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这此地方的主政者们工作的热情是高的,愿望是好的,是为了把当地的经济尽快地、尽可能地在自己的任期内搞上去。殊不知,热情的一味高涨带来了工作中的短视,接二连三的问题就在后来陆续出现了。一是外资原本是内资,属假洋鬼子;二是外资本无多资,只是在玩空手套白狼的手段;三是项目并非优秀,不像预期中的领先世界先进水平。好在我们的地方领导更迭频繁,人走了,事也就忘了。后来的人也会这样来解释:唉,花钱买个教训吧。
但即使是教训,也是深刻的,深刻得让人刻骨铭心,有些还会殃及子孙后代。据《南方周末》报道,2006年6月,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开始着手建设“中国水污染数据中心”网站。网站数据的来源是,全国各级环保局公布的2004-2006年的违规企业名单。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我发现一些知名跨国公司也在违规之列。”这些公司被集中到一起,并最终形成了包括33个企业的污染名单。违规公司涉及食品、电子、化工、机械制造等诸多行业,来自日本、美国、瑞士等国家。一些中国公众熟知的品牌“榜上有名”,比如日资上海花王有限公司、美国百胜餐饮集团下属的上海必胜客等。名单中的另一些在华跨国企业,已成为当地的污染大户。在浙江,英国漂莱特集团在华下属的公司被列为浙江2005年省级重点污染企业之一。
三十三家在华跨国公司成污染大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让人惊讶的的事。并且据权威人士说,“这只是在华跨国企业违规记录的一部分”。 上述名单只涉及有水污染的企业,其它诸如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的企业并未包括。而且名单中的企业,仅是被各地环保局公布的———在中国的一些省份,这种名单并未面对公众。
这是怎么啦?如此一来,香饽饽岂不成了让国人慢慢品尝的砒霜?
可以肯定地说,有些香饽饽本来就是砒霜。20世纪末,由于两次世界能源危机的冲击,导致能源与矿产资源价格上涨,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把一部分大量消耗能源和矿产资源以及污染环境较为严重的重化工业部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数字显示,近几年全球重化工业,主要是汽车、化工50%以上的投资集中在中国。当然,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实力和水平所决定的。但是,在具体的引进产业和项目中,我们不能不注意到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问题,要正确处理当前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仅仅为了眼前的小利,而忽视了长远的大利;为了自己的政绩,而忘记了国家的政策。将类似砒霜的产业和项目当作香饽饽对待,无异于饮鸠止渴。
是香饽饽就不能让它变成砒霜。应该肯定,在我们过去引进的产业和项目中,特别是跨国公司,大部分都是技术先进,经营诚信,也为推动我国的产业发展,特别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是工业项目,就会有污染,但污染必须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得符合国家的环保标准。有趣的是,一些跨国公司本来有很高的环保标准,但一旦被子引进来中国,这些在华公司很快就具有“中国特色”了,在生产经营过程执行了低于母公司的环保标准,由此使得这些公司本身拥有的环保制度可靠性降低。为什么呢,绿色和平”组织中国项目总监卢思骋分析说,在华的跨国公司更愿意在公关方面下工夫。于是生产过程中的环保便放松了。可见,是否让香饽饽变成砒霜,其主动权也在我们的环保部门,也在我们的政府。
招商不要引进“砒霜”,在对引进企业的管理中,我们也不能让“香饽饽”变成“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