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说,医药保健品是运用营销手段最多的行业。更多的人还说,用医药保健品的手段操作其它行业,其威力无穷。几乎所有从事医药保健品的人士呼喊的说,做医药的出来能做任何行业,并且能做的非常的好。
所有人都称的上是大师,都能指点江山,都能“诊断”、能“咨询”,口若悬河讲几天“营销”。所有行业中,十大策划人、十大营销人等都出在医药保健品行业,这也就不足为奇了。2007年,80%以上的药品保健品需要“诊断”和“咨询”,更需要“策划”,大师在哪?
我们做的所有努力,把媒体捧红了,在“纸馅儿包子”出现之前,几乎每个电视台、报纸都以曝光产品、曝光内幕为快事,并且他们还从中学到了将新闻也进行医药保健品式的策划(纸馅儿包子案),我们应该感到自豪,我们影响了本该最能守住牌坊的人。
看看现在消费者还相信什么?有人也说了,市场需求总是在存在,我们永远有机会,我们只是需要去等待(坚持不住的和没信心坚持的早换行业,不管是从业人员还是老板),所以我们坚持着,我们踩踏着倒地的一拨又一拨尸体,在蚂蚁样的挪步,然而我们前面看见的是滚滚的洪水。
我们在挣扎,惯有的“营销”显得那么的苍白,一切都不灵了。我一做药多年、绝对称的上是大师级人物的朋友,在7月份去了内蒙药交会后,回来给我感慨的讲:“我准备转行了”。但即便是这样,但很多人却仍然在走着《我们都快死了?!》文章里面列举的几大误区。
说2007年营销将死,并不是杨从军在此危言耸听。
笔者也撰写了相关文章,可到http://hi.baidu.com/ycj323/浏览阅读。
大家可以看看目前市场上,有多少产品做的特别好,能够自保已经算是“高人”了。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做一整版的广告,怎么着也得接上个三五百个电话吧,甚至能上千,笔者在给章光101做的第一版广告电话咨询量就上千了,这绝不吹牛。但现在呢,一版下去能有几十个电话就不错了。
我一朋友做医疗器械,做了一个整版,一周时间接了11个电话,于是全公司开会讨论,思考对策,头脑风暴的最后结果是:“降低投放频次”。目标人群、投放时间、广告内容……都没问题,可效果就是很差。可能有人会问,电话咨询量少,会不会直接去终端了啊,我可以清醒的告诉大家,终端没人。
医药保健品能玩的几招,都被媒体剖析的一清二楚,消费者都称“营销大师”了。前阵子,一消费者告诉我说,“你们的产品定位太窄,应该再宽一点”,还帮着把宣传手册给改了改?
媒体曝光、政府监管、消费者理性……接下来的路还该如何走?“营销”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