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PK的回复】
我真诚地希望智者之智用于解决问题,这才是智者之智。
在目前,我们不可以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开发商是资源的整合者,而这些整合资源的人又是个什么样的群体哪?我认为是个智者的群体,一群充满智慧与思想的人,一些在特定的的条件下敢于担当重任的人。
■智慧哪里去了?
2000年我被一间大型建设公司邀请参与他们的一些活动,希望对公司进行一个诊断。其中有一次,一个在保险业颇负盛名的人;这个人在国内外都拿了很多奖项,某领导推荐公司一定要让她给来上上课,说对大家很有学习的意义。此人侃侃而谈,却没有发现大家没有什么共鸣,眼神游离。她也是对营销有感悟的人,就有些不情愿地问:“谁能告诉我为什么吗?今天是我讲课中感觉最差的一堂!”
她讲完课后,我问她:“你知道什么是项目营销吗?”她说:“营销听过,项目营销没有听过。”我说:“这就是你今天的问题所在。你讲课的内容不能说不好,但是对于听课者来讲太浅了。”
我们可以想像一个水平不如学生的老师讲的课会有什么结果哪?
■智者的高端:
我已经把中国一直沿用的营销分类重新分了一下:
一、项目营销;二、专业营销;三、基本消费品营销。
我们很多实战者、学者一直在一、二、这两类营销模式中打转,几乎所有的学者都在这两类中分来分去,把中国营销界搞的乱七八糟。上面讲到的那个人所处的领域(保险)是“专业营销”领域(要承认她在这个领域是有天赋的)。在这三个方面,“项目营销”可以向下兼容;“基本消费品营销”很难向上兼容。“基本消费品营销”的营销人员甚至包括了没有经过几天培训就上岗的售货人员,那些可以是售卖锅碗瓢盆的人。
房地产开发领域集中了所以类别的人。由于篇幅问题,这也只是我要说的一个方面。
没有更高的天赋的人是做不了项目营销的,而现实中做“项目营销”的人员与做其它两类的人的营销工作几乎是不重合的,这两类人也就不知道做“项目营销”的人做了什么(如何运作)。而做“项目营销”的人经常接触到“专业营销”及“基本消费品营销”,这也是我说为什么不能向上兼容的缘故。
中国最早做“项目营销”的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包工头”,接下来是工程公司,在接下来就是开发商了。
目前开发商有这两个主要形态存在:一种是整合资源来生产,就好像当下一些国际名牌体育用品公司一样,只有研发,加工全部外包,这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另一种是一体化生产从开发…建设到销售全部自己做完(部分外包),我也把这类公司叫建设公司。再有就是纯做设计、工程等专项服务的公司,我就是管理这三类公司的人。
曾经有段时间,房地产公司的营销被从事专业品甚至是基本消费品的人说成:房地产的营销太简单(这从去年国六条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并在这几年体现的更加深入,就是真正强调营销人员的水平)。事实上他们没有看到这些高层再做“项目营销”:整合千丝万缕的资源。卖房子是“专业营销”,到卖发市场的前提下就是“基本消费品营销”了,就像抢白菜一样彻夜疯抢。承接工程是项目营销,开发是项目营销。在卖方市场的前提下,卖房子这个“专业营销”意义就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很多人认为房地产开发商这些人就会炒作,很多人把潘石屹誉为房地产界的章子怡。我可以说潘石屹绝对是“项目营销”的高手,他通过他特有的营销方式大大地降低了其项目的营销费用。这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是智者的行为。冯仑被堪称房地产界最大的思想者,我想很多人应该清楚,只要你看看他的文章就能清楚他的智慧等级不是普通人所能比的,让很多行业称为学习的榜样,他的言论我还编到我的教练教材之中。虽然任志强有被称为“任大炮”,好像就知道他到处放炮,一会这一会那,但是,我们却可以发现他对行业真正地思考了…类似的这些人构成了这个行业的顶端。
■智者的中段:
我们不能期望小商小贩能有什么大智慧,虽然有些成功的人在此前也是小人物一个,但是成功的人毕竟是少数。大智慧的人一个共性就是,无论在什么时候,哪怕是在自己低谷的时候都在思考着,并且比一般人更快的速度在思考。这也说明为什么在改革开放早期,包工头能大行其道,哪绝不是胆量问题,那里有极高的情商,由情商凝聚的智慧,也正因为这样的“智慧”,当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前提下,让很多官员下来了。这些人当中有很多人走过来,称为了现在的开发商,即使不是这些人,也是在某些行业中精英的分子,他们敏锐的天赋告诉他们那些领域在飞速发展,能获取更大的利益空间,这些人就是富爸爸所说的I(投资者)。
我现在要说,为什么造成现在房价的高涨。因为房地产高层这些人太聪明了,以至于聪明过制定政策的人,就像我们上面提到的给建设公司上课的老师一样,老师不比学生聪明,学生知道老师调个腚想干什么,而老师却不知道学生想干什么,这样的老师只能处处与尴尬伴舞。这就是我们这些年来政策所遇到的问题,越调控房价越高。我不排出房子有供应不足等其它问题,而我说的是主要问题,尤其是在政府倡导更多地给予人民以民主的同时,就更容易产生这样的后果。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在积极地观察整个套路,并且也只能这样做,政府中有多少实战中出来的人,制定政策中的人更是如此。而人都是聪明的,这也是我在《没有开发商,房地产界更混乱》所提到的:“说明政府在有些方面的还是很明智的,他们在加快速度向市场学习。”
曾经有段时间(现在好多了),高档餐厅的包房几乎给“项目营销者”预定完了,你在这个“圈子”里不用开沙龙就能经常见到竞争对手,那可是高手如云啊。开发企业有无数个智囊会议。一个高速成长的大型工程公司一年就要吃掉300多万(只占营业额的1%不到),几乎天天在吃,当然这决不是公款,这些公司几乎都是私营企业主的。这些地方锻炼出来的人都是人精,见多识广、善于察言观色、雷厉风行、一顿饭就能把你透视的一清二楚,知道你的一切,你没有吃过的都可以让你吃到。这些人做到吃的比你看的都多…在“社会大学”成长的人,往往比专家学者更有思辨能力,也是这些人为什么看的更透的原因之一。
这当中,由于这些人经手都是大钱,自然就有精英人员的存在:请得起,同时这些精英在这当中也体现了知识的价值。这样的循环往复,人的整个潜能就被无限的放大,这就构成了这个群体的中段,一个个牢固的三角型人才库就越来越充实。这些人在整个房地产开发领域中交锋、合作、重组、实干,“遵循他们应该遵循的市场经济法则,既透过现有的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前提下获取无可厚非的利润。”有的时候也的确获得了更高的利润,当市场在有效约束下逐渐完善的时候,这个利润就会下降。就像绿化工程利润,2003年逐步实施招投标制度后(多以最低价中标),施工企业降低100%点数来中标,让发包方大惑不解,那他们原来有多少利润啊!的确曾经达到300%以上…而现在规范后利润开始合理了,而这些人活的还不错。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更加守规矩了。
哪怕有3000%利润一样有人上。他们又是智者,同时又是商人,这就有了无限的智能……
以上所论的这两部分人构成了建设房地产领域的智者。
■智者应该冷静
这也是聪明的学生(开发商、建设商…群体)在给老师上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些智者,大胆地承担起来很多政府本应该承担的责任(包括建立完善的法律,有效地约束市场行为等政策与措施),让社会前进,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这也让房价高涨…带来很多社会问题,这就是政府学习的代价,我也真诚地呼吁能让这个代价小一些。要知道开发商中绝大多数人是好的,这就像你在时速16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因为没有设立拍摄超速系统,相当于没有约束,我本人就开过200公里时速),一定要用30公里的速度行驶是极度危险的,所以只能也开上120公里以上了。这时你100公里开你都被同车人“骂”!现在我开车老实了,我想大家也知道为什么。
……
一个什么也不干的“社会人”敢要钱吗?现在城市的变化有这些智者的功劳。
在同时寒冰的PK中,我也看出有一些和我一致的地方。他PK引用也很隐晦,用了有人说、有人认为这样的字眼,没有关系,点名也没有什么!我也只对观点PK。你能冷静的思考,我还真的认为这是你的良知,如他的博客题头所言:“用良知说话”。但是,因为他缺乏第一手资料,实战又不是他的职业,所以通过这一轮PK,我还是认为他还在很多地方不明究理……
开发商并不是皮包商,皮包商是不承担很多法律上的义务的…开发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经营。皮包商是没有实体,所以才说成皮包商。时寒冰也是知识分子,难道开发商雇佣的那么多高级知识分子管理人员不是“实体”吗!这明显地违反知识经济时代的最基本原则。
开发商的利润空间可以用很多方法来控制,但绝不是行政手段。而要用市场手段,这些手段是存在的。不能忽略需求与供给法则。台湾提高首付到五成,房地产市场就消沉了13年…这样举例子说明,我们要用经济杠杆,而不能回到计划经济。
时寒冰说:“应该认识到,在我国房地产整个产业链条中,开发商所付出的实质性劳动和所创造的实际价值是非常少的……”不能忘记这里面的确有两个看上去无形,但是却有形的东西:资本与知本。启动房地产项目离开这两个因素是不可以的。
时寒冰把开发商说成百乱之源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所举例子也不堪入目,尤其是把“特例”变成规律。
我们也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的东西,因为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有三个方面我们极度欠缺,也是必然:一、诚信体系,二、法制的完善,三、人民的素质(相比较而言已经算快的了)。
对于他在最后提到的:“最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还是有些建树的。说明他真的思考了!
……
■智者之智
智者需要的是明智,共赢,现在政府所作的正是这些。要相信现在政府的学习速度,不要忧天、忧地、忧人、忧开发商,智者的对垒不是分输赢,而是要解决问题,目的是让大家都要冷静下来。现在房地产界,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是要用理智战胜一切的时候,无论是你、我;民众与国家。
戴欣明与此相关文章: 》
《没有开发商,房地产界更混乱》、《万言书:如何让房地产业回归理性?
特别提问回复: “建筑商也不好过”网友提问 2007-03-17 15:57:51 戴欣明您好,不知我的留言能否被您看见,不过您的见解我不是十分赞同,我刚刚毕业2年,费了好大周折来到北京,来到这家还算大一些的建设单位,工作两年了,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特别多,您没有在这种单位呆过,所以有些东西您是感受不到的,一个项目的建设从立项初始到运作过程到竣工收尾到投付使用,开发商只是做出第一步,项目的前期规划,至于过程中和后期控制基本上是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在实施、处理。从项目初始到竣工过程中,建设单位首先以较低报价中标得到该项目,然后垫付大量资金直至项目竣工投付使用,更有甚者项目竣工几年十几年工程款仍然不能及时到位。因为开发商掌握着资金使用权,没有人敢得罪。建设单位不是你一家,你听话就用你,不听话离我远远的,干着渴者。我有人、有钱,我掌握着土地。另外说一下项目成本这一块,一个项目建设成本每平米1300元最多,精装修外加每平米500元左右,这两个数字你就可以看出一个项目的成本是多少。 戴欣明回复网友“建筑商也不好过”2007-03-17 21:44:08 您好: 非常感谢你的提问,很有必要回复。 你说的情况属实。 我建设行业有N年,在这个建设行业体系中几乎所有的公司我都管理过(无论是甲方、乙方企业还是开发建设一体化企业),我本人还是有牌的设计师…,我的工作之一就是指导经理们如何工作,在我管理得绝大多数企业中我还任总经理,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比很多专家学者清楚事情真相的原因,只是有些事情我不想说的太深,或者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国家往往是专家学者与实战者是分开的。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无论是理论还是实战我都非常清楚。我即是教练,也是冲锋陷阵的人,同时我还开创了一些管理理论的新纪元。 我们招投标制度基本上以最低中标法中标,资质已经沦为“次要”的考虑。甚至连看都不看,只要你得资质符合目录就合格,主要看经济标,一味追求价低者得…说到底这也是没有办法得办法。难道真得没有办法吗?不是,是不想有办法,还是制度问题。 现在在很多民营投资方中(少数并逐渐多了起来),已经看中企业的品牌加个人品牌,一个理智得投资商在找施工单位得时候更看中你的“团队资质”,更明智的采用合理中标法,配以严格的监督机制,从而也确定了投资商的品牌,这样的做法国外采用的多一些…… 另一方面,负责任的开发商也不敢掉以轻心,用经济手段约束施工方,只是我们的约束极其不到位(这有社会诚信体系问题,更多的还是法制问题)……当然有些开发商借此“融资……” …… 对于建设系企业的成本我一清二楚,房价问题同成本并没有必然关系,同政策引导有密切关系…… 经常加息的目的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我想大家已经清楚一些了 取消开发商与否只是治标,请大家明白我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