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即将发行1.55万亿特别国债的消息传来,沪深股市应声下跌,恐慌情绪迅速蔓延.
理性的分析表明,1.55万亿特别国债的发行并不像某些媒体所渲染的那样可怕.
不错,从目前国债余额和央行票据余额看,1.55万亿元的特别国债确实规模庞大,因为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的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我国国债余额仅为29403亿元、央行票据余额也只有41559.65亿元。
然而,由于当前过剩的流动性主要源自对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冲销不足,而从冲销的角度看发行国债和央行票据可产生同样的效果。
从过去几年央行票据的发行情况看,最初发行的央行票据不仅数量少而且期限很短,然而近一段时间以来央行票据的发行不仅频率加快、数额巨大,而且期限已增加至3年,与此同时,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的数次上调也未见到预期的效果,明显反映出央行所面临的困境。
相比之下,我国国债发行却有所放缓,2004年新发行国国债4808.78亿元,占当年GDP的4%,2006年新发行国债6933.3亿元,仅占当年GDP的3.3%。2004年末国债余额占GDP的15.1%,2006年末国债余额下降至占GDP的13.8%。
国债的偿还取自财政收入,只要经济能够健康发展,未来就有足够的能力偿还今天的债务。央行票据的兑付则需要央行增发货币,今天发行过多的央行票据,必然意味着未来的通货膨胀。相比之下,采取发行国债的方式吸收过多的流动性更为可取。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央行不可以直接向财政透支。因此,此次发行的1.55万亿元特别国债也不应由央行直接购买。考虑到仅2006年11月至2007年3月短短5个月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额就已超过1900亿美元的现实,1.55万亿待别国债的发行既不意味着央行现有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减少,也不会对现有的流动性产生太大的冲击,因为今年下半年仍将产生的国际收支盈余以及央行现存票据的到期兑付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发行特别国债的需求。特别国债的发行最多只会起到减轻进一步发行央行票据的压力,同时可使外汇储备增速减缓。
下图为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