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挑夫上演齐云山传奇


 

     人们为什么会感动?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动呢?靠声泪俱下地诉说,别人未必会感动。那些希望制作感动节目,却又不知道怎么才能让人感动的制作者,或者很希望通过宣传来感动别人的人,真应该去看一下湖南卫视一档叫作“以人影响人”的节目,其中一个系列是《洞穴之光》。我昨天刚刚播完了其中的一期-《三女挑山》。

    故事的主人,是一位姓汪的中年女性,片中叫她汪大姐。汪大姐的丈夫在13年前去世了,她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艰难地度日。为了生存,她加入了挑山的行列,就是人们俗称的“挑夫”。“夫”指男人,这个行当没有相应的女子称呼,也极少有女人来从事挑着重物上山挣钱的职业。可汪大姐做到了:每天,汪大姐都要挑着150斤的重担,踏着4000多级台阶,爬上山顶,一天往返两次,报酬是每挑十斤东西能得到一元钱的报酬;挑一担东西,只有15元左右的报酬。
   一天,在山上游玩的一个壮小伙看见了,也想试试;可是,他费了半天劲,只是把担子摇摇显晃晃地挑了起来,一步没走就赶快放下了。然后,一脸惭愧地对汪大姐说:“太重了!”而这样的重担,就是汪大姐一家赖以生存的家当。她挑着这样的担子,风里来、雨里去,没日没夜的,一干就是13年。
    安徽的齐云山,是一处风光秀丽迷人的旅游胜地,它和湖北的武当山、江西的龙虎山、四川的鹤鸣山并称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汪大姐一家就生活在这座名山的脚下。她做姑娘的时候,甚至在空空手的时候,也没有登上过这座海拔近600米的山。然而,生活的艰难却让她深深地体会到了适者生存的无奈。
    汪大姐原本有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丈夫健壮而能干,经常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抓鱼;汪大姐既勤快又能干,家里的日子红红火火的。他们的头生孩子不知是什么原因,从头发到皮肤都是异于常人的煞白;因为这个原因,他们想再要一个孩子,碰巧,是一对漂亮而聪明的龙凤子。正当汪大姐和丈夫沉浸在家庭的幸福之中的时候,灾难降临了。
    她的丈夫在用电瓶炸鱼的时候,不幸殃及了本人,丈夫没有留下任何的话,就去世了。这时候,汪大姐虽然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可她还不到三十岁。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连日的暴雨,又把她家地里的蔬菜冲了个精光。看着三个年幼的孩子,汪大姐必须在孩子面前硬挺着。她把丈夫埋在了附近的山坡上,由于家里太穷,只能草草地做一个土堆,她甚至没有钱给丈夫的坟上立一块小碑。而背地里,她经常一个人跑到丈夫的坟上大哭,在野地里大叫。
   家里没有任何的钱了,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她有时候不得不跑回娘家要点粮食来,让孩子们吃顿饭。日子太艰难了,她想问邻居们借点钱,可邻居们看到她孤儿寡母的,想到她们拿什么来还呀!同情是同情,可怜是可怜,家家日子都挺艰难的,没有人借钱给她。
    那是1995年,失去了丈夫又饱尝了人间冷暖的汪大姐,横下一条心,拿起根扁担就冲进了挑夫的队伍。刚开始的时候,她很不适应,东西挑得少了,挣不来钱;东西放得多了,又挑不上去。那些强壮的男挑夫们,也都劝她,还是做点别的吧,挑夫这一行太苦了,那是男人们无奈的选择。
    时至今日,挑夫们还是认为这一行是这一辈子的苦难。他们特别忌讳有人要拍他们,见有人拍照或是摄像,他们就赶快地躲开了;按当地的风俗,如果挑夫拍了照,下辈子还是挑夫的命。他们把这看成是自己的一个心结,下辈子绝不能再干那么吃苦受累的事情了。汪大姐一个女人,却比男人们能更平常地看待这个职业。她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也不在乎湖南卫视为了制作《三女挑山》,来拍她的故事。
    她也不是不愿意走其它的路。曾经有人给她介绍了一个还算不错的男人,那男人对她和她的双胞胎孩子都能接受,唯独不能接受她那有病的长子,那男人希望她能把孩子送回父母家养。这样,她的日子要松快多了,也不要受那一生累、一身汗、卖死力气的苦了。可是,让她放弃孩子,她完全不会考虑,她还是继续着她的挑夫生活。
    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汪大姐就起来了。先到镇上的小店里采办山上人家要的东西,那都是些死沉死沉的东西,煤气罐、大米、黄沙、矿泉水等等。一个挑子经常是一百四五十斤,多得两百斤也挑过。担上以后,一步一步地走上四千多级山路,给人送到家里去。称好了份量,一月一结帐。有的时候还好,天气好,人也正常,倒也不觉什么。可有时候,碰到了下雨,虽然山路很滑,她也不能慢着,就这苦力活,竞争却非常激烈,稍有做得不好的,山上人家就不在你这里订挑子了,生意也就不稳定了;为了让人家称心,汪大姐只能尽可能地赶路,按着人家订的时间把东西给人送去。有时候,晚上人家要东西,因为晚上的开价是白天的两倍,也就是说白天挑十斤一块钱,到了晚上挑十斤就成了两块钱了;看着两个读书很努力,也很快要考大学的孩子,再苦、再累、再危险,她也顶下来了。
    湖南卫视为了做节目,找了两个经历不平常的女子,邓燕青和李敏葵到汪大姐家里来体验生活。小邓曾经有着几百万的家产,可是让她在麻将桌上输了个精光,而且还欠了人家一堆债,整天东躲西藏的。小李曾经在北京一所大学读到三年级,由于家里的贫困,无钱再读下去了,她只身一人断绝了和家里的所有联系,跑到西安去摆地摊,本想混出个人样来,再回去看父母,怎奈地摊生意竞争也很厉害;由于抢摊位,小李被一对夫妇暴打,她也差点咬下了那女子的手指。摆地摊很难挣到钱,正当小李进退两难的时候,她舅舅找到了她,她父亲死活把她拉回了家。由于这九年的艰苦日子,小李变得很冷漠,她不再愿意和人交往,而是在家里闷头做起了六和彩。一个堕落,一个冷漠,两个对生活都失望之极的女人,被湖南卫视请来做了汪大姐家的实习客。
    第一天的试验,汪大姐挑着一百四十多斤重的担子,稳步走在山道上,而小邓只是象征性地挑了点东西,就累得在山路上哇哇大哭起来;而小李则没有跟大姐上山,在半道上就被大姐留下来卖矿泉水,而不让她再走了。一天挑山下来,汪大姐直接进了自家的地里,她晚上了还要给地里的庄稼打药,然后再回家做饭。小李和小邓端着饭碗,觉得这是从未吃过的最香的饭,可是,两人又觉得,挑山太熬人了。小邓嫌大姐给小李的任务轻,赌气说,明天不想上山了;小李则哭着抱怨,明天再也不去了。
    但在其后的几天时间里,小李和小邓一边抱怨着,一边还是继续着湖南卫视的亲身体验活动。小李和小邓也看到了汪大姐作为女人更不容易的一面。有一天,汪大姐来了例假,登山的速度慢了一些,中间也多休息了两次,可尽管这样,她还是要去挣这份钱;她知道,全家人的吃喝就靠这副担子了,她不能停下来。
    孩子们渐渐长大了,也越来越理解母亲了。汪大姐的女儿对着摄像镜头流着泪说:她的愿望,就是母亲以后在下雨天和晚上就不要上山了,他们会努力读书,将来回报母亲的。当编导们把这段画面放给汪大姐看的时候,再苦再累中也总是笑呵呵的大姐,禁不住泪流满面,她所做的这一切不就是等着孩子们的这句话吗?作为一个母亲,她要用自己的自我牺牲,来让孩子们将来生活得更好。
    汪大姐在路上走的时候,经常可以碰到热情的游客。一位浙江的女游客说:“你那么能吃苦,跟我去我们那边挣钱吧?我们那边的女人用机器织袜子,一个月比这轻松多了,最少一千多块钱,你这样挣钱太辛苦了。”汪大姐碰到太多这样的热心人了,可她知道,这里是她的根,这里有她不能分离的孩子,也有她永远长眠的丈夫。十三年下来了,受了无数的苦,她的心态也越来越平稳了,她把这看成是她的职业,她不想轻易地放弃。
    很多好心人回去之后,会寄东西给她,大多数是人家穿不了的旧衣服;还有人听说了她的故事,在自己并不高的收入中挤出几百元寄给她。
    很快地,湖南卫视的体验节目结束了。短短的几天时间,让两位女体验者小邓和小李真是百感交集。小邓临走时,把身上仅有的一百元钱硬塞给汪大姐,她后悔自己赌掉了一两百万元。她说,汪大姐挑了十三年的山,赚到的钱,还不顶她一副牌的输赢。她现在想起来,非常后悔。面对汪大姐的吃苦耐劳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她惭愧不已,也泪流不止,她感谢汪大姐给了她人生最好的启迪。小李也依依不舍地与汪大姐告别,她现在想想,她那九年的练摊苦难,比起汪大姐的挑山来,太微不足道了;她想回去以后重新出去找事情做,她不想再这样封闭和消沉下去了。
    挑山的故事我们看完了,可是,我的脑子里始终想着这个故事。我被汪大姐的人品,她的自强不息,和她的伟大母爱深深地感动着。我在想:那些由于失恋而要死要活的男男女女们,看看这个故事吧!那些在城市有职业、有吃有喝的人,仅仅因为生活的一些挫折,就跳楼卧轨的,比起坚强的汪大姐来说,是不是太小孩子气了?那些因为下岗失业或是亲人患病而四处诉苦的人们,你们是不是想过了,生活之路并不像你们想象地那么狭窄?
   还有上面说到的那些制作节目的单位,你们有没有想过,推出一个带病坚持工作的公务员,它的感动性在哪里呢?公务员有了病,为什么不去看病,而要硬顶着呢?硬要跟自己过不去的人,有什么可感动的呢?还有有些榜样们,拿那份工资做好那份工作,又有多少感动在呢?所以,如果宣传者找不到思路的话,看看汪大姐的故事吧。
    感动不是自作自受,感动也不是矫情和炒作,真实的故事和真实的情感,加上真情地讲述,本身就有感人的力量。
    我非常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个故事,看看汪大姐的开朗乐观和自强不息的行动。看看汪大姐的故事,我们在现实中碰到的一些困难,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