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扶贫亮点


      最近,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发生了两件备受新闻界关注的事情:一是该县在山西省刚刚公布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考核中,名列119个县、市、区末位,被誉为山西最贫穷的县;二是石楼县的捆绑式扶贫经验不仅得到了吕梁市、山西省、国家财政部等上级部门的肯定,财政部还决定从今年开始,每年支持石楼不少于1000万元的三农引导资金,在全国整合三农资金专题会议上推广“石楼经验”。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之一,石楼是如何建设新农村的呢?记者为此走进了石楼探求究竟。

                  移民说  我们不仅仅要搬出窑洞住新房

  5月29日下午,记者深入吕梁山深处,在接近晋陕两省交界处的一个黄土山头上,见到了“教鹏焉”这个目前任何地图上还找不见的移民新村。

  “咱们现在站的这个地方在三年前还是荒山野岭,如果不是县里支持,把支农资金整合利用,给我们陆续投了500多万元。我们说不定现在还住在旧窑洞里等着政府救济呢?那会有现在这么多的新房和越办越红火的特色产业?”教鹏墕村支书周怀俊一边领着我们参观村子里的新房,一边向记者介绍。

  石楼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工作县,全县506个自然村里,100人以下的村子占一半还多。现在的教鹏焉村就是由以前周怀俊管着的9个自然村合并而来的。周书记回忆说,当年没水、没电不用说,就是传达个文件也至少得走40来里山路才能跑遍这9个村子,骑上摩托车也得花费一个半小时多的时间。而村民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辈接一辈地在四十多度的坡地上修理地球,靠天吃饭。许多人勉强维持日常生活还很艰难,那里曾想过发家致富?2003年的时候,村民主动提出要集体移民,他给县领导汇报后,县里鼎力支持,整合了退耕还林、以工代赈、危房改造、坝系建设、土地整理、义务教育等支农资金,并把这些资金集中起来,由县财政局设立支农资金整合专户帮助他们移民搬迁,整村推进。现在村民大多住的是一百多平米的新房,村民家庭只掏了总造价两万多元的一半,被审计部门称作不需要审计的放心工程。村里现在不但有了红枣烘干中心、养殖场,许多村民还自发购置了机动车辆跑运输、不少家庭第一次买上了彩电、洗衣机等现代化家电。记者了解到,教鹏焉村去年仅红枣一项就收入200多万元,村民的年纯收入比移民前的人均不到800元翻了三倍左右。

  在老周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该村的一家日杂店里。店主人名叫韩金平,今年41岁,一打听原来他还不是本村人,是从一个更小、更远的名叫下山村的自然村全家移民过来的。

  “移过来好啊,我现在不仅种着6亩多枣树,还开着这个日杂店和一个小饭店,由于村里发展养殖和农产品深加工,移过来的这批村民收入比以前多了,开个小店也就有钱挣了。移民好啊,好在不仅仅是住上新房子,还能开化脑筋、方便孩子上学、增加收入这些方面。”

  教鹏焉移民村的幸福生活是村民们自发主动追求形成的,那行政推动下的其他新农村是不是也跟教鹏焉村一样呢?在另一座新的移民村----马村,全国劳模、村党支部书记康海旺告诉记者,现在的马村是由来自周边的17个村委、43个自然村移来组成的。“村里的设施配套比较齐备,如卫生所、农家便利店、高标准学校等,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走在马村宽阔整洁的马路上,一排排二层楼新房显得分外惹眼。记者随机走进了门牌号为60的一家农户家里,67岁的主人贺存根大爷笑着接待了我们,并给我们讲诉了他一家移民前后的对比:他家九口人,来自60里开外的贺家洼,以前住的是三口旧窑洞,现在住的是楼上楼下130多平米;以前吃水要到好几里外的山沟里去挑,一桶水没有一个小时挑不回来,现在用的是自来水。什么时候想用,打开水龙头就行;以前种着50多亩坡地,带着两个儿子累死累活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退耕还林,不种地了,转行搞起了家庭养殖,两个儿子也经村里组织的农民工工会介绍,去了青岛打工;以前五个孙子上学得步行5里多山路去读复式学校,安全没保障不说成绩还不理想,现在上学走不了100米远就到,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提高了;以前家里电灯就是全部电器,现在刚刚买了电脑,做饭用的是煤气灶,还新购置了电视机、影碟机、摩托车和洗衣机。

  石楼县县委书记李少杰说,像教鹏焉、马村这样的移民示范村,石楼县有10多个。只有“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才能够铺得开、迈起步。据悉,自2004年以来,石楼县共整合支农资金9798万元支持这些移民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其中新建移民房14.25万平方米,移民1969户、退耕还林63万亩,新建农村道路79公里,新建改善人畜饮水安全工程23处,农村通电工程11处,种植养殖基地8处,营造经济林1.8万亩,新建改建学校22所,文化站和卫生所10个。有近一万人从偏远落后的山庄自然村搬进入设施齐全、条件优越的移民新村。

                    领导答  捆绑扶贫是“逼”出来的好办法

  搞过扶贫工作的人都知道,支农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因为在我国现行的扶贫模式中,水利、林业、财政、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各涉农部门,都是定点、定项目下拨支农资金,一般不允许支农资金转移地点、更换项目。为什么石楼县要冒着风险,首吃“整合三农资金”这只“螃蟹”呢?

  “我们的做法是被逼出来的!”石楼县县长郭宝很坦率地对记者说,石楼作为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自然生态条件十分恶劣。全县1808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有大小沟道5700余条,67%的土地是25度以上的陡坡地,73%的国土面积水土流失严重。200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仅2.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806元。

  虽然在过去的20年里,各级财政向石楼县投入的扶贫资金达2.3亿元。然而这种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并没有使人民群众彻底摆脱贫困。各部门“撒胡椒面”似的贫困资金,也受到了信息不灵、人流不集中、物流不畅通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扶贫效果不佳。

  “支农资金是我们这个穷县惟一可以利用的资金,”郭宝县长说,“我们只能在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上动脑子。”

  但整合三农资金说说容易做时难,石楼县财政局局长张志栋说,石楼的具体做法是,把财政、以工代赈、危房改造、坝系建设、土地整理、义务教育等资金集中起来,在县财政局设立支农资金整合专户。涉农部门按规划建立各自项目库,财政部门据此建立项目总库,统一管理。申报的项目经整合工作领导组审核同意后,有关部门联合行文上报。安排的项目资金,由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联合发文下达,主管部门负责各自项目的实施。

  也就是说,整合资金不是把多家争取的资金整合给一家用,也不是多渠道的资金放到一个盘子里打乱、随意改变用途,而是‘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大体上不改变这些资金的性质和用途。这样就实现了“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目标。

  在马村,党委书记康海旺介绍说,“县里一共给我们村投入了1600多万元,我当支书已经40年了,从来没见过给一个村投这么多钱!要是没有支农资金的整合,我们马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模样。”据悉,由于移民新村的带动作用,马村的人口还在快速增加,现在已有2140口人,代人口进一步集聚后,马村将升格为镇。

  记者了解到,石楼县如今又提出了建设“1城5镇81个中心村”的人口集聚规划,要用5—7年时间,把80%的人口聚集起来。而整合起来的三农资金,被明确要求全部投入到了这些被纳入规划的新农村建设当中。

  记者从吕梁市财政局了解到,作为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吕梁市自2004年在石楼等县开展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以来,效果显著,2006年又扩大了试点范围,出台了《关于捆绑涉农项目集中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石楼经验”得到了有效推广。三年来,全市共整合资金4.28亿元,形成了以县为主,试点带动,规划引导、部门联动的协调扶贫新机制,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不少移民新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在三年内翻了一番。

  吕梁市委书记聂春玉说,实践证明,扶贫攻坚多年,现在已经到了以村为对象集中各种资源打好扶贫“歼灭战”的时候了。移民搬迁,特别是对100人以下的村实行整村推进,建设1000人以上的中心村最为有效。石楼的移民新村已形成了较好的聚合效应。山西有35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情况虽然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多数贫困人口都居住在干旱缺水、沟壑纵横、条件恶劣的山庄窝铺。给十几户、几十户的偏远村修通路、接上电、引上水、建起学校,没有一二百万不行,即便是投上一二百万元搞基础设施建设,贫困问题也可能得不到根本解决。所以这些贫困人口实现就地扶持脱贫的希望不大,整合资金移民扶贫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现在我们分批在试点村和推进村实现三农资金的整合和集中投入,同时每年滚动推进,因地制宜地加大并村移民力度.若干年后,吕梁老区农村的面貌就会彻底改观,73万贫困人口真正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