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记者提问的“潜规则”



中国人大、政协“两会”刚刚落幕,平时难得一见的政经界“猛人”云集京城,传媒竞相追逐围堵。但有不少媒体人慨叹:在新闻发布会上提个问题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其中的门道款曲被香港传媒称为“潜规则”。

近些年来,在几大部委和主要省市的发布会上,中外记者提问成为一景。最甚者,莫过当年香港凤凰卫视吴小莉被朱镕基“钦点”提问,便一举成名。其后每年,记者提问有演变成“名利场”之趋势,获得点名的记者及其代表的媒体都觉脸上有光。但日前香港《大公报》“踢爆”内幕,原来记者提问是有“潜规则”的。新闻官看似随意指点,其实哪家媒体、哪个记者、提什么问题,大都事先已有安排,因而所提问题大都平淡无奇。当然,不排除也有意外的提问。

也是对官员的约束

据披露,有机会提问的首先是中央级大报或主要部委属下的行业报,或者面熟的主持人,但因机会有限,难以均分,所以媒体事先要做公关。

提问“潜规则”的直接效果是官员平淡乏味、造作干瘪的问答,对政府形象的积极展示没有正面作用。如在西部省区的发布会上,有记者问石油资源战略问题,但官员却谈土地资源,而且照本宣科,老套陈旧。

而在不久前发生“政治地震”的上海,传媒关注度自然极高。本来这次会议是展示良好形象的窗口,但因某位要人到场,居然把境外记者驱离出门,此行为可称幼稚。须知道,“驱逐”本身就是大新闻,境外传媒反倒会追逐细枝末节、大肆报道。如此里外失分,实在不值。

中国外交部最早设立新闻发布会制度。当年,外交界泰斗级人物如周恩来、陈毅、乔冠华、姬鹏飞、钱其琛等,均长袖善舞,能巧妙利用传媒将中国的积极形象推广到世界。这些前辈外交家们,无一不是善待传媒的。反观今之各大部委高官,宏观数据、条款等可能会如数家珍,侃侃而谈,但面对媒体却羞赧怯场,遮遮掩掩,更有极端者文过饰非。究竟是封闭保守,还是缺乏自信?耐人寻味。

继外交部之后,国务院新闻办的记者会也成为展示政府形象的重要舞台。整个发布会现场直播,记者自由发问,包括敏感问题。官员有答得好的,也有准备不足的,但都无损形象,因为过程本身就是开放、开明、自信、坦率和真诚地展示。

多年来,“两会”期间记者提问,大都波澜不兴,难见亮点。这有如戏剧,没有矛盾冲突,自然没有热闹可看。印象较深的是,去年“两会”发布会,一位香港记者别出心裁、举着写有“HK”的字牌,获得意外机会,提问履新不久的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因松花江污染事发,胡、温高层推行官员问责制,前任局长被免职。记者问周局长,如果再有此类重大污染事件发生,是否也会被像前任那样问责免职?大庭广众之下,尖锐而深刻,是国内一般记者不敢的。

没有好好利用这个窗口

  但记者的出发点不是为难官员,而是直面问题的深层弊端。结果,周生贤在短暂错谔后,调整思路,侃侃而谈,坦率而真诚,赢得的掌声之热烈程度,居然在大会期间名列前茅。这样的发布会才起到了真正的信息传递功效。

  深刻思考官员们怕见媒体、怕被曝光的心态,除了不善言辞或准备不足等“技术”因素外,最大的原因不外乎怕言多语失,累及前程。对于这一点,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蔡武的一番言论堪作注脚。他说:面对摄像机镜头,谁说的话也不一定百分之百对,要给领导干部创造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当然,作为领导干部也不该怕见记者,而要学会跟媒体打交道,不要担心说错话会丢掉乌纱帽。

  中国和外部世界正越来越多地融合,而“中国威胁论”在国际上也很有市场。面对这个形势,中国各级官员都必须懂得更好地与传媒打交道。虽然这是个考验,但却是展示自己能力和政府形象的机会。直面传媒,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和要务。

  3月16日,总理温家宝举行中外记者会,“潜规则”再次上演。知情人士透露,今年对境外传媒的限制更严格,主要体现在有“请柬”才能入场。国内中央级或其他主要媒体,事先将记者名字报上,入场时核对名单后即可进入。而境外媒体,虽然请柬在理论上是按比例发放的,但把请柬作“人情”的现象还是有的。

  温家宝回答问题时颇为精彩,这位有着“亲民”美誉的总理,引经据典,古今中外诗文信手拈来,深化了内涵。一些传媒负责人认为,涉及“潜规则”的一些做法,温家宝未必知晓。他在记者会上强调公平、透明的价值观,但记者会提问的“潜规则”却形成反差。看来,破除“潜规则”,决非一日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