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OGP,世界狂欢在中国能否继续激情?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国际化的今天,拓展海外市场是中国制造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如果不能参与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中国摩托车产业无疑将失去拓展海外市场的最佳“跳板”。所以,MOTOGP对中国摩托车企业树立国际品牌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本以为中国摩托车产业在出口热潮的席卷下,MOTOGP,作为世界了解中国摩托车产业的窗口,没有不火起来的理由,但是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5月的上海国际车场,在本应中国企业尽情表演的地方,出奇地冷清。

  在杜卡迪车队车手斯通纳捧起冠军奖杯的那刻起,MOTOGP上海站的角逐尘埃落定。重新咀嚼赛场上的精彩时,不由让人感觉几许落寞,中国本土企业的集体缺席,相信所有的观众在激情之余总有一些遗憾,在号称世界摩托圣地的中国主场比赛,却缺少了中国企业的身影,这是一种讽刺,还是一个等待破解的奇怪现象?官方数据统计显示,本次为期三天的MOTOGP参加的观众总人数总共38930名,周五的练习赛有1950名观众到场,周六排位赛吸引了8555名观众。周日的正式赛,尽管主看台上几乎坐满,但人数也仅为28425名,创下历史新低。难道是中国企业和观众已经对摩托车运动失去了兴趣,这样的解释也来得有些牵强,疑惑之余,不禁让人想扯开嗓门大吼:MOTOGP,难道你真的逃不出水土不服的宿命?

  有的人这样解释此次大赛的萧条:随着上海赛事的逐渐增多,以及F1和MOTOGP的新鲜感过去,加之上赛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等因素,选择看F1和MOTOGP的观众逐年缩水。再者,本次MOTOGP上海站又恰逢特殊情况,正赛当天恰逢火箭同爵士“抢七”生死大战,排位赛下午又有刘翔今年室外赛首战,这些都转移了一部分体育爱好者的视野,这是原因吗?估计连解释者自己都不相信。

  在2007年MOTOGP赛上,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沃成昌的寂寞,在国内企业纷纷选择退出的时候,他依然独擎大旗,带领中国唯一一个本土车队YES!YAMAHA车队征战国际赛事,“作为一个专注于摩托车制造的企业,这是我们应该做的,除了参加MOTOGP上海站250cc组的比赛,雅马哈中国天剑车队还将参加全国公路锦标赛、超级摩托车锦标赛等赛事。摩托车制造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参加赛事是一个企业的本分,我们要在赛场上找回原来的自我,为中国摩托车企业和消费者创造感动。希望有更多的本土企业加入到竞技行列,在竞争中学习,不断缩小与国外企业之间的差距,弥补我们空虚的精神生活。”沃成昌说。

  到底什么造成企业面对MOTOGP复杂的感情呢?企业选择MOTOGP的理由是其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易于被接受,能起到普通广告不能达到的效果。其次是MOTOGP有极大的感召力,不像直接广告那样充满商业味和功利性,虽不会直接刺激产品的销售,但往往能制造新闻,产生持久的宣传效应,对产品销售和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最后,企业借此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政府资源。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宣传城市形象的需要,而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可以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群中都能产生强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MOTOGP的举办,会衍生酒店、餐饮、旅游、购物等外围经济活动,可以刺激举办地的经济,这也是政府所乐于见到的。

  在这样集众多优点于一身的MOTOGP为什么让众多企业望而却步,造成国内于国外观众热情的落差?

  首先是消费文化的对接。GP赛事本身只是一个载体,商家的真正目的是借此进行营销。如果企业按照市场规律,结合企业需要,整合企业优势资源,通过所赞助的体育活动来树立企业形象、推广企业品牌、创造消费需求、营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这对企业的品牌和销量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从调查来看,真正理解并正确运用,并将其整合成自身优势的商家并不多。

  众所周知,由于城市的禁限摩原因,摩托车在中国目前还属于代步工具,这种消费观念下形成的文化和世界顶级赛事的理念有些脱节,虽然现在很多摩托车企业将产业发展的重心向国外倾斜,希望通过这样的手段扩大自己的消费受众,为产品品质和利润空间的提升找到有力的市场支撑,但不可否认,我们国家在一些大排量车型和休闲车型的制造上还处在探索阶段,目前市面上很多国产大排量还处在有形无实的尴尬境地,培养赛车文化,无论是社会还是企业,都需要很长的探索过程。

  其次,有效地规避风险。MOTOGP赛事推广作为一种市场战略,目前国内各界对它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而任何对此的曲解,都可能使企业的商业行为成为一种得不偿失的“烧钱运动”。

  “我们难道不愿意在MOTOGP这样大的国际赛事中露脸?问题是参加这样的赛事真的很费钱,如果投入有回报的话还可以,但是凭我们现在的赛车技术和赛手水平,参加赛事只能作为一个绿叶陪衬,比赛结束后没有深度的东西可以挖掘,与其这样,还不如将功夫花在技术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上,等到时机成熟我们会以新的姿态重返赛场。”重庆一家曾经打算参加本届MOTOGP企业老总说。

  最后,赛事营销水平的差异。我国摩托车行业对赛事营销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很多企业对此进行投资只想借势销售,没有从长远角度考虑企业品牌和形象的树立,不能凭借赞助的特权,创造性地开展展示自己的沟通活动。在赛事营销活动中,企业不应过于追求短期利益,品牌的塑造需要企业长期努力。

  “要真正理解摩托车运动精神的精髓不是那么容易的,中国的企业需要理解这种体育的精神,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参加MOTOGP能充分的展示产品,促进产品研发和换代,但现在很多专业的组织和运作公司不够专业化,降低了赞助商认为该得到的投资回报,最终导致参与企业的资金投入和热情大打折扣,所以,今年MOTOGP的冷淡不能将责任全部归咎到企业身上,应先从提高赛事的营销水平上着手。”行业人士意味深长地说。

  在以往的赛事中,一些企业把赛事本身当成一种促销和炒作机会,当赛事的新闻价值消失,大家的眼球从GP大赛移开,他们立刻就将其束之高阁,导致花了大量金钱与精力,最后只留下凑热闹的感觉。所以企业应该从国际视角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实现体育文化、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三者的融合,这对于国产摩托车企业品牌国际化的推广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