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一个项目经理的安利理想


 《安利红与黑》之安利之红 第2节

理想——一个项目经理的安利理想

    安利虽然已经进入中国已有十年之久,但仍然是新鲜事物,许多的人依旧在错读着它。面对这种“困境”,我一点也不害怕,正因为有太多的人还不了解安利,才说明这个事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事实证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可了安利,我坚信安利的前景将会一片光明。在这里,我想对即将成为安利大家庭的成员说:选择之前要了解清楚,选择之后不要轻易放弃。希望这样一个事业机会同样能让你梦想成真。

                                  ——某软件公司项目经理  张颖

      被采访人:张颖

      性别:女

      年龄:26

      籍贯:河南洛阳

      学历:本科

      职业:项目经理

      采访时间:2005920

      采访方式:MSN

      从事安利时间:11个月

     (张颖,北京某师范学校毕业,毕业后又回家读高中参加高考,后如愿进入湖南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深造,现为某市思根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业余安利人)

     为了更多地接触安利人,只要有时间,我就会翻看一个个论坛中关于安利的争论,不放过任何能让我更深入了解它的机会。一个并非特别的下午,我依旧在网上有目标的闲逛,突然,我的眼睛停留在了一段简单的文字上:“我是安利的销售人员,我是自愿加入的,在我研究了市场、产品品质、制度之后,我觉得安利是个发展事业的机会。网上有很多说安利坏话的人,我想他们一定与安利有过什么渊源,不然平白无故哪来的恨呢?为什么同样是评论,说安利好的就是蛊惑群众,说安利不好的就让群众擦亮眼睛?为什么大家都在人云亦云?为什么不自己深入了解一下再发言?”

    这样的一番话,让我对这位女子顿生莫名的好奇,看得出她是一个睿智、理性的人,她有什么样的经历?为什么选择了安利?又想为安利“声讨”些什么?于是,根据她提供的MSN帐号,我立刻就和她取得了联系。

    从对话开始的寒暄,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有较好修养的文化人,礼貌中透着几分随意,就在这样的气氛中我们开始了深入交谈。

 (1)

    我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妈妈是退休会计,爸爸是干部,总的来说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型家庭。我初中毕业那会儿,由于中专比高中热门,所以只身一人来到了北京读师专。本来以为毕业后分配在离家不远的小学里当老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读到第二年时就决定还是要回去念高中考大学,希望能继续深造,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湖南科技大学终于圆了我的大学梦。

   (可以看出张颖是一个有理想的新时代女性,她不甘愿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努力地为自己的未来奋斗)

    我很早的时候就希望有一天能过上相对自由的生活,我也曾憧憬以后能成为一名高薪白领,可踏入社会后才知道高薪没那么容易拿,而且它与工作强度、压力是成正比的。我现在呆的这家公司也算是外企,待遇一般,真害怕在不久的将来,薪水停滞不前,而自己的斗志和希望也被慢慢磨灭掉。我不想一辈子都稳稳当当的呆在8小时工作制的环境中,尤其是随着薪水的增加,工作压力会越来越大,加班更是家常便饭,那时,工作也将成为我生活的一种负累,生活品质从何谈起?

    初次接触安利应该是2004年,当时我还在上大学,而我男友(现在的老公)已经在厦门工作了。他突然有一天和我说要去听安利的课,当时我对安利没什么了解,并且担心他会花太多时间去听课而耽误正业,于是劝他安心工作就好了,别胡思乱想、搞七搞八,他很尊重我的意见,后来零星去听了几次这事就搁浅了。

    我工作一段时间后,感觉自己的前途实在渺茫,尤其是去年年底结婚后,各方面开支是一笔笔增加,而工资却只是缓慢的增长,如果过了三五年我和他还是要这样拿工资过日子,就等于一辈子要为房子按揭,以后小孩出生、读书等一系列物质需求也会进一步困扰我们。后来,有一天,我老公的一个朋友又请他去听课,从那时候起,我就对安利这个品牌好奇起来。为了给自己另外一个事业发展的机会,我开始搜集关于直销的资料,我当时衡量各个直销公司(安利、立新世纪、如新、天狮等)的时候具体了解过它们的奖金制度,在同等情况下安利的更合理、更科学,并且安利的产品品种更全面,尤其营养产品是很有市场的,所以,我最后选择了安利。我庆幸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

2

    从张颖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她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而安利真的都能给予她吗?

    我选择安利,是因为它倡导人们拥有积极的心态。虽然在安利事业中成功的人永远只有20%,但那20%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不能消极的只去看失败的例子,如果老用失败的阴影来折射一个行业,那所有的传统行业照样没法做下去。安利给大家提供的只是一个可以成功的机会,而不是保证成功的天堂。虽然很多人从先天性格上来看并不适合做安利,但是当他们看到安利的美好前景时,也许会愿意努力克服心理障碍,同时在专业的培训和指导下,他们通过认真的学习,积极吸取别人的经验,同样是能成功的。工作激情是建立在希望上的,我一直做职员可能也会晋升、加薪,但是普通企业的性质就决定了拿多少钱就要做多少事,当我想休息、生病或生小孩时,公司决不会给我工作时同样的待遇,而工资水平也是有个限度的,如果我一直打工,真的很难有创业的机会。长此以往,没了希望,自然也就没了工作激情,等待我的也终将是庸庸碌碌的一生。

    我选择安利,也是因为它能让我享受弹性的工作时间。虽然在初创阶段,我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发掘需求,积累客户资源,似乎有时候超出了传统固定的8小时工作时间,但是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我现在的付出是为了以后能过上轻松、自由的日子,而在传统行业中,恐怕越努力换来的将是越大的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我们有一个台湾的老师,他也是做安利的,同时自己也办了本诗刊,不出售,只是出版送给朋友,他每期都会寄给我,他现在既有钱也有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另外,他不光喜欢写作,还喜欢画画,安利事业不仅没有影响他的爱好,反而为他能更好的享受爱好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我也蛮喜欢写东西的感觉,就像林清玄,品一杯清茶荡漾在茉莉香片中的感觉。

    (说到这里,张颖流露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种悠然自得的感觉,大抵是每个文化人都渴望拥有的!)

    总而言之,我选择安利,是希望给自己多一个实现愿望的机会,它并非遥不可及,我坚信通过我的坚持和努力,终能到达幸福的彼岸,并且愿意把我的这份快乐传递给我所有的亲人和朋友。

(3)

    理想和愿望是绚丽的,而脚下的路却是实实在在的。当张颖被问及在从事安利事业的过程是否同样遭遇许多挫折和阻挠时,她表现出了一种异常的洒脱。

    我刚开始做安利的时候,也是不好意思跟朋友说,因为他们一听就觉得是在推销东西,于是,我做好了面对一切困难、挫折的思想准备,没想到之后就真的有各种困难接踵而来,包括没有那么多朋友资源,朋友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做安利,甚至不愿意去了解这个品牌,业绩压力等等。由于我从来不在亲戚朋友耳边没完没了的说安利,所以也并没有因为做安利而让自己陷入亲情危机和友情危机。经过一段时间,我逐步克服了心理障碍,和别人介绍安利产品的时候也不会不好意思了,慢慢的我也不再主动向别人介绍安利,只是有恰当的机会就自然的引出这个话题,相信这样大家也会更容易接受。通过我周到的服务,很多人向我买东西后还会主动说“谢谢”!我感觉能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到目前为止我从安利没赚很多钱,加起来还不到一万块钱,现在还只是铺垫期,并不指望现在就获利,当然在工作之余还是能赚点零花钱的。我老公看到我在安利事业上取得的进步,为了和我共同面对困难以及分享安快乐,主动成为我的好帮手,他利用较为松动的工作时间,负责送货、进货的任务,其实他比我付出的还多,在这里我很想好好的谢谢他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

    (从张颖的话语中能看出,安利事业的确给予了她一定的个人满足感和社会认同感)

    做安利的这11个月来,我收获了很多,不仅学习到营养学、美容学、领导力、销售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我的生活也变得很充实、很积极,更重要的是我也收获了健康和美丽,生活品质得到了的改善。就拿洗洁精来说,以前我们用的都是2块多一瓶普通的,是不环保且对身体有害的;现在我一年多才买一次,每次只用稀释一下,而且是环保无害的。

   (谈到安利给她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时,她的情绪在淡然中跳跃,时而欣喜,时而平静。笔者突然切转角度,问及其父母对她从事安利事业的态度时,她显得有些无奈)

    我父母对我从事安利的态度比较中立:一方面他们知道我都这么大了,有自己的判断力;一方面还是认为安利的东西是骗人的。由于他们不愿意去了解安利的产品,让他们盲目的用,简直就是糟蹋东西,更何况我一直不在他们身边,知道他们不会认真去用产品,如果他们以此为口舌而说安利的产品没有效果,真的是很冤枉,

    我已经结婚了,我老公和我一样没有钱,所以我们有经济负担,而父母就非常担心我们的经济状况,买什么都觉得浪费钱。化妆品还稍微好一点,不用这个牌子也要用其它牌子,但是营养食品,他们就会不舍得吃,即使我给他们买好了,由于我一直不在他们身边,所以他们很可能不会认真去用产品,不是忘记吃,就是几天才吃一次,这样当然就没什么效果,如果他们以此为口舌而说安利的产品质量有问题,进而说我们浪费钱,那真的是很冤枉,所以我一直没有给他们买。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过段时间我们就会把他们接来一起住,到时候我再考虑给他们买,然后每天监督他们服用,相信到时候他们一定会认可安利的产品。

(4)

    安利的前景是光明的,因为它的科学性能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追求,而经济的发展,也为人们的消费奠定了物质基础。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却越来越不健康,未来世界人们必将花很大一部分钱在健康上,这就是趋势,而安利的产品就是为那些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的人准备的。就拿纽崔莱来说,由于它不是药品,一旦停用的话虽然不会产生副作用,但会跟没吃的时候一样,所以健康是需要长期投资的。很多人都会认为这种投资只有高收入的家庭才承担的起,其实不然!从营养品的均衡使用上看,每个家庭每月的开支一般介于300至1000元之间不等,这个开支由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决定。我认为每个家庭每月花300元在健康上,中等家庭应该都能接受,就看他们愿不愿意在这个方面投资了。虽然,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状况,但是当他们真的看到产品的效果时是愿意接受的。像我小时候,有蜂花护发素用就算很好了,但是现在家里什么护发素没有呢?以前都是用香皂洗手,而现在家里都是放的洗手液,这个发展过程才经历几年的时间?况且现在经济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相信再过几年,很多地方、很多家庭都能消费得起,所以我并不担心大家的消费水平会影响安利的销售。另外,我们并不要求一个产品适合所有人用,或要求所有人都用这个产品,只要一个城市里中上等水平的人用了,这个市场就已经很大了。

    (对于人们对安利的误解张颖有话要说)

    安利的事业都是从销售人员开始做的,工作重心一是销售产品,二是建立团队,和做一个销售公司是一样,是积累的过程,而不是一味的卖产品。我们的老师做到经销商以后就要发展团队训练他们了,而做到更高级别后,巡回讲演就是他们的主要工作。所以刚开始大家都会很忙碌,但是越奋斗到后来就会越轻松。

    我知道大量不称职人员因为不正常囤货行为导致经济受到巨大损失,从而迁怒于安利,破坏它的名誉,我认为这是很不公平的。就拿我来说,我也会提前备货 ,比如牙膏什么的我一个月会备固定的量,我和老公都是要上班的,没有精力天天跑去进货,而一般别人也都是直接从我家里拿,如果这个月业绩差一点就上一个台阶,我当然就会再买些凑上,但是差很远就不会盲目囤货,那样负担会很重。我认为我的销售心态比较平和,而这也是安利所倡导的,只是有一部分人不听话,而且太急功近利,进行非正常囤货,这样一来,大量货品积压自然会给他们带来无形的销售压力,而在这种压力下也很容易让销售走入误区,造成物极必反的效果,因为这样导致的经济损失,是他们自己的过失,怎能降罪于安利?

    另外,很多人都认为安利的东西太贵、价不符实。对于这一点我也不想过多的争辩,一分钱一分货是硬道理,未来我们主要靠专业和服务做安利,而不是靠价格取胜,就像大家去看病都喜欢去看专家门诊,明知麦当劳肯德基里的快餐卖得很贵但仍然很多人争先恐后地去买着喝一样,所以,价格不会是影响安利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5)

    我向往富有但不贪婪的生活,必要时还能够侠义相助……

    谈到她对安利及自己的未来憧憬时,张颖表现出了坚定的自信。

    我老师的老丈人曾经反对他做安利,说如果他能做成就请所有的亲戚朋友吃饭,结果他前年就做到了,现在都在一起看别墅呢!我说这个不是为了煽动或渲染成功,因为它就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的身边,所以,我有理由相信通过继续努力我也能做到,让所有以前不相信我的人都能见证我的成功。

    在正常情况下,至少还有15年需要我好好奋斗,在此期间,希望有一天靠我的宝贵经验和领导才能培养出一群安利人,大家都非常出色,然后一起免费海外旅游。而认真做完这15年,我想就应该有非凡的收入水平了,等我工作到45岁时,我就准备不出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游山玩水,和家人共享天伦。同时,我也希望通过我的力量可以助养一些贫困儿童,让他们不再为一年几百块的学费而葬送前程……

     最后笔者祝福张颖能梦想成真,也希望她今后培养的安利人也能像她一样豁达、自信和善良。

专家观点:

我的安利体验

    2004年的时候,安利的传销遍及大街小巷,我一朋友也随着大流买了许多安利的保健药食用,其中包括蛋白粉,经不起朋友的推销,我只好花“重金”买了蛋白粉一试,可能是宣传的效果好还是原先对这个的期望值比较高,之后的感觉没有传销中和想象当中那么神奇。传销中所说试过之后免疫力增强不容易生病,皮肤会变得光滑白嫩红润,可我并没有觉得自己与服用前有任何的改变,一罐吃完后不见有任何效果,由于价格昂贵,便放弃选择安利的蛋白粉,花了40多元钱在超市买了另一品牌的蛋白粉,味道和安利没有任何的区别,也和安利一样,没有出现任何神奇的效果。所以我觉得对身体真正起到保健的还是应该选择食疗。(罗小姐 某大型集团行政助理)

    我很早之前就接触过安利 但是一直没有被安利吸引 虽然不少人在我耳边说安利很好。主要原因每次有人介绍安利的时候 说安利多么多么好 但一说到“用”的时候往往碰到“你觉得使用太快不划算或没有效果是因为你用的不对”。这个是很讨厌的一个简单的日常用品:牙膏、洗衣粉等等为了使用它还要学习它的使用方法。我认为我买安利就是自找麻烦这就是我不用安利的原因也是我觉得安利还是普及不起来的原因。(朱小姐 某财经杂志高级编辑)