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体会之九:实修第一


  1、 持咒念佛打坐,有一个自然过度的过程,就是开口出声念啊念啊,然后自然变成微声念,默念,有这个过度过程,然后就会逐渐有入定的深受,这是一个自然过度的过程。但对于初学者,有时念着念着不想念了,心思走神了,还会出一些幻相,但这个不一定是入定了,更不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了,通常多数是业障现前,念佛不得力的表现 。遇到这种情况,要提起精神来念佛,坚持出声念,念得有节奏,念出自己的节奏,时间一长一点,连续几次出声念佛了,人累了,就容易至极静 。再就是,要么不打坐念佛,去拜忏诵经,动一动。或者因为这个业障现前,去做下放生等功德善事,这样处理,就好多了。

   2、念佛修行功夫加深后,容易逼出业力种子,因而在念佛修行功课中,经常会出现念佛不得力的现象,比如原来念得好好的,最近就杂念丛生,妄念四起,烦燥不安,感觉修行有些漂浮不实在之感 。通常是从念佛得力,然后是逐渐有些不得力,然后清除业障后,又得力了;再进一步,又逼出了深层一些的业力种子,如此反复,来清净身心,消除业障,这是一个修行功夫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3、 持任何一个咒,从根本上讲功德都是一样,功德大小是与你自己的心相应的,而不是与持什么咒有分别,有些咒持了特别有效,是因为你与这个咒,这个说咒的师父或菩萨特别有缘 。

  回向与否?综合一些法师所说,如果你是一向专念某个佛号或咒语,也可以不回向的,特别是真诚从内心生起了大愿心,大菩提心的,你所持咒与修行功德善事的任何功德,都会进入菩提愿海中,尽皆回向了,所以不必经常回向。  如果你是偶尔专门间断打坐啊,专门持一下咒,那回向是最好的,回向于自己个人的愿望也是可以的,回向于众生,法界,乃至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个人的发心问题,你发什么心愿,就怎么回向。

  如果不回向,只持咒,那就是调理身体,积累福德了,只是没有把念佛功德凝聚成一股力。就象我们赚钱,是为了做什么?不回向的人就等于有赚就随便花了,也没计划,没有目标;如果人有计划了,我今年要给家里添台冰箱,为老婆买件皮大衣,那么就这样赚了钱就有计划的贮存起来,种下这个努力的因,然后做成功这件事,结出自己想要的果。

  回向,就是这个作用,至于你怎么回向,发的什么愿心,就回向什么。 如果回向给自己的冤亲债主呢,就是以自己修行功德,来对冲,平衡自己过去所造的业力,也就是还债了,只要平衡了,对治了,那么以前的宿债就还了,人家再碰见你,因为因已经消弥,也就不会结恶果了!

  从这个角度讲,一些大德提倡,平时做任何善事,乃至持一两句咒语,都要回向众生,回向法界,回向菩提!这样也是正确的,而不回向,也不能说他就是错误的,在于各人的选择,明白这些道理了,就知道如何选择了!

  4、持咒,似乎要注意在一段时间后,注意身心的反应,要有个落脚点。如果要调理身体,哪里有病区,哪里有不通的结使,都可以意念咒音落在那个地方,诵经也可以如此,这类似于阿是穴一样,如此诵经持咒,可以震通那里的气脉,震散那里的病灶,从而渐次化解疾病与结使。

  再次,持咒时,自己身心窍穴会有灵动的反应的。这也是开悟咒音的一个灵动消息,也要有所注意,不断思惟!

  5、你说诵经、念佛、持咒,是不是气功?也是气功,也不完全是。气功,是原来人们把佛法道法乃至易经中医武术中摘取出来的部分修身方法,其有健身作用,也有逐渐走向修心的作用。但是因为其理论体系不完备,因此修行真正成就的人并不多,反倒不如佛法道法修行中,成就要大得多。

  6、修行打坐如此,一切法门都如此,都是要先做到“心系一缘”,这就是生起次弟,是修行的基本功夫 。所谓“心系一缘”,也就是收摄身心的意思,把身心收摄住,就叫用一个“缘”来“系”住心了;到圆满次弟后,就可以最后做到万缘一心,万缘不动于心,真空生妙有。

  什么是“一缘”?就是你系心念佛听佛号,这就是心系一缘;你修安般法门,就是心系呼吸这一缘。有人说心系呼吸,就天天守着鼻子,结果就容易守出毛病来。说系心鼻头,是指意念里关注呼吸特别是重点要放在守住出气方面,不是守着鼻孔鼻尖;

  有人修行气功,讲究眼观鼻鼻观心,这是一个修行方法,指的是顺着任脉这一条经络,而不是要你重下眼睑,眯着眼睛看鼻尖,也有人的修行方法是看鼻尖,但不要只顾着看鼻尖,而是略微带着这个意思,把心念集中到这条线上来,这是有为的有意识的引导,别搞错了,天天看鼻尖,把那儿看出一个酒刺来。也有人的修法不同,就是顺着思维想下去,这也是心系意识这一缘,出现一个念头,就这样参下去,一直分析、思维下去,这是因为人家的根器不同,他杂念太多,只得用一念代替其它杂念,把心系在一缘上,而不是万缘纷至沓来,搞乱了。

  修行功课,越是开始,越喜欢东看看西看看,这个法好,那个法好,说药师佛可以治病,地藏菩萨可以消你的业障,其实都一样的,都能达到那个效果,只是各人的因缘而已。修到后来,就越是愿意专一,愿意一门深入,只有一门深入,才能摄心为戒,由戒生定,定是什么?定就是力,这时才有能力!有定则有力,无定则无力,具备这个定,具备这个力了,就明白诸法有实相的,明白道理了,这就是由定生慧了!有人天生有慧,是宿世慧根,但力不够,就要专门修这个定力!

  

  7、慢念有慢念的好处,对于妄念比较少的人,慢念便于忆佛观想等;快念有快念的好处,便于气机的调整并跟上,念得快,消业也快,调整风大水大也快。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修行时段,快念慢念,有不同的作用。随顺自己的需要试验就好。

  追顶念诵,有单调不断拔高的配合,而平常的快念,就用顶针念诵,一声接一声绵绵密密就好,运用水滴石穿的精神来念佛。各种念佛方法,都是随顺各人来总结的大的类别,于实际运用中,可能有微妙不同,但只要适合自己就好,自己多练习,就会逐渐摸索到自己适合的方式。

       8、越念佛越容易打妄想,起杂念,怎么办?

         念佛是发现妄想,就像照镜子一样,你不照镜子发现不了自己脸上那些不足,这块黑一点,那块有个疙瘩等等。你说这些毛病是镜子给你添上去的,还是你原来就本有的? 
念佛也是一样,念佛我们心里就清净了一部分,清净一部分他就有了觉性,有了觉性他就发现了自己的妄想------因此念佛时从没有妄想的人,那才是奇了。六祖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如果没有觉性的时候,妄想纷飞他也不知道,他以为自己很正常。就是说念佛不会增加妄想,而是发现妄想。妄想有各种类别的,有时是自己的欲念纷飞,有时是自己平时的各种烦恼,难解的难题等,这都是自己应该解决,应该应对的问题。念佛诵经时,有妄想,只要不中断念佛诵经,由他自生自灭就行了。其实很多时候,这些问题在功课的过程中,会得到解决的智慧。 
9、 杂修与专修:不是根据外面的所读经啊,功课等等的数量与种类来衡量杂和不杂,而是根据你心里的质量来衡量杂和不杂,妄想纷飞就叫夹杂。你读各种经,做各种功课,都能够法喜充满的话,就不叫夹杂,如果做起来有点勉强,就是夹杂,就是不适合,就要有所取舍的做。佛法千经万律讲的都是一个法音,佛法本身不夹杂,是人是否适合的问题,不适合了就夹杂了。
 人们说要专修,一门深入,是因为我们有分别心,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烦恼之事,不容易入静,容易起妄想杂念,不能入佛智三昧,才容易有夹杂,有妄想,而专一修行,专修一门,甚至只用一种形式的功课来修,容易引导人形成一种惯性,进入修行,体会其滋味,这是对修行人来说的。真正修行有一定根基后,你妄想很少了,那你做什么功课都可以,什么形式的功课都是佛法,最终行走坐卧都是佛法,还有什么专修与杂修的区别呢?
 10、《地藏经》比较长,一般诵的时候,约一个小时左右,甚至更多时间,因此很多人不愿意诵它,而去改诵别的短的经。其实长也有长的好处,它长,诵完这个长的经,心就容易找到它所应该归位的位置,达到一个安静的心境,这也是一种入定(入定,不一定是禅定,能稳定,安静的集中注意力,也是一种定力。 ),即初步能定在功课上的心境,念着念着,就象入静一样,在念的过程中,平时很多不能解决的生活中的烦恼,都会得到灵感来解决。只要人能专心安静的诵完一本长的经,或者楞严咒等长咒,那么他再去念佛,再念佛的时候一个是轻松,另外他知道这个劲往哪使了,可能念完这个长的经或咒后,这个念佛的心境、感觉,一下就找到了,它能起到这个作用。
11、通常修行程度不够时,不用专门请其它什么冤亲债主来听经,再就是不用老想着为谁念经,你一想着为别人念经,有时就会背到别人的业障。你自己的业障还比较重时,就先专一诵经,心念集中在自己身上,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就是解决冤亲债主的问题,解决冤亲债主的问题,也是解决自己的问题。先把自己解决好了,自己现前的业障,是最急需解决的,业障的化解也应该由现前的表面业障到深层的业障,有个缓急轻重的。你自己没解决好,就去为别人诵经,这样自己堕落更快。等到自己各方面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慈悲心越来越大,福德也足够了,再依据具体情况,去为别人解决一些问题,这样才是理性的,如理如法的。
念佛诵经时,观想与否,祈请与否,都是因各人修行情况与业障状态来定,有人需要有人不需要,适合的就好。
         12、我们分析佛法的原理,通常都在从科学、从生理、身体各种原因来推究其道理,意在告诉人们,这个不是迷信,是有科学道理的,让你认识到确实是科学,而不是迷信,所以我们不讲太多佛力加持。因为你总讲佛力加持,第一个坏处,就是这个情况,有亲身体验的知道而且也相信,没体验到的人就觉得你是在搞迷信,在忽悠人;第二个坏处,就是人总有执著心,你一说有佛力加持,他就容易追求,追求来追求去,执著在这个上面,就容易成为南怀瑾先生所说的“神通的二号”-----“神经”了,很可能会招来附体!说实话,不用求佛力加持,只要你诚心正意了,自然有佛力加持,不求感应,自然有感应,这也就不需要讲了! 
         修行功课,生理、心理都会有所转变,生理的转变,主要是疾病明显的消除,气脉畅通,心理的转变,就是各种业障、习气的消除,思想观念,意识上的转变;生理的转变,与心理的转变,是互相促进的。生理上没有真正转变的话,心理上的转变,都不稳定,都靠不住,都只是一种形而上的转变,容易随着境界而动摇,一遇对境就生心了,动心了。只有生理上真正转变了,业障真消了,才能说明真正明心了,心理上才真正转变了。若是心理上真正转变了,一定也是生理上真正转变了。
        所以,我们讲修行功课的作用,多数要先从转变生理,调治身体来讲起,这也是修行的第一个要的果报,身体都不能得到一定的改善,那对大多数人来说,修行就没有意义,从现实上来讲人需要一个好身体,从修行进阶来讲,生理不转变,心理怎么能真正转变 ?

  13:理和事是相通的,从理上还不能明了时,就先从事上用功,从外而内,借着功课来明白佛法的原理。所以,如果是象现代社会中,事务烦杂,尘劳缠身的人,或者是下下根机的人,我们就只有先从事上做起来、从功课上修。例如,借着不断做功课来契悟,即所谓“诵经、拜忏、契入心地”我们心中有贪、瞋、痴等污秽,便有种种尘劳境界,所以必须藉事显理。当专心在能诵能拜的这个身心和外在的经文佛像的对境时,事上就到达理事合一的境界,忽然,理就能自然显现出来,自己的忏悔心就容易激发出来;所以法是圆融的,可以从事上修,也可以从理上契悟,到最后理事圆融。

  如果我们虽然悟到了佛理,但在事功上没有,或做得不圆融,那有什么效果呢?有理,有修,有证,才有起用。如果你修了半天,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你修行什么呢?空谈修心,空谈明心见性,那又有啥用呢?

  现在这个时代,五浊恶世,时代的共业也很大,因此想明心见性,想即身成就,都比较困难了,能往生净土再去修行成就,就是非常殊胜了。特别是对于难以成就者,修行佛法功课精进,就算没有能此身成就,至少也可以结下深厚的佛缘,这是非常好的。因此,佛法,实修的佛法,更有需要弘扬的必要,它在修行过程中,让我们得到身心健康的第一个果报,这样才能增进修行,这样的佛法,是切合现实的,时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