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股灾的历史回忆
1929年美国股灾:华尔街“熊市之父”
长达10年的大牛市把道琼斯指数从1921年的75点推到了1929年顶峰时的363点。在1929年10月29日这一天,股市崩盘。到1932年11月道琼斯指数已跌至41点。美国倒闭破产的银行,从1929年的659家增至1931年的2294家。数以千计的人跳楼自杀。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股市直到1954年才终于回到了股灾前的水平。[
70年代“漂亮50”:华尔街“熊市之母”
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股市形成了一轮以50只最大绩优公司为投资焦点的所谓“漂亮50”行情。这一轮股市投机热潮于1972年达到顶峰,“漂亮50”股票的市盈率平均水平达到了40倍以上,像IBM、德州仪器等公司曾达到80多倍。然而,没有一家大公司的成长可以支撑80-90倍的市盈率。投机泡沫直接导致了1973—1974年的华尔街股市大崩盘,市场大跌了约50%,自此步入了长达10年的大熊市……纳斯达克股灾:“.com”由“康”变“坑”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网络革命与网络时代带给了纳斯达克莫大的机遇,高科技、网络股的飞涨及其巨大的财富效应,让纳斯达克一夜暴富。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的指数达到历史最高点,随后开始下跌,牵动美国整个股市下滑。一年之后,纳斯达克指数下跌55%,整个美国股市下跌20%,4兆亿美元蒸发。这次网络寒冬让中国互联网界将“.com”从以前叫“大康”改称叫“大坑”,原因是很多人尝到网络烧钱的苦果……
中国股市历次“心跳回忆”:刻骨铭心的下跌
1996年12月12日,沪深股市在利空作用下放量下跌,几近连续跌停,到12月25日,已由1200多跌到800多点;
1997年5月,在国家提高印花税的利空作用下,沪深股市开始中期下跌,跌势凶猛;
1998年6月,沪深股市进入中期调整,特别在8月中旬,连续暴跌,股民损失惨重;
2001年6月,在国有股减持利空的直接影响下,股市开始连续大跌,就连申奥成功的大利好也未能减缓跌势。在9月10月连续暴跌,反弹后在12月开始再次暴跌,直到次年元月才初步稳住,在这次的暴跌中,屡买屡套,屡套屡割,不知消灭了多少机构与散户。
2007年2月27日,沪深股市放量暴跌。沪指暴跌268.81点,跌幅8.84%,一举下破2800点;深证成指下跌797点,跌幅超过9%。当日市场恐慌气氛愈演愈烈,抛盘不断。但这次股市大跌更多的是牛市途中的正常调整。它不会像1996年和2001年发生的那两次大跌一样,成为股市由牛转熊的分水岭,给中国股民留下刻骨铭心的回忆……
二、如何看待2007年5月的大调整:
5月30日起的大跌,印花税调高充当了市场调整的催化剂,但这只是A股长期牛市中的一个暂时的调整。
回顾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台湾、香港四个市场在各自牛市中的调整,发现以下几点结论可供借鉴:
1)每个牛市期间都会出现短期幅度很大的调整,持续时间2-4个月;
2)调整对于市场的交易量在短期之内有一定的影响,影响幅度大约在50%,持续时间比调整的持续时间略长,大约5-6个月。交易量与行情的相关度要远大于和交易成本的相关度;
3)在市场调整的时候,大盘股往往表现出很好的抗跌性,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而市场反弹时,中小盘股的表现要远远好于大盘股,有时会带领指数创出新高。
三、如何应对本轮调整:
从国际和历史上的经验来看,对牛市调整期的操作策略,有如下几点建议:
1)前期市场大幅上涨后,调整的持续时间不会很短,一般一个月以上,这段期间市场若有反复,不宜盲目抢反弹;
2)市场下跌期间,大盘股将表现出良好的抗跌性,建议把资金配置到大盘蓝筹股上;
3)中、小盘股将带领市场反弹,并跑赢大盘股,建议在调整后期把资金转移到中、小盘股,或者“有故事”的蓝筹股;
4)由于交易量在短期将受到显著影响,所以会影响券商的经纪业务,但这丝毫不妨碍券商分享牛市的收益,所以在市场调整过程中,券商类股票如果因为交易量的短期下跌而下跌,则可以理解为一个很好的买点。
5)许多股票乍现“跌出来”的机会,那些未来两年净利润增速快于市场平均水平,2007年PE低于30倍,2008年低于20倍的股票具有投资价值。
1929年美国股灾:华尔街“熊市之父”
长达10年的大牛市把道琼斯指数从1921年的75点推到了1929年顶峰时的363点。在1929年10月29日这一天,股市崩盘。到1932年11月道琼斯指数已跌至41点。美国倒闭破产的银行,从1929年的659家增至1931年的2294家。数以千计的人跳楼自杀。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股市直到1954年才终于回到了股灾前的水平。[
70年代“漂亮50”:华尔街“熊市之母”
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股市形成了一轮以50只最大绩优公司为投资焦点的所谓“漂亮50”行情。这一轮股市投机热潮于1972年达到顶峰,“漂亮50”股票的市盈率平均水平达到了40倍以上,像IBM、德州仪器等公司曾达到80多倍。然而,没有一家大公司的成长可以支撑80-90倍的市盈率。投机泡沫直接导致了1973—1974年的华尔街股市大崩盘,市场大跌了约50%,自此步入了长达10年的大熊市……纳斯达克股灾:“.com”由“康”变“坑”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网络革命与网络时代带给了纳斯达克莫大的机遇,高科技、网络股的飞涨及其巨大的财富效应,让纳斯达克一夜暴富。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的指数达到历史最高点,随后开始下跌,牵动美国整个股市下滑。一年之后,纳斯达克指数下跌55%,整个美国股市下跌20%,4兆亿美元蒸发。这次网络寒冬让中国互联网界将“.com”从以前叫“大康”改称叫“大坑”,原因是很多人尝到网络烧钱的苦果……
中国股市历次“心跳回忆”:刻骨铭心的下跌
1996年12月12日,沪深股市在利空作用下放量下跌,几近连续跌停,到12月25日,已由1200多跌到800多点;
1997年5月,在国家提高印花税的利空作用下,沪深股市开始中期下跌,跌势凶猛;
1998年6月,沪深股市进入中期调整,特别在8月中旬,连续暴跌,股民损失惨重;
2001年6月,在国有股减持利空的直接影响下,股市开始连续大跌,就连申奥成功的大利好也未能减缓跌势。在9月10月连续暴跌,反弹后在12月开始再次暴跌,直到次年元月才初步稳住,在这次的暴跌中,屡买屡套,屡套屡割,不知消灭了多少机构与散户。
2007年2月27日,沪深股市放量暴跌。沪指暴跌268.81点,跌幅8.84%,一举下破2800点;深证成指下跌797点,跌幅超过9%。当日市场恐慌气氛愈演愈烈,抛盘不断。但这次股市大跌更多的是牛市途中的正常调整。它不会像1996年和2001年发生的那两次大跌一样,成为股市由牛转熊的分水岭,给中国股民留下刻骨铭心的回忆……
二、如何看待2007年5月的大调整:
5月30日起的大跌,印花税调高充当了市场调整的催化剂,但这只是A股长期牛市中的一个暂时的调整。
回顾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台湾、香港四个市场在各自牛市中的调整,发现以下几点结论可供借鉴:
1)每个牛市期间都会出现短期幅度很大的调整,持续时间2-4个月;
2)调整对于市场的交易量在短期之内有一定的影响,影响幅度大约在50%,持续时间比调整的持续时间略长,大约5-6个月。交易量与行情的相关度要远大于和交易成本的相关度;
3)在市场调整的时候,大盘股往往表现出很好的抗跌性,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而市场反弹时,中小盘股的表现要远远好于大盘股,有时会带领指数创出新高。
三、如何应对本轮调整:
从国际和历史上的经验来看,对牛市调整期的操作策略,有如下几点建议:
1)前期市场大幅上涨后,调整的持续时间不会很短,一般一个月以上,这段期间市场若有反复,不宜盲目抢反弹;
2)市场下跌期间,大盘股将表现出良好的抗跌性,建议把资金配置到大盘蓝筹股上;
3)中、小盘股将带领市场反弹,并跑赢大盘股,建议在调整后期把资金转移到中、小盘股,或者“有故事”的蓝筹股;
4)由于交易量在短期将受到显著影响,所以会影响券商的经纪业务,但这丝毫不妨碍券商分享牛市的收益,所以在市场调整过程中,券商类股票如果因为交易量的短期下跌而下跌,则可以理解为一个很好的买点。
5)许多股票乍现“跌出来”的机会,那些未来两年净利润增速快于市场平均水平,2007年PE低于30倍,2008年低于20倍的股票具有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