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何以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全球股市随即大幅度连锁暴跌,即使各大央行纷纷向市场注资、甚至欧盟央行已经明确表态市场趋于缓和和稳定也无济于事,全球股市除中国以外毫无幸免。据各种消息,在抵押贷款证券领域的损失目前仍然局限在2000亿美元以下,这与全球股市连续大幅下跌造成的市值缩水相比显然不是一个数量级别上的。而且817美欧股市都大幅反弹,如此大幅度地暴跌暴涨使股市更像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

其实早在2006年底以前美国房产市场大幅放缓之后,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就隐隐露出迹象来了,但是直到20072月全球股市连锁暴跌以后,美国股票市场仍然毫不理会这些风险因素,直至在第二季度频繁地刷新历史高点之后,才在726开始全面暴跌下来。这一期间,美国股市与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之间的真实逻辑关系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股市没有事先表示出来一些应该有的反映,而危机全面爆发以后却主要是股市遭受蹂躏,股市何以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拆了东墙补西墙

美国股市一些与次级抵押贷款有关的金融机构股票早在34月份就已经开始大幅下跌了,而股市全面大幅暴跌之前正临美国第二季报和盈利预期的公布,一些大型公司盈利不及预期就成为导火索,特别是许多大型银行股纷纷增加坏账准备,尤其令市场的风险厌恶情绪空前上升,所以这次美国股市大幅暴跌显然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小型金融机构股票早先开始的连续下跌是起始阶段,只不过投资者没有理会这些而是仍然追逐大型公司的股票不放,直到二季报和盈利预期出现反差之后,才开始由大型股票连续下跌而引发全面的股灾。

恰如鲍尔森和布什等人公开安抚市场所说的,美国的经济基本面仍然稳固,既不应该出现如此股灾般的连续大幅下跌,也不应该出现失去理性的上涨。所以在这段时间里美国股市频繁刷新历史高点就是问题的焦点所在,这与股市缓慢积累一个暴跌过程的反差是如此强烈,就不能不令人怀疑其中有力量在拉高价位以获利套现的企图。实际上,美国股市自2007年以来的表现准确地反映出了“做多杀跌”这样一个有预谋的过程,而美国股市的这个过程又与新兴市场和东亚股市的情况差不多,所以股灾就最终降临了。

尽管如此,拿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作替罪羊也有点名不副实。因为次级抵押贷款证券说到底流动性不强、规模也较小,更进一步说即使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全面暴跌,也无法流动到其他市场,更不用说股市了。那么股市的全面暴跌怎么解释呢?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在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市场的损失不仅拖累了公司盈利,特别是银行和金融股的盈利,更重要的是,许多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上遭受损失的公司是通过抛售股票来弥补损失的。而且还可能存在其他领域的损失,像此前美国公司债就陆续遭到抛售,投资者转而大量进入美国国债市场。

正因为股票的高位套现能够获得超常的收益而弥补在次级抵押贷款领域的损失,所以众多市场力量视次级抵押贷款危机逐渐爆发的过程而不顾,一味地拉高股票市场而寻求获利套现弥补损失,同样跟随暴跌反向做空也会获得超常的收益继续弥补其他领域的损失,这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市场与股市之间的真实逻辑就成了“拆了东墙补西墙”。从危机已经导致大量并购活动陷入停顿并打击了公司债券市场和开始影响规模达2.2万亿美元的商业票据市场来看,继续拆墙补墙仍然是有可能的。

机构主导的矛盾

既然是拆墙行为,就不可能仅仅是散户的羊群效应,而是众多机构投资者主导的。一个规模偏小且流动性较差的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市场就足以造成这么大的后果,实际上不仅反映了金融市场的联动效应,更说明在次级抵押贷款背后还可能有更多的“坏账危机”,这些坏账很可能会陆续地暴露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众多机构既获得高位套现,又继续“杀跌入账”,股市就成了他们的印钞机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机构主导的弊端。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历来是机构主导的,这也影响了东亚甚至中国。有例子表明,台湾股市主要是散户主导的,与机构主导的香港股市相比,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拉开了差距,现在台湾股市仍然在10000点以下徘徊,而香港恒生指数已经登上了20000点的台阶。从这一点上来看,似乎机构主导是有利于市场稳定和长期发展的,而散户主导的市场肯定麻烦要大得多,但是这不能就说明机构主导的先天合理性,只是说明机构主导要比散户主导强得多而已。

正如我们通过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逐步爆发这一过程的分析来看,如果正是机构主导造成了美国股市乃至全球股市的连锁暴跌,以实现其“拆了东墙补西墙”的目的的话,而且还继续在股市暴跌中反向做空“杀跌入账”,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怀疑机构主导这一原则的合理性。换句话说,历史证明散户主导市场是不行的,而机构主导市场也是存在很大问题的,这可能也是股市“二八现象”的真正根源所在。机构主导与保护散户利益,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一对。

从美国来看,又不仅仅是机构主导,而且有大量的私募基金和有实力的个人投资者,但是无疑机构是起主要作用的。尽管美国证监交易委员会近年来下了大功夫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现在看来则很可能是出于对机构主导市场的平衡,或者说促进市场第三方力量的发展,也即除去散户和机构以外的投资力量的发展。这样本轮全球股灾实际上从众多深层次的角度,为我们揭示出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结构矛盾和失衡,而不仅仅是新兴市场和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

中国股市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可以说,美国股市成为机构主导的敛财工具,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不合理性,这首先有历史的原因,而美国金融市场是全球最为发达的,也吸引了全球大量金融机构驻足其中,当危机的苗头开始出现时,股市也就不可避免地被推上了断头台,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这与西方国家的经济社会制度是密切相关的,说得更深一点,是与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基础是直接相关的,美国股市本身的存在和运行形态就是这样的,它真实地反映出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最基本的原则。

但是,首先与美国不同的是欧洲,欧洲远离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还是有不少金融机构被牵扯进去,还影响了欧洲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甚至当危机爆发、美元重新成为全球避险货币后,欧盟央行也不得不堆起笑脸希望与美联储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以缓和和避免欧洲金融市场的美元流动性中断。已经广泛流通于长期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生产活动和国际贸易领域的欧元,居然还要再与美元签订货币互换协议,而美联储是基本上不持有外币的,这无疑给风头正劲的欧元一个耳光,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反思国际金融市场的多极格局演变。

欧洲股市的连续暴跌也显然与美国股市不是一回事,而更像是雪崩或者泥石流,完全是被动的、毫无招架之力。这也告诉人们,在全球的范围内,同样是机构主导的股市其地位也不一样。新兴市场的股市要比欧洲更差一些了,所经受的灾难也更大,欧洲毕竟还是美国的“二小弟”,美国无论如何要首先卵翼这个小弟的安全借以全球发力,而新兴市场对美国机构投资者来说,完全就是“阿拉斯加赌场”。所以,真正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的股市,首先还是新兴市场股市。

不过,我们看到中国股市却表现出了大胆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抗跌性上,还表现在与宏观经济越来越高的相关性上,这说明中国股市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实际上,也唯有独立性才可以避免被人宰割的命运,这或许是中国崛起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基本前提,没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就成了别人的提款机。但是,独立性也需要合理的基础和条件,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的,维护独立性也并不是一个劲地涨个没完,这一切恐怕就要等到股指期货推出以后才会得以更完整地体现了。

(如欲转用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