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类文章之所以会由香港媒体率先发表,不是内地的新闻媒体的记者们专业素质不高,新闻嗅觉不灵,而是因为这种现象在中国内地是天天能见到,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了。而新闻记者们自身,也是一天到晚跟着大大小小的领导下去视察、检查工作,拍几个镜头、写一篇报道的。对此早已是麻木有加了,哪里还会有如香港记者那种异样的想法?
但眼下的事实确是如此,正如大公报的文章中所说,现在领导机关下基层的人越来越多,但往往只是下到农村乡镇、城市街道办事处这个“夹层”,听听汇报,要要数据,看看“盆景”,真正到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当中去的很少。 有时一个电话、一份公函、一个传真、一份电子邮件就能解决的事,却非要大队人马,车轮滚滚,开进基层。而且一定要基层领导同志亲自陪,不陪就认为是大不敬,有的甚至要到边界迎送。而名目繁多的检查又为基层“三陪”推波助澜。这哪里是下基层工作,这分明是下乡添乱嘛。
我们党历来强调领导干部多到人民群众中间去走一走,一为了解人民群众所思,调查研究问题;二为解人民群众之困,密切党群关系。我们的上级机关也常常要求机关工作人员深入基层,督促检查、指导工作。因此,下乡或说下基层,成了我们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一门“功课”。记得小时候看公社干部到生产队里来,都是走着路顶多也是骑个自行车就来,办完事便走了。实在到了吃饭的时间,生产队长临时派个饭。干部们在哪家吃完了,掏个几毛钱、几两粮票当作餐费。现在当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下乡到农民家吃饭的事早没有了。先是乡镇一级有了食堂,村里面有接待费也可以临时弄上几桌。后来,上面来了人也慢慢地不在食堂吃了,外面有的是酒店,基层干部陪着去。至于桌上吃的是什么,喝的是什么,时间一长,也就有了变化。也就成了现在所说的“基层官员沉重的包袱”。
我就弄不明白,交通方便了、信息快捷了,社会是越来越现代化了,怎么我们的工作效率反倒是越来越低了呢?明明是一个电话就能说明白的事,为什么一定要跑到下面来把情况了解?明明是一个传真就能报上来的数字,为什么一定要亲自到基层来收集?明明是一个人能做完的事,为什么一定要大队人马(至少四个)蜂拥而来?明明是半天就可以打个来回,为什么一定要把饭吃了再走,明明是一天能够工作完回家,为什么一定要住上一晚呢?还有太多太多的视察和检查,都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于基层工作无益,而于工作作风有害。这样的形式是不是可以少一些、直至杜绝呢?
干部的作风是一个问题,现行的体制也更是一个问题。机构改革已过几轮,机构是越改越多,人员是越改越众。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是公务员就得做点工作啊,有事没事去基层走走,一是体现其工作热情和态度,把工作做到基层去了啊。二嘛,下去也权当采采风、散散心呢。但是上面千根线,下面就就只有一口针啊,上级的一个部门来一拔人,三十个部门就得三十拔,平均每天一拔,你说基层干部还能按计划工作不?可否少下一点乡,少去一点基层呢?如果不是实地考察,上级机关的领导们哪,你们大可不必下去哟。我们现在都讲究办公现代化了,电话用上了,电子邮箱用上了,QQ也可以用上了,有啥指示、有啥吩咐,打电话,上上网,把现代化工具全用上,没有讲不明白的话,没有办不成的事。电话打累了,“聊天”聊累了,你不妨也玩两分钟游戏,总比给基层添乱的好。
因此,我才说,下乡添乱莫如上网“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