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的高考过后,考生又开始了被称为“二次高考”的志愿填报。不少学生在填报志愿时都为“选专业”还是“选学校”的问题而苦恼。笔者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认为“选学校”要比“选专业”重要得多。
虽然大学进行了专业的细分,但实际上,除个别特殊专业,各专业之间的实际差异并不大,而且,差距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得到弥补。说到底,大学教育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专业技能,目前的大学教育与相关职业特点脱节就说明了这一点。
谈及专业,我们普遍认为,理科比文科好就业,这是因为理科要取得学位比文科难得多,付出的成本高,含金量也就高。而美国最容易就业的专业就颇令人费解,是被我们认为最没有实际用处的哲学。实际上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在美国,哲学是最晦涩难懂也最不容易拿到学位的。提出过市场信号显示作用,后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斯彭思教授就是学哲学的。
让我们顺着专业往下说。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纷纷开设热门专业,大量实力不济的高校也大上项目,师资、教学设备等诸方面甚至不能满足正常教学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可想而知。
而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大学教育具有帮助雇主分辨求职者能力高低的功能,在整体教育质量下降、专业混乱的情况下,“专业”这一功能已经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招聘方无法知道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只好更加重视学校而非专业,用学校品牌来确定学生的素质高低,尽管这可能是次优选择。按照中山大学王则柯教授的说法,这叫“高校品牌”效应。
因此,笔者认为,学生在选择填报志愿时要综合考虑学校的状况,而不能盲目追逐专业的好坏。也不要听信那些“凭兴趣填报志愿”的说法,兴趣有时候只能是业余爱好,而非生存手段。
当然,地域问题也是很现实的,某些城市看似竞争激烈,报考不划算,但从就业考虑,要比那些看似竞争压力小的城市发展前景好得多。这还是很简单的经济学道理,只要有利润的存在(未来良好发展)就有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这就是为什么某些城市成为热点却依旧热门的原因。
虽然大学进行了专业的细分,但实际上,除个别特殊专业,各专业之间的实际差异并不大,而且,差距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得到弥补。说到底,大学教育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专业技能,目前的大学教育与相关职业特点脱节就说明了这一点。
谈及专业,我们普遍认为,理科比文科好就业,这是因为理科要取得学位比文科难得多,付出的成本高,含金量也就高。而美国最容易就业的专业就颇令人费解,是被我们认为最没有实际用处的哲学。实际上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在美国,哲学是最晦涩难懂也最不容易拿到学位的。提出过市场信号显示作用,后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斯彭思教授就是学哲学的。
让我们顺着专业往下说。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纷纷开设热门专业,大量实力不济的高校也大上项目,师资、教学设备等诸方面甚至不能满足正常教学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可想而知。
而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大学教育具有帮助雇主分辨求职者能力高低的功能,在整体教育质量下降、专业混乱的情况下,“专业”这一功能已经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招聘方无法知道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只好更加重视学校而非专业,用学校品牌来确定学生的素质高低,尽管这可能是次优选择。按照中山大学王则柯教授的说法,这叫“高校品牌”效应。
因此,笔者认为,学生在选择填报志愿时要综合考虑学校的状况,而不能盲目追逐专业的好坏。也不要听信那些“凭兴趣填报志愿”的说法,兴趣有时候只能是业余爱好,而非生存手段。
当然,地域问题也是很现实的,某些城市看似竞争激烈,报考不划算,但从就业考虑,要比那些看似竞争压力小的城市发展前景好得多。这还是很简单的经济学道理,只要有利润的存在(未来良好发展)就有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这就是为什么某些城市成为热点却依旧热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