持“政局稳定”的情况下,尽快地查明事情的真相,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确立处理对策,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

 

第三,保持信息开放及密切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及时报道,实言相告,争取主动。

 

尽快找出与大众有效的沟通办法,是解决危机的关键。为防止企业信息发布不及时全面,造成传闻与谣言四处散播的不利局面,公关部门应采取开放的手段,积极主动地配合媒体工作,真实、客观、及时地提供给他们所需的信息,保证企业与大众之间信息传播的及时畅通,增加事件透明度媒体一旦为企业起到传声筒的作用,就可以引导公众,通过扩大企业正面信息量的方法来防止歧义产生,让外界更了解内部情况,消除对企业相关问题的猜疑,争取主动。

危机公关小组要明确哪些话是可以说的,哪些话是不能说的,要充分集合公司各个方面的资源,在公司内部与外界之间做好沟通的桥梁。在这一阶段,需要有专人24小时监控媒体与舆论的发展情况,并随时根据新的状况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个阶段的工作一定要细心全面,要让新闻发布机构或公关经理始终能得到最新的信息以及公司为了控制危机而正在采取的措施。新闻发布机构要与组织的高级主管不断沟通,并运用专业知识来判断和决定哪些信息可以传播给媒体,以及应该怎样进行传播。对外新闻发布办公室应实行24小时工作制,新闻办公室晚上应该留人值班,以处理媒体晚上打来的电话。防止危机中传播失误所造成的真空。在这一阶段,需要有专人24小时监控媒体与舆论的发展情况,并随时根据新的状况发出自己的声音。

 

第四、注意措辞,统一口径。

 

由于企业的公关部门处理突发事件,总是面对公众舆论,面对新闻机构,因此,对于公关人员来说,事关全局,影响甚大,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就要求公关人员一方面发表讲话,披露有关情况时要注意措辞,切忌随便谈论事件的有关情况。另一方面,要注意统一口径,以免有些人从公关人员的言辞差异中找疑点,捕风捉影,乱加猜测。同时,公关人员统一口径,能给公众留下他们是团结战斗的整体,企业领导人有能力、有决心、有诚意处理好这一突发事件的良好印象

企业应指定相对统一的发言人,向外界定期发布信息,发布确切的时间表显示进展情况、处理状况等。危机管理专家要紧急培训指导发言人的工作,发布企业信息时要掌握分寸,态度坦诚,但尽量避免重复危机事件本身,以防公众只获取信息中的负面片段而强化对所谓危机的信任。

有一个经典案例,出自尼克松在“水门事件”中的辩解。

当时尼克松在演说时为了澄清自己在水门事件中的清白,说了这样一句话: not a crank(我不是一个恶棍),这句话在美国公众心目中造成极不好的印象,因为在这句话里,恶棍这个词是关键词,人们会记住这个词并把它和尼克松联系起来,忽略掉否定词not

因此,我们要强调:不要把一个负面的词和自己联系起来,再加上一个否定的词为自己辩解。

 

第五、消除危机、维护形象:

 

企业在纠正错误后,应以全新的姿态重入市场,开展由媒体、消费者代表和技术监督部分共同参与的亲身考证生产质量确有保障的公关活动,如参观生产厂间的现场情况,并通过媒体广为传播,重塑消费者的信心。

此时的危机公关已到了消除影响的阶段,犹如地震、 洪灾之后的防疫工作,更是半点马虎不得。需要利用一切手段来向公众阐述事件的真相,媒体来为你平反昭雪、恢复名誉,重新树立品牌形象,通过广告树立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

在这期间采取措施应对个别市场一一进行整顿。尽快推出新包装并向消费者指出“认明新包装”。更可以举行“旧装换新装”活动,让消费者积极参与以旧换新的工作。

总之,采取侧面消毒方式,“自己打自己”而保住原有市场,既消除消费者的顾虑,又为品牌形象注入新的血液保持生生不息的品牌活力。

最后我们仍需强调企业要与与媒体积极配合,密切沟通,对于危机的解决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这种沟通与配合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良好的媒体关系也必须注意平时的积累,要经常不断地与媒体保持联系,尊重、支持他们的工作,邀请他们参加企业的重大活动,使媒体对企业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危机到来时,这种功底才会发挥更好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