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缘起也很简单。王朔虽然现在口无遮拦家喻户晓,但恐怕这种名气应是从骂金庸开始的。此前王朔以其“痞子小说”名世,风靡一时。不过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王是沉寂多年了,突然连续批评起文化名人来,其中有活着的,有故去的,但都是名气很大的。骂完之后,他那本销量本不怎样的《看上去很美》突然就卖起来很火了。今年王又出了一本书,叫《我的千岁寒》,评价不一。我在书店看到了,塑封的,就没拆开看,也没买。据说稿费是一个字3美圆,实在是一字千金啊。想当年胡适、鲁迅二十年代卖文章的时候,稿费大致是一千字五块大洋,而梁启超却是二十块大洋,也就是说,这种稿费的差别在有稿费的时代是随时都会存在的,那些稿费拿得低的或者没王朔这么高而自认为文章远比王朔高明的作家心里也不必有太大的不平衡。这两本书似乎都与王朔前期的作品不一样,相对来说,前期作品说好的多,评价较为一致。但这两本书都是伴随着王朔放眼文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开骂而出版的。我想起了以前写的这篇小杂文,现在看来已无多少价值。但我也没心思再来写一篇关于王朔的评论,一是不准备向王朔学习,学习其无知者无畏的精神,二是现在我对文学界关注不多,恐怕谈不出什么真知灼见,尽管不会流毒蔓延,因为也不会有很多人读到我的文章。但我仍将这篇简短的文字放到这里来,主要是留个底而已。
下面是1999年所写的原文:
王朔先生先前是沉寂了好些年了,真应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老话,突然又风风火火起来。先是《看上去很美》千呼万唤始出来,多年不睹王朔先生笔下风采的读者恨不得一睹为快,一时洛阳纸贵。至于那书看上去是否真的很美,倒还未必见得。桑地所谓的成长小说《看上去很丑》又跟屁而来,意为挑战。孰优孰劣,笔者两书皆不曾拜读,也就难以置评。不过你王朔先生毕竟非我稚辈,,炮轰琼瑶余风波未平,余音饶耳;近日又做了件“看上去很美”的事情。金庸先生的几十本书,你只读到不到一厚本的一半“便撂下了,故事和人物都想不起来了”,而犀利无比,淋漓尽致的3000字《我看金庸》便呼啸而出,宝刀直指武侠大师金庸先生,指陈其俗不可耐,真乃大家风度也。
金庸这几年风头正盛,侠之大者谁与争锋,你王朔发招也不看看对手,人家在百年文学排行榜上都有一把交椅呢,你有吗?这么批评人家不是不自量力吗?的确,你太草率了,人家金庸先生德高望重,和你又无冤无仇,并且还在公开场合肯定过你的小说,人家可没骂过你呢。这样一来,便有人更问你了,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俗”,你的“痞子文学”就称得上是“雅”文学了吗?而且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早些年说 “俗”还可以,没人会阻你。现在,“金学”研究已蔚然成风了,你却向着风吐口水,你说你傻不傻?鸡蛋里还想挑出骨头来,真是太不应该了。
而且你也太真诚了,你怎么能说你只看了不到半本呢,你就说多看了几部也不免落得“一叶障目”的嫌疑。你显得也太幼稚了。你要“开战”了,别人的底细都了解不到五十分之一,还把自己的名号竖起来做别人的靶子,你不觉得太吃亏了吗?你看,有人说你耐不住寂寞了,想藉此出一下名。其实你大可不必,你本来很有名气了,若竟不如金庸,那是你还年轻的缘故。完全没有必要冒着“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危险向金庸递招吧,那可不是好惹的。金大侠浸淫文字数十年,又经历十数年修改,虽仍纰漏难免,但总还不至于你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吧。
好多人希望这事儿闹得大些才好,都幸灾乐祸地看你闯的祸如何收场,我也替你捏一把汗呢。这些年文学界实在清净得百无聊耐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才好。只可惜金庸并没对你还以颜色,他并不是那种睚眦必报之人,他说他理解你说过头的话,因为你口无遮拦,“你的小说本就是嬉笑怒骂的嘛”。没有出现那种因为批评而引发“龃龉”,“对骂”甚或叫人“助骂”乃至于对决公堂,确让那些拭目以待的人们遗憾和失望了,就如看了中国足球队在九强赛中输得一干二净,激情全失,骂一声“他妈的”或者“他奶奶的”,叫也懒得洗便歪倒在床上一样。
王朔你运气好呢,好在你遇上了金庸。你的真诚和坦率虽着实令人佩服,不过任何作品都不会无懈可击,即令“大师”如金庸者尚且难以避免,恐怕你的小说和电视剧也还有吧。以后你说话就宽容些,冷静点。写文章色彩淡一点。
除此之外,你其实挺好的,你敢掏心窝子说话,也不避讳什么权威,在当今溜须拍互相吹捧成风的文坛上,这点倒是大多数以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为使命的人值得汗颜和反省的。文坛上多一些你,多一些金庸都是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