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文化(2)


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文化(二)

 

中国式“孝”远超越“爱”

 

数年前的一件小事,却使我至今仍难以释怀。

 

当时,我刚从纽约到深圳,给一家公司做管理培训。那天下午,我坐在小车内,在从酒店前往公司总部的路上,却觉得阵阵倦意绵绵袭来,这是时差反应的缘故——中国与美国东岸时间,正好相差十二个小时。在临讲课前若是这样,实在不是很妙。恰巧途经一家面包店,便让司机稍作停留,我要进去买杯浓咖啡提神。

 

正在付帐时,听到店门口有人问话:“请问你们有没有一元钱的面包?”

 

应声侧颜去,只见有一中年妇人,怯生生地站在那里,向营业员问话。她肤色黝黑,衣着陈旧,背上背着一个婴儿,手里还牵着一个七、八岁的小孩。看起风尘仆仆,像是个农家妇人。

 

“小孩想吃个面包,”她又像是解释,又像是自言自语地说。

 

“一元的就只有那一种了,”营业员爱理不理,随手指着货架上那一堆显然是卖剩下的、样子已压得变了型的面包。

 

那妇人谨小慎微地,拿出几个硬币,付了钱,拿了一个面包,塞给了那个牵着的小孩。

 

就在那瞬间,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想,这也许是她最后一元钱,可她为儿子花费却是毫不吝惜,这就是中国的母亲。——我也想到了我的母亲。我出生在中国,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在那世道艰辛的岁月里,我母亲也同样是无私忘我地奉献,挣扎着把我们四个兄弟姐妹拉扯大……

 

许久之后,我才从感触万千的记忆中惊醒,抓了一个食品袋,各式面包都装了几个,付完钱,赶到门外,可那妇人与她的孩子已隐没在街角的人群中了。我站在那里,为这偶遇无限惆怅……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性使然,古今中外皆是如此。这甚至是动物的本能,所以才有“虎毒不食子”的说法。可我觉得,很多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和投入,可谓是登峰造极了。今天,有些家庭并不宽裕,为人父母的,自己节衣缩食,却把家中的全部积蓄都用于子女的教育。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父母为了自己后代,所做的事情、愿作出的牺牲、可达到的境地,在西方是罕见的。

 

西方家庭关系的基础是爱,以及法律上的责任。父母只有把孩子瞻养到十八岁的法律义务,此后孩子则往往要搬出去独立生活,若仍要继续住家里,那可要交房租了。然而,父母年老后,孩子也没有瞻养的义务,他们也不会与子女住一起——不管是真实意愿还是舆论的压力,父母都怕成为自己子女的负担。

 

西方文化以“爱”来主导人与人的交往,也以“爱”来体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爱”之外,尚有“孝”的观念。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为他们付出和牺牲过,子女们也就要行“孝道”。

 

中国历史上有“二十四孝”,有些典故确是极端了,惹得鲁迅还特地写了篇杂文《二十四孝》,对“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等这样的典故嘻笑怒骂,狠狠地挖苦了一番。当然,他说的并不是全无道理,但我认为,对于任何一种文化的评价,都在于我们自身价值观,因为价值观的不同,我们从同一文化观中既可以看到“真、善、美”,也可以看到“假、恶、丑”。我觉得,中国的“孝”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西方文化中没有孝的观念,英语中有“爱”,却没有“孝”的单词。但我们若能细细地思量,也就能体会到中国人的智慧了。当父母年纪大了,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说话时神智不清,甚至连大小便都失禁,那时实在是很难以“爱”来维持关系了,所以中国文化强调“孝”,更注重道义上的责任,要求做子女孝顺、孝敬,即对父母长辈要服从、尊重,在他们年老体弱,丧失谋生能力后,还要在生活上照顾,为他们养老送终。

 

当然,“孝道”对子女所要求的付出,远超过西方人的道德规范。但这是公平合理的,因为中国父母对子女的付出,也远超过的西方人的常规。然而,全球化的发展,就冲击到了现有的社会秩序。我先说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在中国有个朋友,李总,是一很大企业的老总。她在儿子很小时就将其送到欧洲学习。那时她经济上其实并不很富裕。她曾提到,在法国甚至上中餐馆吃一盘炒饭都舍不得,却决心要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她儿子在瑞士读了小学,后来又去巴黎读中学。但某天,很突然地,她决定要把孩子送回国来读书。

 

这起因缘于李总在巴黎一华人朋友说到的一件事。李总这位朋友的儿子有一法国女朋友,她朋友也很喜欢,可某天那法国女孩对她朋友说,妈妈,你不必对我这么好,即使你今天对我这么好,我将来也不会这么待你的。此事对李总震动很大,她硬是把儿子拽了回来,送到北京的法国国际中学上学。可她儿子表现出了强烈的逆反心理,母子关系很紧张。学校又提出警告,说她儿子因学业不好还可能无法毕业。李总委托我去与她儿子沟通。

 

我俩第一次是在北京见的面。

 

他说:“我并不爱我妈,我若需要爱,会去找女朋友。”

“我妈对于我,那只是银行关系……”

 

他并不理解他妈妈为他的成长所付出的种种努力。他恨他的妈妈,是因为她强行把他送回中国受教育,是因为他觉得他没有得到母亲的关爱。但若从更本质上分析,反映的却是中西文化的冲击。

 

前面已经提到了中西文化在家庭观念上的差别,但这两种文化都是无可非议,都是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的产物,有其公平和合理性。而且是“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既有中国父母的无言大爱,也就该有中国子女的反哺“孝”道。

 

可在今天的全球化浪潮中,西方文化也随着西方经济的扩张,而不断地渗透到世界其他角落,也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年青人的观念。这也就产生了不公平现象。比如,中国的父母,以中国人的方式,为孩子付出和牺牲,竭尽全力把他们送到国外去深造,可孩子生活在西方环境中,接受的是西方观念,也以此来接受父母,有些小孩甚至嫌中国父母“土”,不懂英语——有些父母就心碎了,觉得已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这对他们当然是不公平的。

 

我读博士时,在一门统计学的课堂,遇上一位大妈级的台湾同学。我们后来常在课余时一起讨论作业,有时也会聊天。她先生是学校机械系的教授,而她正在修教育学博士。她已来美国多年,但可以看出,仍是个很传统的中国妇女。有一次,她谈起了跨文化环境中的孩子教育问题。

 

一天,她女儿突然问她,“妈妈,你和爸是不是爱我?”——她女儿有这样的疑惑,是因为在周围环境中所看到的是美国文化现象,美国父母对自己小孩都是爱不离口,时而一个亲吻,一个拥抱的,而自己父母却没有这样的表示。她幼小心灵已经有了被伤害的感觉。

 

我那同学马上警觉到,这是跨文化环境的冲击,就耐心地告诉小孩,她是父母的亲生女儿,他俩都极其爱她,但他们是中国人,而中国文化是内向性的,不习惯于美国人那种以外向型的方式来表达爱。从此也就更注意跨文化的教育。

 

那同学又提到,她丈夫是工科专业的背景,不太容易了解小孩的心态。幸好她是学教育专业,才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会注意到这些细节,再有意识地通过教育,帮助女儿克服心理上的障碍。

 

 ——是啊,这样的跨文化冲击,在今天的中国,也几乎是无所不在了。在此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通过教育来克服其所带来的问题。

 

刘贤方,2007年4月

blog.sina.com.cn/liuxianfang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