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校长”樊兴举的创新之举


“创新校长”樊兴举的创新之举

 

2002年任职枣庄二中校长以来,樊兴举坚持以创新统领全局,致力于理念的创新、机制的创新和手段的创新,创造性地履行校长职责,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各项工作的全面升级,学校高考连续4年北大、清华榜上有名,本科上线和录取人数连年攀升,加工提高能力跃居全市高中前茅,连续四年获枣庄市高中教学一等奖,并获得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德育示范学校称号和振兴枣庄五一劳动奖状。樊兴举个人也连续三年获得枣庄市高中教学管理一等奖,两次受到市委市政府的嘉奖,前不久荣获枣庄市“创新校长”称号。

● 理念创新,凝聚团结奋斗追求跨越的精神力量

樊兴举上任的时候,有着54个教学班、近4000名学生、200多名教职工的枣庄二中刚刚进入市级重点高中学校和省级规范化学校行列。但是,由于历史的、地域的、经济的原因,新招生源的质量、学校基础设施、师资力量,以及办学与管理经验,和全市同类学校相比,差距相当大。这是枣庄二中生存、提高与发展的制约因素。

面对这一现状,樊兴举正视现实,准确定位,提出了“厚积薄发,负重爬坡,开拓创新,追求跨越”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德治校,以勤补拙,以新求进”的办学理念,提出了“站在前沿,创新理念,提速提效,三年赶周边,五年再造一个新二中”的奋斗目标。樊兴举还颇具创意地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校长寄语:“请老师们务必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育;请同学们务必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去拼搏”。同时为教师和学生分别拟定了“寄语”,以此形成勉励机制。教师寄语是:“育一届英才树一座丰碑是我们的职业追求;无愧于俸禄不误人子弟是我们的人格承诺。”学生寄语是:“苦读三个冬夏铸就一生辉煌是我们无悔的追求;报效祖国报答父母老师是我们终生的使命”。围绕这些内容组织了全校大讨论:“我为二中的生存、提高与发展做什么?”讨论中,广大教职工树立了“二中靠我发展,我靠二中生存”的发展观和发展价值观,决心在追求生活高质量的同时,自觉追求知识高层次、授课高艺术、工作高质量和精神高境界。学生们形成了“今天我以二中为荣,明天二中以我为荣”的信念。

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焕发了激情,形成了合力,枣庄二中应对挑战,追求跨越有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在此基础上,樊兴举以创造性的思维对自己的校长岗位职责和职业特点作了创新性的诠释。他说:中学校长不是大官,也成不了大款。他的人生价值就定位在军营般的校园里,定位在朗朗的书声里,尤其是学子们天南地北的捷报上。校长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成就万千辉煌人生,积德行善;承载万千家庭重托,责重如山;打造民族前途未来,使命光荣。校长是师者之师,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岗位职能就在于管好人、办好事、用好钱,三者相互促进,和谐共振,由同心同德走向群策群力,学校的兴盛和发展就有了希望。

按照这一理念,樊兴举围绕用人、干事、用钱三个环节,科学地实施了机制创新的系列工程。

● 机制创新,构建干事创业人人争先的竞争格局

创新用人机制,樊兴举使出“连环三招”――

一是人事结构动态化,增强全员危机感。中层干部的任用,严格执行“毛遂自荐”、单位推荐、综合考察、民主评议、上报审批的程序;招聘教师,面向全国择优选拔,一年试用;教师岗位按照不同要求,划分为16个级差,从高到低,全员竞争上岗,对竞争上岗者实行聘任制。干部能上能下,教师能进能出,岗位择优竞争,奖惩优胜劣汰,形成了“工作不出色,自身就出局”的态势。

二是优化行政体系,落实层次管理。下管一级,放心、放胆、放手、放权。樊兴举借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经验,将全校教育教学工作,划分成教学、政教、行政、总务4条线和高一、高二、高三、艺体4个级部,按照条块结合的原则,由副校长分别和级部与科室负责人组成承包团队,签订目标责任书。围绕团队的目标,自行考核并兑现奖惩,校长只监督不干预。责权利的一体,调动了中层干部的积极性、责任感和创造性,教育教学工作走向了群策群力。

三是强化校长服务意识。设立了校长热线、校长信箱、校长接访日和家校联系卡;落实校长每周调研制度、每周要事汇总制度、首问负责与当日反馈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创办《周讯》,将工作重点要点、教育动态、教改教研信息、校园新闻、校务教务等,向校内外广为传播;聘请社会监督员,收集各类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创新用人机制,使领导干部之间、干群之间、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隔心墙”没有了,心通了,气顺了,劲足了,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创新干事机制,樊兴举“双管齐下”――

一是改革教学管理体制。营造了精益求精、专心治学的教风与学风。在落实级部承包制的基础上,指导各级部推行了班主任包班责任制、备课组长学科负责制、任课教师末位淘汰制、领导干部“两包一听”制(即根据自己的特长,包学科,包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地“推门听课”);开展了学生评教活动、教案及作业展评活动;建立了以模拟高考上线为主体的目标考核实施细则,完善了全员全方位德能勤绩评价体系,鼓励教师把落脚点定位在“让每一个‘45分钟’都是精品,让所有的‘精品’都雕塑成丰碑”。为学生减负,向教师施压,一次性取消了让学生自购成套或多套参考资料的惯例,扩大教师资料源,建立教学资料信息库,实行集体备课与学案制。“精备精讲,精选精练”,成了每一位任课老师的全力所求,“活、新、实、优”成了每一堂课的最佳标准。“活”就是课堂教学组织活,方法活,气氛活;“新”就是教法有新意,有创新精神;“实”就是基础知识求扎实,基本技能要务实;“优”就是教学目标与过程同步优化。既科学又严密的教学管理体制,使教学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有效。

二是改革分配与激励办法。取消了以往评先树优、职称评定推荐、奖金等级确定的民主票决制,一律实行凭积分论英雄。按照不同的考核平台,平台内的所有教师同起跑线竞争;量化细化所有岗位职责,科学评估教师劳动的数量与质量、教学的过程与效果,以实绩论英雄,凭积分定奖惩,奖惩向一线倾斜,一线向高三倾斜,让贡献者有名利,落后者有压力,强化了每一位教职工爱岗敬业的自觉性。

创新管钱机制,樊兴举“一步到位”――

就是按照精打细算和预决算的基本要求,落实民主理财机制。重大支出一律由校委会集体决定。支出过程,校长自己不招钱。全校每年光教育教学福利奖金和考核奖金支出有150万元,所有奖金的考核兑现,都是各级部自己决定。

● 手段创新,打造以人为本以德治校的和谐环境

一是加大投入,提升科技含量。

投入300万元,为每一口教室配置了多媒体教学网、闭路电视网、宽带网、广播网、电子监控网、手机信号屏蔽网“六合一”的网络体系,计算机、彩色电视机、录音机、幻灯机、放像机、VCD机和液晶投影仪“六机一幕”进课堂,实现了新课程改革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效整合,现代化水平在全市领先。开办了校园广播台和校园有线电视台,形成了广播电视合一的节目制播系统。

二是严管厚爱,加强师德建设。

樊兴举的原则是:以制度管人,“严管”不留死角;用行动关心,“厚爱”无微不至。全校所有岗位都制定了岗位规范和规章制度,只要违犯,对号入座,追究到底“没商量”。

关于“厚爱”,樊兴举一是从“心”做起。业务骨干教学任务重,进修有困难,就创造机遇,或请名师进校园,传经送宝;或由领导率队,到外地名校取经。校长“推门听课”的同时,实行“开门听课”:选拔优秀教师为本校教师讲示范课,邀请教育专家及领导来校观摩优秀教师讲课,让优秀教师“墙内开花墙内墙外一起香”!学生评教,有一位老教师得分不高,情绪低落。樊兴举充分肯定他敢于严格管理的敬业精神和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向他传授了与学生交友交心的现代教育理念,使他轻装上阵,成绩斐然。二是设身处地办好事,办实事,办教职工自己办不了的事。架设宽带网,教师人人有电脑,办公室安装了空调,而且让宽带网、电话和暖气进家;为高三教师和班主任补贴家访电话费,免费提供晚餐;全校教职工每人每年两套冬夏名牌制服;学校租车送教师的孩子上学;根据需要,教职工可以乘用公车办私事;改革学校后勤管理体制,腾出就业岗位,让所有提出申请的教职工50岁以下的家属20多人上岗就业,每月工资360元,而且免费就餐;组织全体教职工利用假期集体旅游,陶冶情操;校长信箱、校长热线接到的建议,大到食堂的装修、水冲厕所的改建,小到门窗玻璃的更换、门前台阶的修补,都是有求必应……

三是别出心裁,建设校园文化。

种植草坪4000多平方,校园绿化面积达50%以上,硬化路面2200余平方,栽种花木2万余株,书写悬挂各类格言警句300多条(幅),建设“骏马奔腾”、“知识殿堂”、“奋发向上”、“鹏程万里”等大型雕塑景观和景点二十余处。其中由著名诗人贺敬之题词的“石林诗川、爱国诗园”,融书法艺术、雕刻艺术、传统文化、爱国于乡情教育为一体,向师生们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立体世界,营造了别具一格的人文环境。全校内外,形成了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育人的格局。“俯拾皆诗境,举目见物华”,为学生的信心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和效率教育,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四是救助弱势,营造温馨和谐。

在建立健全科学有序的奖惩激励机制的同时,樊兴举校长把目光关注向贫困师生救助机制的建设上。以“聚你我点滴温情,燃学子希望之光”为题,创造性地发起了“运河魂”助学基金会筹建及募捐活动,共协调12个企事业单位和20多名有识之士结对救助贫困生70多名,2005年集中对65名贫困大学新生实施救助,救助金达到13.6万元。樊兴举还注重发挥学校的救助主体作用,制定了贫困生救助规范性方案。对失去双亲的孤儿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对失去单亲的孩子免除学费的50%,对其他贫困家庭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给予100元到300元不等的救助。还发动教职工每人每年捐资20元,有条件的学生每人每年捐资2元,集中用于本校师生突发性的救助活动。樊兴举还带头结对救助贫困学生,赢得了“校长爸爸”的美誉。

五是民主治校,打造“阳光校务”。

樊兴举推出的“阳光校务”的基本内涵为“三项公开”和“三个民主”。即: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教务公开,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为了确保“阳光校务”落到实处,制定并实行了“四个规范”和“六项制度”。即规范公开内容:凡是涉及教职工民主权利、切身利益、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一律实行全面公开,确保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知情权;规范公开时限:日常政务、财务、教务一律实行即时公开,阳光作业,其它定时定点公开;三是规范公开的形式:主要有每周一次行政办公会、每月一次全体教职工大会、每学期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每周一期《枣庄二中周讯》以及各类板报、表簿、校园广播等;规范公开程序:实行了“两结合、两为主”,即事前公开与事后公开相结合,以事前公开为主;校内公开与校外公开相结合,以校内公开为主。凡是直接涉及教职工民主权利和切身利益的事项,一律事前事后全程公开,科室、级部、学科小组间决定的事务,在相应范围内全程公开。“六项制度”:分别是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重大决策民主酝酿制度、重大事项预案征集制度、集中决策集体决定制度和群众评议制度、定期审计制度。

“阳光校务”打造了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的“和谐”。

如今就任台儿庄区教育局局长的樊兴举,他的这些“创新之举”有了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相信会有新的成效接踵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