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企高待遇看社会阶层的形成与流动


一份关于12大央企人力成本的报告激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央企所表现出的雄厚的财力让人们议论纷纷。这份报告显示,在这些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工作的人员拥有超过社会平均水平数倍的收入水平,在工资、奖金和福利等多方面均处于高水准的地位。可以说,一旦进入这样的单位工作,就可以在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发展方面拥有良好的基础和潜力,这样的人在社会中相应的也就位于比较高的社会阶层之中。

即使我们暂不系统追究进入这样单位工作所需要的渠道,也可以从中理解关于社会阶层形成的一些因素:即在社会中社会阶层的形成的核心因素是职业因素,一份好的工作将大大提高个人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而出身、知识、长相等因素只是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同个人地位的取得相联系。

例如,大学生曾经在很长时间内是整个社会的骄子,因为这个群体代表了良好的教养和知识文化水平,特别是大学生在毕业工作的时候往往能够获得国家干部的身份,从而获得良好的职业地位。但是,由于目前的就业市场上的压力,大学生就业的整体水平在不断的下降,虽然当前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可能要比20年前的毕业声的综合素质高,在纵向比较中却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地位。

对个人而言,在现代职业体系中如何寻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具有比以往更加重要的意义,“以工作论英雄”已经成为了社会评价个人价值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但是,中国目前却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的局面,特别是很多待遇水平好的工作岗位被国家垄断型的企业所占有,一方面这样的垄断型岗位数量极其有限,另一方面打破垄断可能机会而形成的具有吸引力的岗位(特别是对新兴企业和中小企业而言)更是缺少,即整个社会缺乏足够的职业竞争机会。这就导致了大量大学生和其他有才能的人难以获得良好的社会阶层的机会结构和向上流动的通道,并形成了相对弱势的情况。这不仅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甚至还因为其所产生的社会不公正而威胁社会整体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如何促进“良好职业流动体系”为核心的社会流动机制的建立已经成为了一项颇为紧迫的重要任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