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应对房地产业“区别对待”


  正在高房价上集体恐慌的房地产突然迎来了一个不期而至的“利好”消息,可惜,这个“利好”恐怕没有人领情。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表明,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升4.4%,环比上涨0.4%,达到了2005年以来的月度最高点。早在这些数据公布之前,人大财经委已经先期听取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汇报,得出了“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的“三过”等结论,并提出了货币政策适度从紧、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等建议。这些都将对房地产的政策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房地产只是宏观经济的一部分,人大财经委所关注的,更多的是宏观经济层面,宏观经济出现了过热的迹象,自然要想办法降温,于是就会相应收缩货币和信贷,减少土地供应,减少固定资产投资等等。但是,房地产又是宏观经济中极为特殊的一环,应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却很有可能对房地产产生出乎预料的影响。

  两年来的宏观调控,不但没有抑制房价上涨,反而有越调越高的趋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反思。在今年迄今为止房地产的最大“Party”——21世纪房地产论坛上,无论是专家还是房地产商,都把反思的焦点聚焦在土地供应这一环节之上。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土地供应的不足导致开发商对土地的恶性竞争,土地价格飙升,进而推动房价上涨。这一判断,我们可以认为有开发商推卸责任的嫌疑,但是,事实上房价和土地价格的飙升使开发商们都感到恐慌。

  从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出发,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房价的飙升不是需求过大就是供给不足,抑或兼而有之。其实,需求过大,对应的自然是供给不足,商品房供给不足。又可以分成结构性供给不足、人为制造供给不足(囤地)、全面供给不足等几个方面。应该说,这三种类型在我们的房地产市场同时存在,因此,我们的政策就是要调整结构、整顿市场秩序和增加供给。增加供给,一个最基本的办法就是增加土地供应。由于有前两种情况存在,增加土地供应未必能增加有效供给,但是不增加土地供应,肯定不会增加有效供给。

  更为重要的是,适当增加土地供应能缓解人们对土地供应的预期。由于我们的土地供应政策偏紧,加上舆论的影响,“地荒论”提高了人们对未来房价的预期,导致大量需求提前进入市场,同时开发商也加紧囤积土地,为企业发展抢占地盘,导致土地市场的不理性。

  在宏观经济有“过热”倾向的时候,人大财经委的建议无疑是建设意义的,但是在对宏观经济整体降温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的现实和土地偏紧的供应状况,从而对房地产市场网开一面,这样,反而有助于房地产市场“降温”。反过来,如果把两个从紧落实到房地产领域,必然导致房价的进一步上涨。从而使原本抑制房价的政策,最终“异化”为所谓推动房价上涨的“利好”。

  当然,对土地的放开是有限度的,城市可开发土地毕竟不能无限供给。但是,我们的主管部门应该在土地数据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划,对城市可开发土地,尤其是住宅开发用地,进行一个中长期的规划,选取一个合理的土地供应曲线,增加土地供应的透明度,让大家都能看到土地供应的增加。这些缓慢释放的土地,始终保持一个增量的态势,能起到明显的心理暗示的效果,可以缓解开发商和大众对土地供应的焦虑情绪。这对于科学管理土地、降低房价预期是有积极意义的。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宏观经济同样如此。虽然宏观经济层面总体需要吃药,但如果不加注意往往会引起房地产的局部药物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终导致整体情况的恶化。这一点,在下半年的宏观调控走向中,不可不防,不可不慎。

  2007年7月19日星期四

  (本文发表于7月23日《中国房地产报@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