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参与式扶贫”理念融入矿地和谐建设中(一)


 

 参与式扶贫理念融入矿地和谐建设中(一)

      ·· 石新荣 ··

写在前面的话:

最近正在做关于西部矿业如何实现绿色开发、与当地村民建立和谐关系等方面的调研。在采访一家矿业的董事长时,这位企业负责人对我提出的《把“参与式扶贫”理念融入矿地和谐建设中》很有兴趣,并表示愿意尝试,做成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次日,该矿业的一位基层领导打电话来,提出应让当地领导挂帅云云。

我能够理解这位负责人的思路,希望引起当地政府重视,并积极参与,这应该没有问题。但问题是,“参与式扶贫”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要村民的全程参与,让村民自己作主,所有过程都极其透明化,没有任何的暗箱操作成分。况且,把这一理念融入矿地和谐建设中,也还仅仅是一个设想,需要专家们的耐心和专业方法与知识,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与参与,等等。

贵州是一个矿产资源大省,我是跑旅游的,深爱家乡的青山绿水。提出这样的思路,没有任何的私念与私心,完全是希望我们贵州的资源优势能真正变成经济优势,希望企业在赚取大把钞票的同时,多一点社会责任感和回报当地村民的良知:别忘了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让山更青、水更甜;让各族村民们的歌声更悠扬、笑容更灿烂……

因此,在紧张的写稿之余,特把过去的一些调研稍加整理,供大家分享和共同思考。

已实施“参与式扶贫”并从中受惠的册亨县布依族妇女笑得很灿烂

                                        (石新荣  摄影)

1·1  关于“参与式扶贫”

参与式扶贫是对社会弱势群体赋权,使社会各种角色在发展进程中平等参与,最终共同在社会变革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发展观。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凯佐项目所采用的参与式方法,是把当地社区及村民作为自然资源管理的主体,通过能力的培养、赋权和管理机制的建立等,从而实现山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我于2003年在凯佐乡课题组简陋的小屋住了一个星期,每天和课题组的专家们一起走村入户、与村民交谈,感受和分享他们在“参与式扶贫”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最深切地感受是,曾经一些被认为是又懒又笨的农民,一些被认为是只会喝酒唱歌的布依族群众,一旦内心的热情和才华被激发出来,其创造力和管理能力都是惊人的。

问题是,这需要过程,需要专家们的耐心启发,还需要当地政府的配合,需要多部门真正放权。尊重农民,激发他们的内在能力,让农民学会管理自己,积极介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让农民作主,就是要让农户要参与规划实施的全过程,不仅是贡献劳动力,还要参与管理、监测与评估等工作。如此,“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旧观念就会渐渐淡出村民们的脑海,“水管坏了找政府,灯坏了找政府”的局面也将不复存在。

1·2  向农民赋权要彻底

我与史湘洲在讨论参与式扶贫为何难以推广原因的时候,认为最主要的就是对农民赋权不够彻底,有些部门有私心,最不肯放的就是财权、采购权等。因此在《望新闻周刊》(2003年第36期)上发表“贵州扶贫:赋权优于给钱”一文时,我们特著了“向农民赋权要彻底”的评论。遗憾的是,至今很多地方依然没有能做到向农民彻底赋权。因此,我认为,在矿地和谐建设中,首先需要树立的,就是这种“向农民赋权要彻底”的理念。

参与式扶贫项目已经在我国很多地区推广开来,但所产生的效果却不一样。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在于,向农民赋权是否彻底。

  与凯佐项目不同的是,在很多地方所推行的参与式项目中,还只是将部分权力赋予农民。比如只是让农民海选扶贫项目,或仅在工程建设中要求农民投工投劳,这样的“参与式”是不完整的,也难以取得最佳效果。

  道理很简单,现代工程乃至进村道路这样的小工程,都是系统工程,由很多环节组成。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造成整个项目的失败,使得前功尽弃。只有让农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群众智慧,调动群众力量,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项目的有效实施。

  凯佐乡也曾有过“反面教材”。有个果树工程,农民参与了项目的决策、工程实施、管理、监督的大部分过程,惟有一个环节没有参与,就是果苗购买,而恰恰就是这个环节出了问题:果树品种不对,成活率只有一半,甚至李子树变成了桃树。农民苦笑道:“谁知道还会长出啥来?”

  面对农民沮丧、愤怒的面孔,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向农民赋权的彻底性,与赋权本身同样地重要。 

 

1·3“参与式扶贫”及其他

我的朋友、《瞭望》政文编辑室的主任史湘洲先生,在我调研和采访“参与式扶贫”时,一直给予热情关注和支持。此稿转公开在《瞭望》上发表时,湘洲特到贵州合作采访,共同感受课题组成员以及当地农民的快乐与忧伤,对贵州农民有很深厚的感情。在此特别表示感谢。

此外,特别令人高兴的是,这一课题组的主要负责人孙秋女士,在20058月,被评为贵州省7位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之一。这说明,孙秋们的努力得到了社会更多的认可。因为这一采访,孙秋也成为我的好朋友。现在,孙秋仍在荷兰瓦格里根大学社会发展专业攻读博士学位,9月份回贵州。希望她能成为这一新探索的领军人。

《当代贵州》曾以“孙秋:心系贫困山区群众”为题,介绍了孙秋作为贵州省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的主要事迹。其主要内容为:

   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2003年第36期以贵州扶贫:赋权优于给钱为题,系统介绍了在贫困山区实施扶贫攻坚新路子,高度肯定了贵州省农科院农村发展中心在长顺县凯佐乡实施参与式扶贫工作,认为在推广参与式扶贫项目中,将经济权彻底交给农民,仅以少量的资金即取得完全不同的效果通过能力培养、赋权和管理机制的建立,实现了社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点点滴滴无不凝聚着孙秋同志的心血。
   
孙秋1983年毕业于贵州农学院园艺专业,2000年获菲律宾亚典亚大学社会发展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在荷兰瓦格里根大学社会发展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作为一名贵州高原儿女,孙秋深知贵州山区人民的贫困与艰辛,自大学毕业分配至贵州省农科院参加工作起,她就把解决贫困山区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当成己任,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与奋斗。
   
孙秋开展科学研究与运用注重实效,她主持的《中国贵州山区社区自然资源管理》项目(第三期)成效尤为明显,村民通过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从而自身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帮助和支持下,极大地促进当地农村社区的发展,1996年凯佐乡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为600元,通过项目的实施,2003年达1774元,同时,也为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发展和扶贫工作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第一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