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CPI,税负是当前的民生大事


房价,CPI,税负应该是目前民生大事。这些民生大事,却被不断攀升的股市新闻淹没,关心的人只有高层少数人,实际上各级管理层却一直忙着自己的股票,自己的收入,自己的……

房价:统计数据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2135亿元,增长28.9%。”这个增长预示什么?预示房价还在比以前更快的速度增长。

6月份创下同比上涨7.1%的历史新高后,7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全线飙升再创新高,同比上涨达7.5%。昨天,据调查显示,该涨幅比上月高0.4个百分点,同时环比上涨达1.2%,涨幅较上月高0.2个百分点。

分类别来看,经济适用房、普通住房和高档住房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9%、8.1%和10.1%,分地区来看,所有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价格同比均上涨,北海以18.6%领涨全国,北京落于三甲外。同比涨幅较高的主要城市包括:北海18.6%、深圳16.1%、南宁12.0%、乌鲁木齐12.0%、北京11.6%、石家庄9.3%、宁波和南京均为9.2%等。

今年春有关部门向媒体与全社会发布宏观调控有了成效,笔者对此事抱有怀疑,本来写了一篇文章,由于没有注意某些用词,结果胎死。而接着房价不断攀升,各地的房价如日中天,有的地方半年就攀升了40%。

房价到底是否高?统计数字其实至今还是不准确。其原因却很少人探究。为什么百姓感觉房价很高,而统计数字却没有太大提出?

笔者曾经用北京的四环固定地点的房价进行分析,发现房价数据原来差距在于统计是全市的价格,而北京四环内由于开的楼盘比例越来越少,五环外的楼盘越来越多,因此统计中并非是四环内的价格,而是边缘地区的价格比例越来越大,因此总体价格也就看来攀升不明显。笔者也研究了上海内环以内固定地方的价格,还研究了广州固定地点的价格,研究了天津固定地点的价格,发现统计数字与实际的房价出入就在于:统计数字是全市的房价,实际我们居住的地方是固定地方。

而笔者还看到一篇关于十城市房价上涨的原因,结果发现,其中没有一位当地管理层批评开发商,而只是找客观原因来搪塞。笔者对房地产价格已经发过多篇相关文章,甚至笔者还发布过房地产成本价格的文章。看来民生问题的第一大事在有些管理者眼中还没有作为大事来抓。

2003年开始,就有一些经济学家提出房地产价格过高,开出药方要进行调控,中间不乏有人提出上海的房价将会下跌50%,北京的房价将会下跌30%的价格判断。2005年一位经济学家同台讲演,这位经济学家认为楼市2007年一定会崩市,并且身体力行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可到了现在楼市并没有崩溃仍在价格上涨。我们的经济学家就是看数据,听传说来进行经济研究的。

CPI,物价是民生的最大事情。到底物价有多高?统计数字是不是可以作为参考?

其实统计数字不是真实物价的反应,CPI的数据来源是统计数据,而不是真实的数据。如果你想想鸡蛋现在与以前比较,你就知道了价格涨了一倍,肉价涨了80%,其他吃的方面价格都在涨,少则30%,高则涨了一两倍。

食品类产品价格的高速上涨,对城市的普通老百姓和弱势群体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负担,目前他们的食品类消费占他们总收入的60%以上,食品类产品的价格上涨让他们现在是苦不堪言,原先愁的是住房和看病,现在连吃什么都要精打细算。有人说,食品类的价格提高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真是这种情况吗?可以说不一定是,食品类商品涨价,未必能够涨到农民手中,中间加工环节很多。另外,现在大多数农民的收入来源是什么,单纯靠农业收入他们能够脱贫吗?现在农民还有多少土地?我们这里的脱贫农民收入多是靠打工收入作为主要支撑。还有农民就不吃肉了吗?食品类消费价格上涨也会使他们的消费成本增加,农民也不光吃自己种的粮食。

衣食住行是百姓的根本,而现在的物价已经实际上动摇了百姓的根本,动摇了百姓的根本就等于动摇了和谐社会的根本。

我们希望的不是对于CPI数据的参考指数,百姓期望的是多收入,少支出,而不是支出增加的量超过收入增加的量。

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估计看过的人不少,收视率为什么高?因为百姓希望高层中能够到实际的社会中去看看,不要到一个地方的时候前呼后拥地到地方指定的地方去。只有真实的社会生活才能反应物价,反应民生。

CPI公布以后,人们除了关注宏观经济层面的问题之外,管理层和经济学家们更应该关心CPI上涨老百姓带来的疾苦,出台一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的措施,尤其是针对一些弱势群体的保护措施。虽然给城市低保人员有肉食补贴,但是补助的人员太少,金额太小。另外,弱势群体也不仅仅是低保人员。最近为了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又出台了廉租房和新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但是,真正能够惠及到普通百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税负,百姓不清楚税负是什么,笔者要提是感觉这个问题高层应该清楚。

美国《福布斯》杂志中文版称我国税负居全球前列,税负痛苦指数位列全球第三。

税务总局表示,中国的宏观税负仅为19%左右,在全世界处于较低水平。而许多媒体和网民却对税务总局的说法表示质疑,认为中国的实际税负很高,其主要的理由是,中国税收增长速度连续十多年高于GDP增长速度,而纳税人却并未享受到高福利。同时,民众还对大量存在的非税收费和严重的行政浪费表示出强烈不满。显然,民众的税负痛感并非单纯来自纳税数额的高低,管理层如何使用税收也直接决定民众对税负的感受。

看看下面的一段话:“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政策。近年来,以2006年主要用于支农、教科文卫、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就达4411.58亿元。这些数字实实在在地表明,财政资金在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411.58亿很高了吗?但是我们去仔细分析,中国有多少人口?农民有多少?起码的社会保障到底还要多少钱?

而普通城市百姓来说呢?他们只清楚去年收入多少,今年收入多少,今年支出多少,最后剩余多少。而现在剩余的越来越少。银行存款增长来自于农民,而农民的存款增长比不上物价的增长。

纳税人之所以对税负质量不满意,无外乎两点:行政开支过大和国民所能享受的福利相对较低。高额的行政支出,换来的是什么?下面两条新闻,或多或少能给出点儿注解。

在央视报道过这样的新闻:一个13岁的少年,户口簿婚姻状况一栏竟被填成丧偶。其父两次前往所在地派出所要求更正。民警先是颐指气使地将他教训了一番,后又开导他:不光你这一例,这种情况全县多了。

一个75岁的老太太,为领1000多元的养老金,竟被要求到街道开具未死亡证明。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的老人,顶着炎炎烈日,手持未死亡证明奔走于社保中心、街道退管办等5个职能部门,却一直领不到养老金。

如此荒唐事,哪个纳税人敢担保自己不会经历?掏钱供养了如此不负责任者,谁能心平气和?

收税的一部分成本由纳税人负担,这点是不公平也不透明的。本来征税成本应该由税务局、由管理层负担的,现在由纳税人负担,这样就造成税务局加强税收征管所花费的成本要纳税人出钱。举例说,每个企业现在要买一个税控机,这是税务局要用的,但是现在却要企业买,一个很简单的东西要花几千元。让你出很大的力气,花很多的钱,做什么呢?加强对你的征管,这等于叫你自己打自己耳光,还要用很大的力气去打,这就是造成痛苦的原因了。

工薪阶层是最主要的纳税源,他们应该是最重的,因为他们所有的收入都在监督之下。而高收入的人的收入税务局都不知道,账目上也看不出来,没法收他的税。1981年开始收个人所得税的时候起征点是800元,那个时候的800元相当于现在的8000元,所以现在的起征点应该是8000元,但是现在只有1600元,所以说管理层在这方面尚未顾及民生。当时800元,大家有意见,就定到1500元,大家还是有意见,最后做了一点点的让步,但是起征点定得还是太低了。别说8000元了,就是在四五千都还相对合理。总的来说,我们现在的税收太多了,我国税收的增长率比GDP的增长要高出一倍。但是老观念就是认为越多越好!从个人所得税的角度来说,其作用就是调节贫富差距的,也就是高收入者该多交税,现在起征点那么低,就起不到这个作用了。

这就是百姓为什么感觉税负痛苦。

利息税调低了,有报道说反应平静。百姓感觉这个税的调低不会对自己收入有很大帮助,因此也就反应平静了。

房价的不断高涨,物价的不断高涨,早已经超出了百姓可以承受的范围,再加上物价上升造成贷款利息的不断上升,收入的提高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物价与贷款利息的增长。问题正在逐步积累。这种问题的积累是一些官员不深入实际,看报表,看数据造成的。

上述为笔者个人看法,仅作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